景观生态学 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的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P8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的特征:
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线单位的界限是相吻合的。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
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面对外界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与景观要素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景观与景观要素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混淆。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成为景观。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律与管理的一门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中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与系统观、综合性与宏观性、目的性与实践性
景观生态学的若干重要应用领域:在景观建筑与规划中的应用、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俄罗斯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研究、美国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国的景观生态建设。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流域系统、湿地、文化景观、城乡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理论、渗透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景观研究的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结构镶嵌原理、景观的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的生态学意义:
1.满足物种不同生态位的要求,有利于物种存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容许生物生存。
2.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量
3.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
4.控制群落物种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因子
5.对生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态演替和干扰。
景观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
粗粒景观:指由较大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构成的景观。
细粒景观:指由较小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2个或2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复合种群动态涉及的3个空间尺度: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复合种群或景观尺度、地理区域尺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发育、自然干扰
土壤的景观学意义:
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
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
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
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植被水平地带性:包括由南至北因热量变化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如在北半球,由低纬度地区(例如赤道)到高纬度地区(例如北极)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由南向北的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由海洋至大陆中心因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如在北美洲的中部,依次所出现向延伸的森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半荒漠——荒漠。
植被垂直地带性:在各个水平带的山地上,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的垂直地带性。
干扰: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事件。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按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按干扰的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按干扰传播特征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按干扰发生的范围:小规模干扰和大规模干扰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性质、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如动植物群落、裸岩、土壤、建筑物)
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或人类活动。
分为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以条带状出现的狭长地带。
廊道的功能:
传输通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