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介绍了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服务的经验和做法,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今后气象为新型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现状;对策;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图分类号 s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9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安排的要求采取的一项支农惠农的重大举措[1-2]。这一战略措施的提出,为气象服务“三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工作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基本经验和做法

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与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气象服务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互适应,积极地探索适应当前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新服务模式和方法,并且根据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突出特色的气象服务,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长效机制

1.1.1 强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落实该地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目前,盟、旗县级均成立了由应急办、发改委、财政、气象、农牧业、水利等

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目标管理[3]。

1.1.2 加强气象服务队伍建设。成立气象为新农村、新牧区服务专家团队和防灾减灾应急服务队伍、农业专家联盟、农民专家队伍,为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1.3 加强部门合作和区域联防。与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资源、移动、联通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分别与西部七盟、宁夏等地建立灾害性天气联防,建立联动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部门或跨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常态化。

1.1.4 强化服务业务管理。根据服务需求,修订气象为农服务方案,梳理气象服务与应急减灾业务流程,规范会商制度和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流程;印发农牧业气象服务手册和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并为广大农民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

1.2 加强科技项目合作

阿拉善盟气象与农牧、林业、通讯运营等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贺兰山森林草原防火预报预测预警系统,形成“政府出资建设、企业承担通讯费、气象部门负责发布”的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运行模式,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1.3 拓展重大专项项目建设

1.3.1 开展地方惠民工程建设。积极拓展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求发展。目前,正在建设216万元的阿拉善盟惠民工程之一防灾减

灾应急服务系统,在盟气象局建立防灾减灾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在三旗两区中小学建立49个应急终端接收电子显示屏,实现“直通式”应急信息服务,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1.3.2 积极参与专项建设。①开展山洪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泥石流、洪水沟等灾害多发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在灾害多发地新建2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在2个旗县气象局建立数据中心处理系统和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区局的支撑下,正在进行多部门防灾减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对接、终端接收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真正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作用;②开展航空、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在三旗通勤机场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并且提供监测、预报预测预警服务;积极地组织开展神州十号发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③参与临策铁路防沙治沙工作调研[4]。

1.4 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为了推进防灾减灾链条向基层延伸,在苏木镇建立24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在苏木镇、社区、学校、市场等人员聚集地建立65块电子显示屏,在村嘎查建立63个大喇叭;与民政、农牧业等部门采取“多员合一”方式建设气象助理员、信息员队伍,总人数达到232人,实现了村嘎查信息员全覆盖;在气象灾害多发段、危险段设立10块警示牌;开发旗县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形成了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平台、工作站、显示屏、大喇叭等

多渠道、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除按照常规对阿拉善盟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模式,适时提供主要作物播种期、生长期、作物产量、病虫害、抓绒剪毛期、接羔保育期、牧草产量、冷季载畜量等预报服务及时提供农牧业气象情报、专题分析、气候影响评价、生产建议等气象服务信息外,2013年拓展服务领域,突出特色,针对种养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双峰驼保种场等专业用户,提供专项特色、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新开发油桃、油葵、双峰驼保种、额济纳旗胡杨景色、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等专项产品,共发布36期;制定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发布制度。1.6 加强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与应急演练

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技三下乡、防灾减灾日、胡杨、沙漠旅游节及重大活动,深入苏木镇、社区、学校、工矿企业广泛宣传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组织灾害应急演练,增强了公众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渠道少,“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

目前,气象信息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显示屏、大喇叭等媒体传播。由于农牧区基础条件差,通讯、网络不

畅通,导致气象信息无法及时传输到农牧民手中;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时,预警信息不能第一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快速、及时传送到农村、牧区各个角落,不能帮助农牧民有效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2.2 农村、牧区气象监测站点少,不能满足农牧业服务需求

由于阿拉善盟在苏木镇、特色设施农业、灾害多发地等地建立气象监测站点稀少,村嘎查尚未建立气象监测站点,气象监测网络有待完善。

2.3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尚未达到农牧民满意的水平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是搞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化业务水平不高,致使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不高;当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地方党政领导和农牧民很难做出明确的决断,降低了灾害防御能力。

3 对策

3.1 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以“加密、自动、立体、综合”的建设思路,加快建设气象监测站网,实现对基本气象信息的全天候监测,形成对农牧业生产、农村牧区生活综合监测的能力。

3.2 建设农村牧区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建立和完善干旱、大风、高温、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森林火灾、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重点是做好突发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突发森林火灾的监测警报、雷电灾害及冰雹大风灾害的短时预警等,加快建设农村牧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