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流行音乐发展—李品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音乐》期末论文
21世纪华语流行乐坛现状
一、华语流行乐坛形成历史
(一)华语流行音乐概述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 形式简洁、曲调流畅, 易于被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流行面广,歌词多用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曲调顺口、音域不宽,唱法通俗;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而华语流行音乐或称国语流行音乐、华语歌曲、国语歌曲、普通话歌曲,是泛指用华语、国语、普通话或其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主要流行于香港、澳门、台湾、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通用华语的社区。
(二)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
21世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2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时代曲产生
自1920年代起,上海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与台语流行音乐中心,台北相互辉映,成为早期中文流行音乐的两个重要发源地。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
2、20世纪30—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民国时期“七大歌星”(白光、白虹、龚秋霞、李香兰、吴莺音、姚莉、周旋)的出现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这个时代收音机和唱片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最终由于上海被日本占领而于194年代末宣告结束。
3、1950—1960年代:动荡背景下的华语流行乐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领域流行音乐被批为“色情”文化。流行音乐被限制的厉害,严重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台湾台北则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由于受日本娱乐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打压大力推行国语,使华语流行音乐后来居上,成为台湾的主流音乐。加上各类音乐人士从中国大陆移居台湾,华语流行音乐开始繁荣。而香港由于被英国统治,所以排除政治干扰,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直至1960年代一直保持着上承上海的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
4、1970—1980年代:电视媒体推动华语流行音乐热潮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电视在中国的的普及,流行音乐工业也由此获得了新的成长。最初的华语流行音乐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从香港和台湾传入,邓丽君的歌曲便是经典代表。在当时高度的政治敏感下,她的歌曲一度被大陆某些官员视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但由于她的歌曲充满魅力,中国大陆于1986年正式解除对她歌曲的禁令。80年代,出现不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等以国家民族为背景的流行歌曲,期间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和崔健的《一无所有》则是个人色彩极为突出的另类流行经典。此时,台湾校园歌曲开
始风行全国。《何日君再来》和《夜来香》等歌曲再次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
另有苏小明率先向传统唱法发出挑战,唱出《军港之夜》,但遭到权威音乐杂志批评;民歌手李谷一在演唱《乡音》时,使用了十足的带有“靡靡之音”色彩的“气声”唱法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一方面是听众喜爱歌曲风靡,另一方面却是上纲上线的批判;作曲家王酩写出了《小花》,也被点名批评,开了批判会;真正应用流行唱法的程琳,更是经历了多次沉浮。
这个时期因为“流行音乐”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起30年代的“靡靡之音”因为,理论界中一些倾向于允许流行音乐发展的人在1984年左右提出了“通俗音乐”的称谓。从此,流行音乐有了合法的身份,与西洋传统唱法歌曲和民歌形成鼎足三分之势。80年代后期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但这个时期华语流行音乐最引人注目和兴盛时期应该属于1988年。全国刮起了“西北风”。那一年最热门的的句子是“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能代表那一年的歌曲自然就是《黄土高坡》和《信天游》。在某种程度上,西北风集中释放了在流行音乐崛起过程中一代青年词曲作者的全部能量,表达了一代人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索。1988年底,一场名为“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世界”的大型演唱会召开,演唱会分为西北风、港台风、流行风三个主题,这是西北风歌曲最后一次集中出现。当强劲的西北风刮过,内地流行音乐的春天正踏着它的节拍走来。
这个时期的香港,华语流行音乐压倒性的统治地位渐已不复存在,粤语流行音乐成了乐坛新的主力军。这对香港流行音乐和华语流行音乐都是举足轻重的转折。但香港仍然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基地。
5、1990年代:大陆及港台地区音乐大融合
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1990年代初,广东作为中国大陆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兴起的地方。由于流行音乐企业及优秀词曲作家、歌手荟萃,该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及粤语流行音乐中心。这个时期华语流行乐坛以中国歌手王菲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截至2000年3月,20张粤语专辑合计台湾、日本与香港有据可考的销量达970万张,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粤语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学友,其中他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甚至于一些粤语唱片亦影响到台湾,新马和中国大陆,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
眼的歌手之一,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的“歌神”。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话因没有地方性基础,而作为粤语基地的广东却始终没有自我发展出粤语歌曲,音乐人才外流,最终没有新人加入,广东流行音乐最终式微。香港由于回归祖国而经过渡轮,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和天后相继退出乐坛,华语乐坛进入最低潮。
台湾在1990年代仍然保持了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随着台湾社会的自由化、民主化,流行音乐享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许多享有盛誉的华语流行音乐重要歌手、词曲作家出身台湾。代表性歌手如张惠妹,于90年代中期出道后,凭借其天赋歌声、优秀唱功及舞台魅力,将华语乐坛的繁盛带上高峰,一度让华语音乐圈陷入前所未有的热潮。
1994年,在港台流行歌曲依旧如火如荼时,大陆原创流行音乐也开始了一次井喷式的大爆发,宣告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这其中,以崔健、魔岩三杰(窦唯、何勇、张楚)、黑豹乐队、唐朝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以老狼、高晓松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以陈琳为代表的都市情歌,以杨钰莹、毛宁为代表的青春偶像歌星,迅速成长为大陆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至今他们的影响力在70末-80初一代人的心目中仍然难以磨灭。0这个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虽然现在听起来显得老土,风格也很不统一,但是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都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它不是源自任何流派的,听不到当时对于香港和台湾,日本的模仿,那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6、200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与流行偶像
21世纪至今,受到网络科技,P2P、MP3等新技术下载的影响,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工业在2000年代既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而台湾歌手周杰伦引领了节奏布鲁斯及嘻哈音乐的新潮流。来自台湾并风靡中国大陆的各种乐队的崛起也是华语流行乐坛的新现象。其中商业上大获成功例子有S.H.E及Twins。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层出不穷,许多有潜质的流行歌手被发掘出来并加以商业包装。各种流行音乐正在进入中国的主流社会。
2004年是网络原创歌曲传播最为红火的一年,网络歌手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已经创造了绝不亚于传统唱片业造星机制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刀郎的《冲动的惩罚》、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唐磊的《丁香花》、庞龙的《两只蝴蝶》等等,无不是通过网络得以大范围的传播。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大获成功,而后引起中央台与广电总局联合打压,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重要的音乐制作机构荟萃此地。与此同时,在经受许多年的压制之后,成长中的中国大陆电影工业也急于依靠华语流行音乐。中国大陆电视剧制作的繁荣以及娱乐业的突飞猛进也促进了华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