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学生是消费者吗?——对“学生消费者”的重新解析
学生是消费者吗?——对“学生消费者”的重新解析邵宏润【摘要】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学生角色经历从受教育者到合作者,再到具有消费特征的“消费者”的演进过程,学生消费者角色的获得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逻辑,这种逻辑裹挟着政策、理念、资源、需求等众多力量。
运用营销学的原理对学生作为消费者的目的、高校的角色、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进行剖析,进一步明晰了学生消费者角色的内涵。
学生消费者是一把“双刃剑”,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为学生服务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等问题。
因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消费者有限适用性以及特殊性;同时高校要树立尊重学生多重身份和服务的理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期刊名称】《山东高等教育》【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高等教育营销学生消费者教育服务【作者】邵宏润【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改革。
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使得学生角色悄然发生改变: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受教育者到交付学费获取教育资源者。
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0%,2020年毛入学率预计将达到50%。
依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时期,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将更为宽广,高等教育也将逐渐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雇主、学生需求的多元化,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家长、社会、雇主更好地营销自己,提升竞争力。
有学者提出学生具有消费者角色,并认为即使是接受免费教育,学生消费者身份也一直存在,只不过由政府买单而已。
[1]51也有学者认为,“尽管当前学生可能感到被消费者机制赋予了更多权力,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可能反而无法获得‘强大知识’,因而成为被动功利化的学习者,不愿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0年6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行政学考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6月教育行政学试题试卷要求: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2.0分)()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一双轨制B)单轨制C)中间型学制D)学制参考答案:C2(2.0分)中国教育行政职能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转变为重()。
A)微观管理;宏观管理B)宏观管理;直接管理C)微观管理;间接管理D)宏观管理;微观管理参考答案:A3(2.0分)()是农村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的基层单位。
A)省B)市(地)C)县D)乡参考答案:D4(2.0分)现阶段,()教育行政的最高价值取向。
A)公平、公正B)效率C)科学D泯主参考答案:A5(2.0分)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组织形态是()。
A)教育行政制度B)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C)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D)教育行政的价值目标参考答案:C6(2.0分)()是指政府利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权力,根据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弱势人群进行自主,借此推进社会共同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A)教育财政B)教育预算C)教育决算D)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参考答案:D7(2.0分)1958-1962年,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A)地方负责、分级管理B)地方分权为主C)集中统一D)学校自主办学参考答案:B8(2.0分)教育行政区别于一般行政的独特特点是()。
A)政治性B)教育性C)强制性D)公共性参考答案:B9(2.0分)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包括()。
A)成人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参考答案:A10(2.0分)教育事业费是指国家财政拨款中用于维持教育事业正常运转的经常性经费,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和人员经费。
A)教育基本建设费B)公用经费C)教育预算经费D)助学金、奖学金参考答案:B11(2.0分)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最新岗前培训作业---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马丁?特罗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马丁?特罗,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他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等系列长篇论文。
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1)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2)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高等教育学_基础知识
85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
86中世纪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唯一任务
87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的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对某一专业深入研究的知识面较窄的人才的教育。
88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33两种新型独立学院:古典人文教育学院、神学院。
34洪堡大学理念:大学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35洪堡大学基本组织原则:自由.宁静
36柏林大学在传统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
371861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近代高教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38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该时期现代大学的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54大学理念是大学办学实践中的灵魂性问题,指的是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它蕴含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
55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信念.观念.精神(核心).使命.目标等,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56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最早系统探讨大学理念
74培养人是高教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75高教功能指高教的功效及能发挥该功效的能力的总称,即高教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76高教对人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对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判)
77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基本趋势,包括教育平等、教育参与
20年6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行政学考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6月教育行政学试题
试卷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答题要求: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2.0分)()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A)双轨制
B)单轨制
C)中间型学制
D)学制
参考答案: C
2(2.0分)中国教育行政职能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转变为重()。
A)微观管理;宏观管理
B)宏观管理;直接管理
C)微观管理;间接管理
D)宏观管理;微观管理
参考答案: A
3(2.0分)()是农村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的基层单位。
A)省
B)市(地)
C)县
D)乡
参考答案: D
4(2.0分)现阶段,()教育行政的最高价值取向。
A)公平、公正
B)效率
C)科学
D)民主
参考答案: A
5(2.0分)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组织形态是()。
A)教育行政制度
B)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C)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
D)教育行政的价值目标
参考答案: C
6(2.0分)()是指政府利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权力,根据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弱势人群进行自主,借此推进社会共同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A)教育财政。
高等教学大众化背景下创新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高等教学大众化背景下创新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创新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新性有赖于环境、智力、个性诸多关键因素,而高等教学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学生,人格个性普遍不够完善,现阶段高校创新教学环境不够理想,在实际创新教学中存在走过场等现象,高校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为此,必须寻求创新实验教学对策,一是对创新教学活动的过渡化设计,以弥补创造性因素不足问题;二是要强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群体学生;三是强化对实验过程的监管,保证创新质量。
该教学对策已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综合性型实验中得到运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创新教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24-03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所在。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各个高校都提出了各种创新教学模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其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可见,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1]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目前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在“教”的方面,凸显了对教师的要求,大都缺乏对教学主体——学生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的创新因素现状缺乏正确认识,创新教学效果不佳。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
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萌芽到雏形的标志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
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1、规模化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三认识高等教育学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
第二章高教本质一教育与高等教育1、本质:对它认识取决于正确的路径,没有定论要探讨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好奇心与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 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即人学率在IMW)%.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献来源积极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张金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文献出处】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编辑部邮箱2001年04期【摘要】加快贵州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州要在200l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继续改进和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开展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分类指导,按地区、分阶段推进。
2、根据大众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从精英的体制向大众的体制转化的过程”(2).这种过程实际代表了一种双向的进展文献来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看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胡国强美术学报, Art Journal, 编辑部邮箱2005年03期【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一个大众化时代,这将使高等教育从大一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学改革思路也必然围绕这一趋势进行;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而“知识套餐”式的模块型课程,能较好地将学制弹性化、学分制、选修制的部分优势结合在一起,更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3、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机会文献来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苏州高等教育的若干设想柳袁照苏州十中校长苏州; 【文献出处】教育发展研究, 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编辑部邮箱2002年10期【摘要】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如何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特点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苏州要完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18至22周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50%,如何实现此目标?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推荐文档
《高等教育学》第1章绪论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学科。
2.高等教育学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的性质:专业教育,精深教育。
4.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5.高等教育现象特殊性包括: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6.高等教育理论特殊性包括: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大学生亚文化。
7.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标志: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高等教育研究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
8.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
9.确定研究问题的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0.选题具有研究价值的表现:选题要有(方向性)(针对性)(普遍性)。
11.课题创新的三个层次:独创性;再创性;自创性。
12.个案研究法: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3.个案研究的6个基本步骤:1)确定问题性质,2)把握问题关键,3)了解问题背景,4)提出解决方案,5)付诸行动,检验结果,6)形成最佳决策。
14.个案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1)确定研究对象,2)收集个案资料,3)诊断与假设,4)个案分析与指导,5)实施个案指导,6)形成结论。
15.行动研究实施步骤的代表性模式类型:四环节模式和六步骤模式。
四环节模式:“(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六步骤模式:“(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体评价)”。
16.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
17.随着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巴黎大学。
高等教育学问答题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
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
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
的标志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
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1、规模化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三认识高等教育学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_评马丁_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史 朝提 要 本文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创立者马丁·特罗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评述。
指出:特罗的理论除了提出精英、大众、普及型高等教育之外,还就宏观的高等教育规模、功能、观念和微观的课程、教学、学习要求、学术标准等各方面做过系统、细致的比较。
特罗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并全面而充分地揭示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二是有说服力地阐明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三是正确提出了阶段转变时期高等教育内部必然出现的矛盾及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阶段 马丁·特罗作 者 史 朝,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一、马丁·特罗理论的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国内教育界的各种场合谈到高等教育发展时,人们经常引用一个理论,即“精英—大众—普及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Matin Tro w)。
马丁·特罗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在比较政治学和高等教育方面颇有研究,尤其精于英美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特罗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特别关心高等教 [4] W.康纳尔.二十世纪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41[5] Benso n C.The Economics o f Public Educatio n.Bosto n:H o nghto n,1968.69-70[6][12][13][21] T ro w M ar tin.The Ex pansio n a ndT ransfor matio n o f H ighe r Educa tio n.N ew Y or k:Gener al Lea rning Press,1972.2-4[7][10] 英国教育和科学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见:国家教委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8-319[8] W o rld Bank.Access to Educa tio n.fr om ww w.w or ldbank.o rg/da ta.1998[9][15] Lanritze n F&Ny holm J.T ech no lo gy,Edu-ca tio n a nd U nemploy ment.in O ECD edited:Em-plo yment a nd Gr ow th in K no w ledge-ba sed Eco no-my.1996.369[11] O ECD.U niv er sity Resea rch in Tr ansitio n.Pa ris:O ECD.1998.17[14] 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绪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41[16] 转引自: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88.177[17] Fo ray D&Lundv all B.The Know ledg e-basedEcono my:Fr om the Econo mics o f Kno w ledge tothe Lear ning Econom y.in O ECD(ed.):Employ-ment and Gr ow th in Know ledg e-based Eco nomy.1996.11[18] O ca tio n a t a Gla nce:O ECD Indicato rs1998.Paris,1998.18[19] N CI HE.H igh er Education in the Lear ning So ci-ety.London:HM SO,1997[20] Salmi J.W o rld Bank Ex perie nce in Suppor t ofT ertia ry Education.F rom:w w w.w o rldbank.o rg.1998954/1999 高等教育研究育大众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热衷于其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并发表许多与此问题有关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3)综合(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向东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在我国,以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开始过渡,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提升: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报名资格来看,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很广泛,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2.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
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伴随着上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期特点出现的还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的发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量的增长是“有质”的量的增长,质的提高是“有量”的质的提高。
另外,二者的协调还共同受制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
当内外部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二者的分离或不能同时兼顾便容易出现。
因此,并不是二者不可协调,而是促使其协调的内外部条件如经费、管理等尚未得到满足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定位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是少数精英。
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原来处于适龄人口顶尖的10%扩大到15%,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国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
总之,在数量与质量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目前高等教育毕业生中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
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
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大学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
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
不少大学生不能发挥个人所学,施展聪明才智。
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所以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各个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不能被短期现象所蒙蔽,而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3.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政府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就应该在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中进行,职业教育不能够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去的看法。
另一方面,加大对这些院校的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办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院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学校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这些院校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的转型期,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期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得到良性发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