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合集下载

心电图形成原理

心电图形成原理

心电图形成原理
心电图是测量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

它的形成原理是基于心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心脏电活动源于心脏内的起搏传导系统,其由赫氏束、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组成,这些特殊细胞能够产生电脉冲。

这些电脉冲通过心脏肌肉传导,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的记录从胸壁或四肢表面的电极上测得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是心脏电活动的体现。

测量心电图通常需要使用导联,也称为电极贴片,将电信号传输到心电图仪上。

在记录心电图时,通常使用标准的十二导联技术,包括六个肢体导联和六个胸前导联。

肢体导联电极被放置在右手腕、左手腕和左脚踝上,胸前导联电极则被放置在胸壁上。

当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从起搏传导系统开始传导,通过心脏肌肉。

这些电信号在肌肉之间的传导过程中会被电极捕获和测量,然后通过导联传输到心电图仪。

心电图仪会将电信号转换为图形波形,这些波形对应着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电活动。

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脏的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
心室舒张。

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形态、振幅和时程,医生可以
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肌肉功能是否正常。

总的来说,心电图形成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电活动在心肌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测量和传输到心电图仪,最终转换为图像波形,用于医生分析和诊断心脏疾病。

第三章-心电图机

第三章-心电图机
六个胸导联:
V1~V6(1942年,Wilson提出)
25
电极和导联线
国际标准十二导联体系:10个电极;
4个肢体电极——LA、RA、LL、RL 6个胸部电极——V1~V6
导联线——多股带屏蔽层的电缆。 颜色
电极部位 左臂 右臂 左腿 右腿 胸
符 号 LA或L RA或R LL或F RL或N CH或V
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极化、除极和复极 5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6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一、心电图产生的机理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7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心 电 图:
心电图反映的就是兴奋由心房到心室的传导的时 间先后顺序及相应的兴奋强度。
8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44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心电图机的基本结构
输入部分 放大部分 记录部分 走纸部分 电源部分
45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1).输入部分
电极、 导联线
滤波、保护电路
导联选择器
输入缓冲放大
47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1、心电图机的结构 ---输入部分
A)、导联线
10根导联线,用于获取心电信号; 屏蔽线,屏蔽层接地; 芯线与屏蔽线存在100pF/m分布电容; 导联线颜色有统一标准
名为心电图机。
1924年,心电图机
的发明者,威廉
爱因霍文获得生
理学及医学诺贝
尔奖。
41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一.心电图检测特殊性 频率范围:0.05Hz---100Hz 噪声和干扰
噪声:随机噪声<20uV 干扰:工频干扰 电极接触阻抗和极化电压 安全问题:防电击;减少漏电流。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产生原理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临床检查方法。

它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诊断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那么,心电图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心脏电活动的产生、心电图的记录原理以及心电图的波形解读等方面来详细介绍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脏电活动的产生。

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脏内特定的细胞——心肌细胞产生的。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除极和兴奋传导的特性,这使得心脏能够自发地产生电冲动并将其传导至全心脏,从而使心脏产生规律的搏动。

这些电冲动在心脏内传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电场变化,最终形成心脏的电活动信号。

其次,我们来了解心电图的记录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电活动产生的信号。

心电图仪器通过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位置,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在不同部位的电场变化。

当心脏产生电冲动时,这些电冲动会在身体表面产生微弱的电信号,心电图仪器会将这些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心电图波形。

最后,我们来解读心电图的波形。

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等,它们分别代表心脏的不同电活动阶段。

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复极。

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形态、时间间隔等参数,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病变。

比如,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心室肥大时QRS波群增宽等。

总之,心电图产生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电活动的产生和传导机制,通过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信号,并通过波形解读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诊断心脏病变。

心电图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增加对心电图检查的认识和理解。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处理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 需特殊处理;二度房室传 导阻滞需根据病因和症状 进行治疗;三度房室传导 阻滞需安装起搏器。
室内传导阻滞
定义
类型
心电图表现
处理
室内传导阻滞是指心室内传 导系统发生障碍,导致心室
激动顺序异常。
根据阻滞部位可分为左束支 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
和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表现为QRS 波群增宽、V1导联呈rS波或 宽而有切迹的R波;右束支传 导阻滞表现为QRS波群增宽、 V1导联呈rsR'型或M型;不
预激综合征患者易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或心房颤动,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 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法。
05
心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
1 2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可提示急性冠脉 综合征。
早期诊断意义 及时识别并干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P波时间
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 0.12秒。
P波振幅
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 小于0.25mV,胸导联一 般小于0.2mV。
QRS波群形态及意义
QRS波群时间
正常成年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0.11秒,多 数在0.06~0.10秒。
QRS波群形态
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 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 整
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
P波形态发生周期性变化,但P波 仍在同一导联中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 房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快 速心房激动,频率多为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PR间期(P-
Q间期)
第55页
③、幅度最大QRS 波群,反应心室除极全 过程;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R
Q S
QRS波群
第56页
④、除极完成后, 心室迟缓和快速复极 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 和T波;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ST-T
第57页
⑤、Q-T间期为心室 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 完成全过程时间。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第1页
心脏活动主要表现之一是产生电 激动,它出现在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 心肌激动电流能够从心脏经过身体组 织传导至体表,使体表不一样部位产 生不一样电位改变。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第2页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快 速将冲动经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电活 动,然后心肌形成 机械性收缩。
7、U波:代表动作电位后电位。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第7页
一、心肌除极和复极过程: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第8页
1、静息膜电位: 多年来经过电生理学研究,用微电极一端刺入正 常静息状态下单一心肌细胞,把电位计正极端与此微 电极相连,电位计负极端放在细胞外液中并与地相接, 使细胞外液电位为零。这时所测得细胞内电位约为 90毫伏,即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电位比细胞外电 位低90毫伏,这种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电位差称 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 心肌细胞膜外带有正电荷,膜内带有同等数量负电荷, 称为极化状态。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第51页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同时 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次序传导在此处延迟 0.05~0.07S),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 →普肯耶纤维次序传导,最终兴奋心室。这种 先后有序电激动传输,引发一系列电位改变, 形成了心电图上对应波段。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是由心脏肌组织构成的,在心肌细胞内存在着电生理活动。

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具有自主舒张与自主收缩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心脏电生理活动主要有心脏起搏及心脏传导两个过程。

心脏的起搏活动是指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即窦房结,在一定频率下发放冲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从而使心脏肌肉收缩;而心脏的传导活动则是指这些兴奋电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

正常心脏电路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束支→心室肌的方向传导,这种传导活动形成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是通过体表获得的一种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表贴上多个导联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电压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成图像,即心电图波形。

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的起搏、传导及复极等电生理活动。

二、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心电图的特征参数。

1. 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波一般有正负两个波峰,其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0.25mV。

2. QRS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QRS 波一般为三个波峰,其中Q波、R波和S波。

其中Q波是向下的,R波是向上的,S波是向下的。

QRS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1.5mV。

3. T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复极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舒张的电活动。

T波一般是正向的波形,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0.16秒至0.24秒,振幅不超过0.5mV。

4.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据此进行心律的分类。

5. 异常波形: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包括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各种心脏传导阻滞等。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及其参数,通过检查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并根据波形的异常情况进行疾病的判断。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检查方法,它是通过心电
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图形显示出来。

那么,心电图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脏的电活动。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它的
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所控制的。

在心脏的电活动中,主要包括心脏的除极、复极和传导过程。

当心脏肌肉细胞除极时,会产生电压变化,这些电压变化会随着心脏电活动的传导而在心脏组织中传播开来。

其次,心电图的产生是基于心脏电活动的传导原理。

当心脏肌肉细胞发生电活
动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电压变化。

这些电压变化会随着心脏电活动的传导在心脏组织中形成一定的电场分布。

心电图仪器通过电极贴在身体表面上,可以记录下这些电场分布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图形显示出来。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心电图的记录原理。

心电图仪器通过多个电极贴在身体表
面上,可以记录下不同位置的心脏电活动。

这些记录的数据会被传输到心电图仪器中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心电图的图形显示。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图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心电图产生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电活动的传导和记录原理。

通过记录
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图形显示,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和诊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心电图产生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心电图原理及导联方式课件

心电图原理及导联方式课件

QRS波群异常
包括QRS波群增宽、电压增高或降 低等。常见于室性期前收缩、室性 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 血、心肌病等心脏病变。
ST-T改变
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 高耸等。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 死等心脏病变。
03 其他常用导联方 式介绍
加做导联(如V7、V8、V9)
V7导联
位于左腋后线V4水平处, 显示左后侧壁心肌的电活 动。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及离子流 对电位变化的影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分布及 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变化。
心电图产生机制
01
02
03
电偶学说
心脏内部电偶产生的原理 及其对心电图波形的影响 。
容积导体原理
解释心电图波形在心脏内 外传播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
心电图导联系统
了解不同导联方式下心电 图波形的特点和意义。
各导联波形特点及正常值范围
P波
QRS波群
T波
U波
正常时限小于0.12秒,振幅 小于0.25mV。在肢体导联中 ,I、II、aVF、V4-V6导联直 立,aVR导联倒置。胸导联中 V1、V2导联可呈双向或倒置
,V3-V6导联直立。
正常时限小于0.12秒。在肢体导 联中,I、II、aVF、V4-V6导联 主波向上,aVR导联主波向下。 胸导联中V1、V2导联呈rS型,R 波振幅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V3-V6导联呈qR型,R波振幅
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影响及解读方法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T波高尖,QT间期缩短,出现帐篷状T波或 QRS波群增宽。
T波低平或倒置,U波明显,QT间期延长, 出现巨大U波。
高钙血症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QRS波群宽大畸形, 2.时间>0.12S。
心房颤动
房颤房颤,P波消失,f波出现,R-R不等
重点小结
1.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及意义 2.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特点和正常值 3.心电轴偏移目测法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胸前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导联
位置
V1 胸骨右缘4肋间隙
V2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 交点
V5 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6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QRS波群 R波
PR段 P波
ST段 T波
PR间期
Q波 S波
2.右心房肥大
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时间正常。以Ⅰ、Ⅱ、 Ⅲ、 aVF等导联明显, 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故称“肺型P 波”。
(二)心室肥大
3.左心室肥大
主要表现为QRS波群电压增高。
肢导:RⅠ>1.5mV,RaVL>1.2mV,RaVF>2.0mV。或RⅠ+SⅡ>2.5mV。 胸导:Rv5或Rv6>2.5mV或Rv5+Sv1≥4.0mV(M)3.5mV(F) 。
房内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2.QRS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
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 2.QRS波一般不变形, 3.P’-R>0.12s, 4.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

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

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心电图的原理

心电图的原理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够反映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

心电图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产生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心电图的原理。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泵,它通过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来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而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控制的。

当心脏收缩时,心脏内部会产生电流,这些电流会随着心肌的传导而传播到身体表面。

心电图正是通过记录这些电流的传播过程来反映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心电图仪器和电极来完成的。

电极会被粘贴到患者的胸部、手臂和腿部,通过这些电极,心电图仪器能够记录到心脏生物电活动的传播过程。

这些记录的数据会被转化成图形,医生会根据这些图形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电图的图形是由一系列的波形组成的,其中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持续时间和振幅等参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是否正常。

除了波形的分析,心电图还可以通过测量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和心肌缺血等参数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

因此,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它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心脏疾病。

总的来说,心电图的原理是基于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产生的,通过记录心脏生物电活动的传播过程并将其转化成图形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对心电图图形和参数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心电图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房颤动
心房活动呈现快速、无序的颤 动波,心房率通常在350-600
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室性搏动,心室率通常 在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时心室活动呈现相对规律的扑动波,心室颤动时心室活动 呈现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两者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关注患者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和处理心律失常。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分享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多练多看多思考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分析心电图。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培养对心电图的 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和总结 经验教训。
学会与患者沟通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提 高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复杂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策略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临 床意义。
掌握心律失常的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P波、QRS波群、R-R间期 等关键信息,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
学习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 ,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低钾 血症还可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升高和 自律性降低,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 床上常见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心律失常 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高钙血症时,细胞 内Ca2+浓度升高,可导致心肌细胞 收缩力增强和传导性降低;低钙血症 时,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可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和传导性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完整心电图学习课件

完整心电图学习课件
• 检测电极如对向电源描记出高T-P段, ST段表现压低。
• PR间期 从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代 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 正常值: 0.12 ~ 0.20s • 与年龄和心率有关 幼儿及心率快时,
PR 缩短;老年人及心率慢时, PR 略延 长,但不超过0.22s。
正常心室除极顺序
• 开始于室间隔中部, 自左向右除极; • 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除
胸导联心电图 反映横面的心电活动。直接记录探查电
极下方那一部位的心电变化。
导联轴: 每一肢导联正负极之间的假想连线。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纸
• 横向表示时间 – 每小格 - 0.04 s – 每大格 - 0.20 s
• 纵向表示电压 – 每小格 - 0.1 mV – 每大格 - 0.5 mV
压低,称右室肥大伴劳损
双侧心室肥大
• 大致正常心电图。 • 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 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 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 会影响心室肌的复极, 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改变
•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 • 缺血型改变 T波改变(高耸、低平、双向、倒
双侧心房肥大
• P波增宽 ≥ 0.12s, • 振幅 ≥ 0.25mV, • V1呈高大双向P
波, 上下振幅均 超过正常范围。
二 心 室 肥 大
左心室肥大
1、左室高电压的表现(重要) Rv5或6>2.5mV; Rv5+Sv1 >4.0mV(男) >3.5mV(女) R I >1.5mV;RavL >1.2mV; RavF >2.0mV; R I +SⅢ>2.5m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

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
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
+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

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
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期的推进,每一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除极或复极后又返回到“0”点。

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称为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个立体形结构,心电向量环也呈立体图形。

将心房与心室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瞬间综合向量的轨迹,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心房除极的P环、心室除极的QRS
环和心室复极的T环。

其中,P环最小、QRS环最大,3个向量环的起始点与终末点都近于中心点(0点)。

在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在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S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整个QRS波群全部向下者,称为Qs波。

振幅大于0.5mV者以大写字母(Q、R、S)表示,小于0.5mV者以小写字母(q\r、s)表示。

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电极位置:
一、标准导联为最早使用的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探查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1.肢体导联
肢体导联Ⅰ: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肢体导联Ⅱ: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肢体导联Ⅲ: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2.加压肢体导联
由于肢体导联描记的图形较小,为弥补不足,在每条线上附加5000欧姆的电阻,消除肢体各部电阻差异的影响,使描记的心电图波形及振幅加大,便于分析。

(1)加压右上肢导联(aVR):右上肢联接正极,左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联接负极。

(2)加压左上肢导联(aVL):左上肢联接正极,右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联接负极。

(3)加压左下肢导联(aVF):左下肢联接正极,左上肢和右上肢共同联接负极。

肢导联心电图机上的导联线一般均以固定的颜色表示:惯例是红色导线接右上肢,黄色导线接左上肢,绿(或蓝)色导线接左下肢,黑色导线接右下肢,白色导线接胸壁各点。

以右上肢开始,顺时针方向为红黄蓝黑。

二、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单极导联所测的是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

其中V1、V2反映右室,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V5、V6反映左心室。

心前区导联
中心电站联接心电图机的负极,探查电极联接心电图机的正极。

各探查电极的具体安放部位如下: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在V2与V4联线的中点。

V4:左腋前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高度。

V6:左腋中线与V4、V5同一水平高度。

但在个别情况下,例如疑有右室肥大,右位心或后壁心肌梗塞等情况,还可以添加若干导联,例如右胸导联V3R~V6R导联,相当于V3~V6相对应的部位;还常用V7~V9导联;V7位于左腋后线V4水平处;V8位于左肩胛骨线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