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09a4ee8cd0d233d4b14e6931.png)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
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6171e0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1.png)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宝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之一,位于江苏南部的宝应县境内,是一处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的矿区。
本文将分析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一、地质背景宝山矿区位于扬子板块东缘中段,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由华南岩体与华北岩体相互交错的地带。
该地区早生代时期经历了岛弧的形成和消失,从而形成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良好条件。
随着板块构造演化,该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期活动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矿床。
二、矿床类型宝山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为铜、钼、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其中,铜、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宝山南部和西南部,以斑岩型矿床为主,富含铜、钼等元素。
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北部,以层控型矿床为主。
金、银矿床则分布广泛,主要是以层控型、脉状型和胶体型为主。
三、地质特征1. 斑岩体:宝山矿区的斑岩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斑岩和正长岩等,都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
这些斑岩体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形成了多个矿化中心。
2. 矿化类型:宝山矿区的矿化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和含钼型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异。
3. 矿化特征:宝山矿区的铜、钼矿床主要由斑岩体内嵌的硫化物矿物组成,包括黄铜矿、黄铜母矿、闪锌矿、黝黑铜矿等。
这些矿物形成了复杂的矿物粒度和组成结构,有些还具有显微孪生现象。
另外,钼矿床中还含有蓝鸟石、黄钾石、鸟石石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
4. 控矿因素: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和岩体特征。
区域性断裂和构造破碎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而岩体特征主要是指斑岩体的形状、构造和化学成因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床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矿床特征产生了影响。
四、找矿思路1. 选址:在找矿前需要对区域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可能具有矿化条件和找矿潜力的区域。
2. 实施地质调查:在选定的矿区内进行实地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岩石、地形、地貌、断层、岩浆岩、热液交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92acb15f102de2bd97058848.png)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经济特点
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露天开采。
矿石品位较低( Cu 一般为 0 .4 - 1 % ) ,但矿化分布均匀, 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
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 Cu 、 Mo 、Au 、W 、Sn 、Pb 、Zn 外,尚可综合回收 Ag 、 Re(铼)、 Co 、S 、Se(硒)、Te(碲)等元素。
本节内容
斑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 岩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型 斑岩型矿床的成因 矿 斑岩型矿床的类型 床
斑岩型矿床
① 物理化学条件 ② 岩浆岩条件 ③ 地层条件 ④ 构造条件
--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 形成条件——物理化学条件
• 温度 •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 • ——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形成于 700 ~ 600 ℃ • ——石英-绢云母化形成于 420 ℃ 左右 • ——泥化蚀变形成于300 ~ 100 ℃ • ——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 • 深度 • ——中深到浅成的范围(2 ~ 5公里) • (次火山环境的产物)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 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斑岩型矿床
--特点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
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挖掘矿坑
斑岩型矿床
--概念
高级矿床学8找矿案例斑岩矿床
![高级矿床学8找矿案例斑岩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e6586b1c05087632301212c4.png)
高级矿床学-斑岩型矿床
斑岩铜矿
h
1
斑岩铜矿(Porphyry copper deposits)为世界提供了 50% 以上的 铜金属(over 100 producing mines)。 Their close relatives the porphyry moly deposits produce 70% of the world's moly. Both deposit types will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but they sh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formed in somewhat similar manners.
The deposit occurs in a triangular zone of disseminated and veinlet copper
sulfide mineralization 1.5 x 2.5 km in plan and at least 500 meters in thickness.
典型斑岩铜矿床呈圆筒状,产于岩株状岩体中,出露面 积为1.5 x 2 km (椭圆状),核部为斑岩质,向外到边 部为中—粗粒等粒的成分相似的岩石。
主岩岩石学
一般地,容矿主岩为长英质侵入体,成分为石英正长岩、 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系列;闪长岩—正长岩系列
h
4
热液蚀变
Lowell and Guilbert 总结的斑岩铜矿蚀变模式,围绕斑岩株依次出现4个蚀 变晕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bd7e7d15fc4ffe473368ab25.png)
◆蚀变分带
• 斑岩型矿床具有特征的热液蚀变 分带(Beane1981), 通常呈环带 状绕含矿岩体分布, -早期的K硅酸盐 -石英绢云母化 -青磐化带 -泥化蚀变, • 蚀变分带为判断斑岩体剥蚀程度 和工程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指示性 标志 • 矿化(矿质沉淀)发生于钾化带化 带与绢英岩化带的过渡部位
蚀变套合
• • •
在岛弧造山环境,如在菲律宾LepantoFSE矿区,类似的高级泥化蚀变也大量发 育 这种主要由石英和明矾石构成的高级泥 化蚀变带产于斑岩铜矿体的侧翼,并叠加 于斑岩型热液蚀变系统的顶部, 严格受近水平的断裂控制高级泥化蚀变 岩呈平卧的透镜状,包裹典型的浅成低温 热液硫砷铜矿金矿体(图3),反映高级泥化 蚀变是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典型产物“
• 埃达克岩多数产于岛弧环境,并与弧火山岩伴生 的重要事实使人相信,埃达克岩是俯冲到一定深度 的洋壳板片(MORB)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 在安第斯陆缘弧(智利北部),产出 巨型斑岩铜矿的钙碱性含矿斑岩 也具有埃达克岩岩浆亲合性,这 些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斑岩的Sr变 化于(230~1950)X10-6,变化于 (5~16)X10-6间,Sr/Y比值变化于 20~130之间,处于埃达克岩区内, 显示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 征; • 根据区域构造分析,Oyarzun等 (2001)提出,大洋板片俯冲角度变 缓是形成这些埃达克质含矿岩浆 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智利北部 (a)和青藏高原 (b)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的Y _Sr/Y点图埃达克岩与典 型弧岩浆岩的分区界线据D efantetal.,1990
•
青藏高原的两条斑岩铜矿带的喜山期含矿斑岩也具有埃达克岩岩浆亲合性.然 而,这些岩石相对富钾(K2O:3.02%~8.5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
第六章3 斑岩型矿床及玢岩型矿床
![第六章3 斑岩型矿床及玢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109a5ae8941ea76e58fa0471.png)
Stockwork of wolframite-bearing fractures cutting intensely altered breccia
Mineralized breccia containing granite clasts with wolframite-bearing fractures that are truncated at the margins of the clasts, indicating that the granite was mineralized prior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clasts in the breccia; wolframite (wf) also occurs as disseminated grains in breccia matrix
中国斑岩型矿床
陆内环境
陆内环境
大陆碰撞带
大陆碰撞带
陆内环境
From:侯增谦
中国东部燕山期陆内斑岩型矿床
德兴Cu-Au
冷水坑Pb-Zn-Ag
From:侯增谦
东秦岭斑岩Mo矿带
From:侯增谦
岩浆岩
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 − 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 斑岩、石英斑岩、粗安斑岩、英安斑岩等,它们常与玄武岩
Chalcopyrite disseminated along foliation planes and in a crosscutting quartz vein in deformed biotite-rich mafic breccia
From:gsc.nrcan.gc.ca
矿体形态产状
受侵入体和接触 面的形态产状、裂 隙构造等因素控制, 主要有柱状、筒状、 环状、似层状等
斑岩型矿床:分类、分布、动力学背景和侵入体
![斑岩型矿床:分类、分布、动力学背景和侵入体](https://img.taocdn.com/s3/m/1feeaf42b307e87101f696d3.png)
斑岩型矿床:分类、分布、动力学背景和侵入体Porphyry Deposits –Characteristics斑岩矿床的特征Large tonnage and low grade bulk mineable deposits大吨位低品位适于规模开采Large volume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大规模的热液蚀变Stockwork and breccia-hosted ore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Related to porphyritic intrusions与斑状侵入体相关Supergene enrichment表生富集E27 Cu-Au porphyry, NSWCuMo (*10)Au (*10,000)钙碱性碱性高K 钙碱性岩浆中SiO2增加•早期形成的矿脉和蚀变矿物组合中磁铁矿含量递增•侵位深度的递减陆缘弧环境根据金属含量的分类Modified from Kesler (1973) and Thompson (1994)Modified from Blevin, 2003Magma Chemistry岩浆化学Cu -AuSn ±WMoWW -MoCu -MoSnIncreasing Fractionation结晶分异作用增强Increasing Oxidation氧化性增加Rb/SrFe 2O 3 /FeO10110010-110-110-210-3102101100103Metal endowment of intrusion-related deposits controlled by the magma’s:•oxidation state•compositional evolution •silica contentAnhydrite phenocryst with apatite inclusions, North Parkes, NSW与侵入岩有关矿床中金属总量受岩浆以下条件的控制•氧化态•成分演化•SiO 2含量Aktogay-Aiderly Cerro Colorado La Granja Radomiro Tomic Resolution Pima Cuajone Lone Star Morenci-Metcalf Rio Blanco –Los BroncesEl Teniente102030405060708090C o n t a i n e d c o p p e r m e t a l (M t )BehemothianSuper-giantOyu Tolgoi Grasberg Los Pelambres Cu-Mo deposits Chuquicamata Collahuasi Bingham Escondida El Salvador Cu-Au depositsButte Cananea Ray Cu-Au-Mo deposits204.3 Mt CuPebble Reko Diq Largest 25 PCDs -based on contained Cu (Mt)最大的25个PCD -根据Cu 金属量(Mt )Location: Porphyry Cu-Mo Deposits位置:斑岩型Cu-Mo 矿床Porphyry Cu-MoNorthern ChileAktogay-AiderlySouthern PeruLa Granja ButteSW Arizona /SonoraCentral Chile Map source: 40080012001600200024002800GrasbergBingham Oyu Tolgoi Cadia district Kal'makyr Dalneye FSE/Lepanto Cerro Casale Panguna Ok Tedi Batu Hijau Minas Conga Tampakan Escondida El Teniente Galore Creek Alumbrera Frieda River Atlas Sar Cheshmeh Chuquicamata Sipilay G o l d (t o n n e s )Cu-Mo depositsCu-Au depositsCu-Au-Mo depositsPebble Reko Diq Kerr-S-M Largest 25 Au-rich PCD -contained Au (t)最大的25个富Au PCD –含Au (t )Map source: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istricts富金斑岩铜矿地区Batu HijauAlmalyk Porphyry Cu-Au 斑岩型Cu-Au 矿床Oyu Tolgoi Cerro Colorado Bajo de la Alumbrera Minas CongaReko DiqCadiaPangunaPhilippinesPNG –Irian JayaGalore CreekDalneyeCerro CasaleLa EscondidaPorphyry Cu-Au-Mo斑岩型Cu-Au-Mo 矿床Bingham CanyonSar ChesmehPebbleEpochs of porphyry deposit formation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期Calc-alkalic(钙碱性)High-K calc-alkalic(高K钙碱性)Alkalic(碱性)Magmatic affinity Tectonic Setting岩浆种类构造背景0100200300400500Age (Ma)Age (Ma)01002003004005001020Continental arc(陆缘弧)Island arc(岛弧)Collision zone(碰撞带)Arc of unknown type(不明类型弧)Data source: Kirkham & Dunne, 1999Compressional arc settings 05 km5 km PhilippineSeaBoholSeaL. MainitNImage courtesy of David Braxton and Anglo AmericanBoyongan/Bayugo Porphyry ComplexFore Arc 有利的地球动力学环境•Porphyry deposits emplaced within a narrow time interval斑岩型铜矿就位于一个很短的时间区间•Similar magma suites in each event在每期事件中呈现相近的岩浆组合•Similar metal suite in each event在每期事件中具有相似的金属组合•General relationship to subduction environment通常与俯冲环境有联系•Specific relationship to tectonic change与构造环境转变具有特定关系Porphyry Provinces斑岩省NazcaRidgeJuan Fernandez Ridge150 km BenioffcontourPeruChileTrenchLa Granja(10 Ma)Yanacocha (11 Ma)Minas Conga (20 Ma)Pierina(14.5 Ma)El Teniente (5 Ma)Cerro Casale(13.5 Ma)400 kmBajo de laAlumbrera(8-7 Ma)Río B lanco (6 Ma)Los Pelambres(10 Ma)7.8 cm/yrIncaPlateauNSouthAmericanPlateNazcaPlate Pascua-Lama(9–8 Ma)El Indio (8–5 Ma)80°W70°W60°W0°10°S20°N30°S40°S Ridge Subduction 海岭俯冲Triggered Miocene porphyry & HSmineralisation -central & northern Peru触发了中新世的斑岩和HS矿化—秘鲁中北部Triggered Late Miocene –Pliocene porphyry& HS mineralisation -Central Chile触发了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斑岩和HS矿化-智利中部Source:/mgg/image/2minrelief.html菲律宾PhilippinesSource:/mgg/image /2minrelief.html200 km200 kmPhilippine PlateEurasian PlateMankayan district (2 –1 Ma)~8 Mt Cu & 37 Moz AuBaguio district (3 –1 Ma)~3 Mt Cu & 35 Moz AuMankayan district(2 –1 Ma)8 Mt Cu & 37 Moz AuaseismicScarborough RidgeImage courtesy of Paddy Waters, AngloAmerican (Philippines)Northern Luzon Tectonic Setting 吕宋岛北部构造背景Baguio district (3 –1 Ma)3 Mt Cu & 35 Moz AuSubducted part of Scarborough RidgeScarborough山岭的俯冲部分•Shallowing subduction angle使俯冲角度变小•Cessation of voluminous andesitic volcanism使大规模安山质火山作用停止•Thrust stacking & crustal thickening逆冲堆叠和地壳加厚•Giant earthquakes and propogation of deformation fronts强烈地震和变形前缘扩展•Formation of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deposits斑岩和浅成热液矿床的形成•Rapid uplift & exhumation快速隆升和剥蚀Cerro Aconcagua, ArgentinaRidge Subduction -Side Effects?海岭俯冲的副作用?Post-orogenic porphyry depositsCollision commenced ~65 MaPorphyries cluster at ~40, ~35, ~25 MaHabo造山后斑岩矿床碰撞起始于~65百万年斑岩集中形成于~40, ~35, ~25 MaXenolith of biotite quartz monzonitein QMP, North Parkes, NSW碱性PCD Intrusions侵入岩碱性PCD钙碱性PCD石英闪长斑岩,Far South East, Philippines石英二长斑岩North Parkes, NSW石英二长斑岩中有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包体Intrusion Geometries侵入体形态QMP pipe, E27 Cu-Au PCD,North Parkes, NSWQMP 石英二长斑岩Biotite-altered trachyandesite 粗安岩被次生黑云母交代E27 open pit,North Parkes, NSWIntrusion Geometries侵入体形态Multi-phase intrusions多相侵入体•Multiple pipes, dykes or sills typicallycomprise mineralised intrusive complexes矿化侵入杂岩体通常由多个岩筒、岩墙或岩席组成•Only one or two intrusive phases createsignificant mineralisation只有一到两个侵入相产生重要矿化•A number of factors may affect anintrusion’s capacity to exsolve abundantvolatiles and metals, including:影响岩浆分出挥发份和金属能力的因素包括:•depth of emplacement侵位深度•volatile content挥发份含量•crystallisation history结晶史•seismic activity地震活动Early, high grade quartz monzonite porphyry cut by later, lower grade crystal-rich Quartz monzonite porphyry, North Parkes porphyry Cu-Au deposit, NSW3-D geology block modelDinkidi Stock (Wolfe, 2001)Multi-phase Intrusions多相侵入体侵入杂岩闪长岩二长闪长岩Dinkidi 岩珠二长岩二长岩脉岩Quan 斑岩正长岩石英碎屑角砾岩Biotite quartz monzonite xenolith in quartzmonzonite porphyry, NorthParkes, NSW 石英二长斑岩中的黑云母石英二长岩捕虏体NorthParkes, NSWMulti-phase intrusions多相侵入体黑云母蚀变粗面安山岩中的石英黄铜矿脉,被QMP 侵入体截断Truncated Veins被截断的矿脉Intrusion Geometries侵入体形态Laramide volcanic edificeLaramide Intrusive complexPC intrusionsArizona Cu-Mo PCDsOrdovician VolcanicsOrdovician Intrusive complexNorth Parkes Cu-Au PCDs•Plutons (deep) 岩体PCDPCD•Pipes 岩筒•Dykes (shallow) 岩墙EarlyLate •Stocks 岩株SubeconomicPCDSubeconomicPCDSections from Lang and Titley (1998) and Lickfold et al. (2003)E26E37E31E27E48E22E28Deposit Clusters矿床群Endeavour porphyry Cu-Au deposits, North Parkes, NSWYerington cross-section from Dilles et al. (2000)Batholithic Roots -Yerington, Nevada根部岩基Ann-Mason PCDMcArthur PCDMagmatic-Hydrothermal Transition Comb quartz layers (USTs) in intra-mineral monzonite,Ridgeway porphyry Cu-Au deposit, NSWVolatile accumulation -magmatic-hydrothermal transition挥发份聚集:岩浆-热液过渡成矿期二长岩中的梳状石英层二长岩中的梳状石英层3 cm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xtures (USTs)单向固结结构(USTs )Magmatic-Hydrothermal Transition岩浆-热液过渡Quartz USTs, North Parkes, NSW •Buoyant hydrothermal fluid migrates upwards through the melt and accumulates in the roof of the inwardly-crystallizing magma 热液流体向上运移,穿过熔体,聚集在向内结晶的岩浆房的顶部•Bands of distinctly prismatic crystals (e.g., qz, mt) grow downwards from the roof of the volatile pocket柱状晶体(如石英、磁铁矿)从挥发份囊的顶部向下生长;多批次形成多个带Volatile accumulationand UST growth挥发份聚积和UST结构的生长North Parkes, NSW (Lickfold et al. 2003)USTs Vein-dykesMagmatic-Hydrothermal Transition岩浆-热液过渡Felsic magma Volatile migration •Tectonic trigger (e.g., ridge subduction)大地构造引发•Multiple phases of intrusive activity –one or more of which efficientlyconcentrates and releases metals 多相侵入活动–其中的一或多期有效聚集和释放金属•Incompatible behaviour of metals and volatiles allows magmatictransport of metals and sulfur 金属和挥发份的不兼容性使得岩浆能搬运金属和硫•Cycles of volatil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at the apex of the mineralizing intrusion (multipleseismic events)多周期挥发份聚积和释放发生在成矿岩体的顶部(多次地震)•Fluid exsolution may be triggered by mafic magma underplating of felsicmagma chamber 流体分离可以由长英质岩浆房下的镁铁质岩浆垫托诱发Porphyry ore genesis 斑岩矿床成因Mafic magma (?)Outflow and mineralisation Episodic fluid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S e v e r a l k m s。
次火山岩矿床和斑岩矿床对比
![次火山岩矿床和斑岩矿床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25aa625783e0912a2162ab1.png)
次火山岩矿床和斑岩矿床对比国内外资料表明,次火山岩型和斑岩型两类矿床在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别。
在同时代的火山岩区,斑岩型铜矿化和次火山岩型铜矿化可以共存,但是,两者不是单一成矿阶段的产物,而可能是同源不同阶段侵入(喷发、喷溢)活动所形成的不同成矿作用产物。
国内外不少矿床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次火山岩型矿床划为广义的斑岩型矿床或火山—斑岩型矿床,认为该类矿床是与斑岩型矿床有同缘成因关系的外围脉状矿体。
这对成矿理论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很有帮助。
有的学者常推测脉状矿化深部可能存在大型斑岩型矿床,因而提出脉状矿化深部斑岩矿床的找矿问题。
但是,在找矿实践中,许多斑岩型矿床矿区没有火山岩和矿化出露。
在次火山岩矿床的深部,并未见到斑岩铜矿化。
江西银山矿床就是一例,有色地质勘探部门在此施工深度超过1000m钻孔,目的是寻找深部斑岩体和斑岩铜矿化,结果末发现目标。
这里,显然涉及找矿方向、成矿远景评价等重要问题。
作者认为那些脉状矿化并不见得直接与邻近的岩浆侵入成因的斑岩体及斑岩矿化有关,它们真正的亲缘关系是模糊的。
次火山岩脉状矿化与斑岩矿化如是在一个矿床同时出现,不见得是简单的一次成岩成矿作用,故而次火山岩脉状矿化深部并非必然出现斑岩矿化。
为此,对比研究国内外次火山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找矿意义。
第一节次火山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差异次火山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次火山岩型矿床矿区或邻区都发育同时代、同期的火山岩,矿床常产于同时代火山岩盆地和火山岩带边缘。
从斑岩铜矿带与近同期陆相火山岩的关系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斑岩铜矿床或矿田内有同期或稍早期的陆相火山活动,例如内蒙古乌努格吐山;另一种是斑岩铜矿床或矿田内缺少同期陆相火山活动,仅见到浅成—超浅成侵入活动,如国内最主要的三个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德兴、玉龙、多宝山矿区等。
由此可见,斑岩型矿床不一定相伴同期火山岩,斑岩型矿床与火山作用不一定有密切的联系。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研究进展分析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研究进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5a23164028915f814dc230.png)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研究进展分析斑岩型矿床具有其特定的范围与定义。
根据我国已发现的斑岩型铀、铜、铅锌、钼、锡、金和稀土等矿床类型,可将斑岩型矿床系列划分为七个亚系列和十四个建造。
对于斑岩型矿床而言,其只是超浅成或浅成条件下与长英质斑岩-热液体制有关的有用矿物堆积的一部分。
本文将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与大家共同分享。
标签:斑岩型矿床成矿研究进展0引言斑岩型矿床是指在斑岩类岩体及附近大范围分布生产的细网脉状与浸染状矿体。
斑岩型矿床在世界矿床种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斑岩铜矿床供应了世界近75 %的铜、50 %的钼和20 %的金。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大型-巨型斑岩铜矿产于与俯冲有关的弧环境。
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与环太平洋成矿带,对应于中生代和新生代矿床;再者就是中亚-蒙古带,其属于古生代矿床;并且各地块边缘活动带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床存在。
我国在全球三个主要铜矿分布带上均有涉及,因此斑岩铜矿的存量十分乐观。
侯增谦博士等认为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Mo、斑岩型Cu (Mo、Au)、斑岩型Pb-Zn、斑岩型Au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东秦岭大陆碰撞带、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以及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地。
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存在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以及富金斑岩Cu矿或斑岩Cu-Au 矿床。
1我国主要矿床的分布区域及其形成成因1.1中条山铜矿峪型斑岩Cu-Mo矿床中条山铜矿带,尤其是中条山北段区域,绝大多数的前寒武纪大套岩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铜矿床或已经矿化。
矿石建造属Cu-Mo型,矿化温度集中于231℃~298℃,其结构构造以早期的细脉浸染型矿化为主;晚期方解石石英脉型矿化发育不完全,矿化温度分布在149℃~237℃。
1.2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德兴斑岩Cu、Mo矿带,是由3个主要的燕山期空间上呈西北方向排列的矿床所构成,每一个矿床均与一个花岗闪长斑岩浅成侵入相伴随。
矿床学-4 斑岩矿床
![矿床学-4 斑岩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d74b3a4c7c1cfad6185fa75b.png)
DCu fluid / melt
9.1 Cl -
DMo crystal/ melt
0.02
D Mo fluid / melt
2.5
Cu在岩浆早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Mo在岩浆晚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W在晚期残余岩浆中富集
熔体-流体的分离机制 • 岩浆的first boiling: 减压沸腾 • 岩浆的second boiling: 结晶分异
Schematic model fo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porphyry-type Cu, Mo, and W deposits. (modified after the models of Candela and Holland, 1984; 1986; Strong, 1988; Candela, 1992).
2.矿床的围岩蚀变发育,常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 方向上的分带。
3.矿床受构造控制,常呈带状分布。
4.矿种以铜、钼为主,此外,还有锡矿、钨矿及 铅锌矿。
工业意义巨大:占世界已探明的铜矿储量的一半, 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世界铜矿类型分为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 黄铁矿型、铜-铀-金型、自然铜型等、脉型、碳酸岩 型、矽卡岩型共九类。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占世界铜 总储量的96%,其中斑岩型和砂页岩型矿各占55%和29%。
平均推进速度
1.7cm/a
1、杨家杖子,2、兰家沟,3、新台 门,4、大黑山,5、福安堡,6、肖 家营子,7、鸡冠山,8、碾子沟,9、 后峪,10、寿王坟,11、大庄科, 12、小寺沟,13、大湾,14、大草 坪,15、岗子,16、羊场,17、小 东沟,18、柳条沟, 19、海苏沟, 20、半拉山,21、沙布台,22、黄 岗,23、乌兰德勒,24、新账房, 25、太平沟,26、红山子,27、敖 仑花
斑岩型矿床概述
![斑岩型矿床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432c1f20975f46527d3e1c3.png)
矿石构造
细脉状
细脉状、脉状
矿 化 特 点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 矿体多受岩 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 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 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3)围岩断裂中的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化 脉状矿体
斑 岩 型 矿 床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
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
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
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Ä Í ø ò Á » ¯ Î ï ¿ ó ² 8% ´ £ Ï º à ð » É ½ Ñ Ò Ð Í 10%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
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
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斑 岩 型 矿 床
共同特征:
① 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 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 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 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 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 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矿
床
成
因
主要特征 ( 1 )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 ( 3 )气液包裹体测定,斑岩型矿床中黑云母和钾长石 化的形成温度为 600 - 700 ℃;石英-绢云母化的形成 温度为 420 ℃;泥化蚀变为 300-100℃;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 阶段;成矿深度大多介于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 业矿体内可达40~76wt%NaCl
斑岩型铜矿
![斑岩型铜矿](https://img.taocdn.com/s3/m/32687474aa00b52acec7ca5e.png)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H2S
火山热液系统
500-900℃
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300℃
低硫化作用
Au,Ag
腾
200℃ 300℃
高硫化作用 Au,Cu
初始中和作用 天水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气体上升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细脉状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边缘带 铅、锌、金、银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细脉状、脉状
脉状
矿化特点
❖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bb8bf901eff9aef8941e06c6.png)
斑岩铜矿提产于花岗质岩高位体顶部的全岩铜矿化或部分铜矿化在成因上二者有联系的矿床,由于矿石构造总呈细脉浸状,因此又将此类矿床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斑岩为浅成-超浅成产物,代表花岗质岩浆在岩浆深成-火山建造的浅成-超浅成阶段。
岩石结构为典型斑岩结构,说明花岗岩浆在侵位前曾经在中间岩浆房停留过一次或多次,每次停留期间都会析出斑晶,随后继续上侵,凝结为基质。
斑晶大小不等,为显晶质结构,个别在富含挥发份条件下可以达到1-4cm。
有时斑晶随岩浆上侵间的碰破的现象。
基质通常为隐晶质,有时为隐晶质。
浅成-超浅成斑岩体通常是指岩体侵位高度为3-0.5km,但是有时侵位高度可达到4-6km,民属于中深侵位。
超浅成岩侵位可以直接与火山岩相过渡,因此,在确定侵位高度时往往成为难题。
在岩石学方面也是一样,从典型斑岩结构往往朝火山岩结构、斑状结构和等粒状结构过渡。
花岗质岩浆与挥发相分离的鉴别标志通常与气体包裹体(气液比>50%)、多相包裹体(含NaCl、KCl子晶)和相比变化大的气液包裹体共存,同时这也是花岗质岩浆沸腾的标志。
挥发相由于密度小(0.5-0.95),上升集中于斑岩体的顶部。
同时挥以查具有两个很特殊的优点对于斑岩铜矿的形成特别有利。
第一是挥发相体积的膨胀,会产生很大的机械能,使斑岩体顶部和围岩产生网状裂隙;其甚至产生斑岩体顶部的隐爆作用,形成爆破然砾岩、爆破角砾岩筒和火山口陷落等。
网状裂隙为后来的成矿流体的交代作用和充填提供了极好的构造空间。
含矿细脉的密度与矿床规模间的联系:300条/米超大型矿床300-100条/米大型矿床100-50条/米中型矿床50条/米小型矿床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钾硅酸盐蚀变带分布于斑岩体的顶部---绢英岩化带或绿泥化带分布于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青盘岩化带分布于外部围岩和下盘------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叠加于构造破碎带---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为工业矿化的主要地段钾硅酸盐蚀变带和青盘岩化带只是部分工业矿化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如果叠加了表生富集作用可以构成主要的工业矿化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次要金属硫化物:砷黝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主要表生金属矿物:针铁矿钎铁矿褐铁矿辉铜矿蓝铜矿次要表生金属矿物:斑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铜蓝硅孔雀石少量表生金属矿物:黑铜矿赤铜矿自然铜从金属矿物组合中可知,控制金属矿物生成的f O2 较高,例如赤铁矿和磁铁矿多;大量硫盐矿物的形成表明金属矿物生成环境较浅。
斑(玢)岩型矿床
![斑(玢)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f15dd20ade80d4d8d15a4f10.png)
斑(玢)岩型矿床一、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①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②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③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④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⑤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⑥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是世界上铜和钼的最重要来源,锡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斑岩型铀、斑岩型金矿床等也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斑岩型矿床还往往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的金属组分。
(一)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它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3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工业上和成矿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斑岩型铜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
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等。
根据产出的地质环境及成因,斑岩侵入体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它们大多与安山岩、流纹岩类关系比较密切,形态多呈岩筒、岩颈、岩漏斗状,南美秘鲁、智利安第斯山脉的斑岩铜矿床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浅成的侵入岩,它们大多是多阶段复合岩体的晚期产物,有时成为独立的浅成小侵入体群,形态常呈岩株、岩瘤状,少数呈巨大岩基的分枝部分。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aac5c1ce2f0066f53322c4.png)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一.基本内容介绍1.基本概念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
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
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
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
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2.1 时间分布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
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也是斑岩型铜矿形成的高峰期;二是,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其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fab293a4d1f34693daef3e6f.png)
斑岩型矿床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1、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2、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3、埋藏浅,易开采4、矿石成分简单,易选5、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分布概况斑岩型45%、矽卡岩型21%、沉积型12%、海相火山岩型10%、铜镍硫化物矿床8%、热液型4%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例介绍斑岩型矿床其它特征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2)构造条件(3)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构造条件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https://img.taocdn.com/s3/m/007a1d720066f5335a8121fa.png)
T i 100
Zr
80
Th 1
3
4
12
D
A5
2
11 1
B
6
10 C
7
98
H f/3
16 2
3
25
A
4
15 36
H f/T a= 1
14 50
H f/T h= 3 6
B1352源自D 57H f/Ta= 2.152
8
C
11
10 9
Y3
T i(10-6)
T i(i0-6)
5
1000
4
D
3
18 16 B
7
14 17 15
2
a)、从全球超大型矿床的分布看,它 们更多的不是受控于某一断裂带, 而是受宏观的全球背景控制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中国、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
华南中生代以来以伸展体制为主,或发生过多期伸展事件
第 I 阶段(180-170 Ma): 主要是陆续分布于湘南-赣南-闽西南的双峰式火山岩、赣南地区的铝质 A-型花岗岩
由于围岩性质的复杂多样,导致矿化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斑岩型矿床常与其它类型 矿床,如脉状铜矿或矽卡岩铜矿床相伴生。例如美国大型的比尤特铜矿,过去一直开采脉状 铜矿,在开采九十年之后,即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开采大矿脉旁的细脉浸染型矿石。到 1964 年露天采场生产的铜已占全矿山铜产量的 56%。我国江西城门山、湖北封山洞及西藏 玉龙矿区,除有矽卡岩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外,还有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可见,在一定的 地质条件下,在已知有矽卡岩铜矿床或脉状铜矿床的地区及其附近,应注意找寻斑岩型铜矿 床,反之亦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型钼矿床
• ——高硅富碱花岗岩-流纹岩型,美国的Climax和 Mt.Emmons-Redwell等斑岩钼矿床,产在大陆边 缘构造环境或大陆边缘-弧后过渡环境,与矿化 有关的火成岩为强烈的、分异的流纹岩和碱性花 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具有高的F 含量,Mo的品位高, • 特征矿物组合: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 矿+-黑钨矿+-锡石+-黄玉,不见白钨矿,矿带中 可出现云英岩化和高硅蚀变核,伴生有菱锰矿、 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矿体位于高硅、富碱、强 烈分异的小岩株内外,岩体中常出现石英流纹岩
二、斑岩型钼矿床
• 斑岩型矿床中的钼主要来自于斑岩钼矿和某些含有 足以回收钼的斑岩型铜矿,但以前者占主导地位。 • 根据与斑岩型钼矿成因联系的斑岩体的成分和产出 的构造的环境,斑岩型钼矿分为两种类型。 • —石英二长斑岩型,产于岛弧或者大陆岩浆弧环境, 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体为分异较弱的钙碱性岩浆。 • 蚀变分带和矿物组合与斑岩型铜矿相似,不见高硅 蚀变核及云母岩化,可出现白钨矿而不见黑钨矿, 常见较多铜的硫化物,钼的品位比较低。
母化,深部可有云英岩化。矿石大多呈细脉浸染状,而以浸染状为 主,可与大量硫化物伴生,与黄玉关系密切。如:我国广东银岩、 江西会昌的岩背和湖南的野鸡尾。
• —富氟型,中心蚀变为石英-钾长石-黄玉-萤石,向外为石英-绢云
五、斑岩型铅锌矿
• 产于陆相火山盆地的边缘,矿化与次火山岩、花岗斑 岩或粗安斑岩有关,出现于岩体上部和内外接触带。 • 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大致平行于接触带分布。 •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为脉状和角砾状。 • 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 • 面部蚀变以绿泥石化、石英-绢云母化为主,深部有钾 化。矿石中往往含银较高,可独立开采和利用 • 典型矿区为我国江西的冷水坑、安徽的黄屯。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
• 1、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地缝合 线构造环境; • 2、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 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 • 3、矿化在时间、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 性浅成或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 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 4、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 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 5、矿石具有细脉浸染状构造; • 6、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 典型矿区:我国陕西金堆城、河南上房和美国克 莱麦克斯、亨德逊。
三、斑岩型钨矿
• 与矿化相关的火成岩为同熔型花岗岩类,如:石英 二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等。矿体产于岩体及其 围岩中,受角砾岩筒控制。与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 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硅化和青磐岩 化。 • 金属矿物: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共生,有时可 出现萤石,矿体上部主要是白钨矿,下部为钼矿化。 • 我国江西的阳储岭、广东的莲花山和加拿大的普莱 森特山等
四、斑岩型锡矿
• 与矿化有关的火成岩为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 英安粗岩、英安岩、英安流纹岩,多属于次火山 岩类,矿化常位于火山口及其附近,蚀变有两种 类型: • —富硼型,自中心的石英-电气石核(含少量浸染状锡矿)向外逐
渐过渡为绢云母-电气石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有 时候有泥质蚀变。矿化伴随角砾岩,锡石和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 黄锡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毒砂伴生。
目录
• 一、富金斑岩型矿床 • 二、斑岩型钼矿 • 三、斑岩型钨矿 • 四、斑岩型锡矿 • 五、斑岩型铅锌矿
一、富金斑岩型矿床
• 一些富金斑岩型矿床的金储量很高,均发育在大 陆与岛弧造山带中,主要的成矿时代可以是任何 时代,但主要在新生代和中生代,更主要的集中 于第三纪。 • 控矿岩浆岩主要是中酸性钙碱性和富钾钙碱性斑 状侵入体,在岛弧环境中同时代的安山质-英安质 火山岩常见,在大陆岩体末端的似千枚 岩化,晚期的绢云母化、高级和中级泥化蚀变发 育。
富金斑岩型矿床
矿体主要受与侵入体有关的脆性构造控制,矿石 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主,少量角砾状。 金属矿物:早期的斑铜矿-磁铁矿,中期黄铜矿黄铁矿,晚期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硫砷铜矿 或黄铁矿-斑铜矿。
矿物元素组合:中心为Cu-Au(Mo-Ag),外围 为Pb-Zn(Ba、Mn)。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的形 式存在。
富金斑岩型矿床
• 最重要富金斑岩型矿床主要在环太平洋内,金的 品位为(0.3%-1.6%)x10^-6.如:美国宾汉姆和 印尼的格拉斯堡富金斑岩型矿床。 • ——美国宾汉姆铜矿,矿石储量近3000Mt,Au 的金属量933t,属于超大型金矿。 • ——印尼的格拉斯堡斑岩型铜矿,已经探明的矿 石的储量730Mt,是超大型的铜矿,Au的金属量 达到1599t,也是超大型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