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氛围。而当在这种氛围中挖掘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将会被用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从而让个人在自我实现与心理上达到完善和谐发展的倾向……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

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

该主题已经在经验、与他人的互动和研究中得到了认识。该主题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被证明效果良好。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以更深入精析探讨。这种疗法的核心假设简述如下: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无限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自我理想、自我形象、自我尊重和自我导向的行为——并且只要向其创造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可界定氛围,那么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

无论在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领导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还是管理者与同事的关系中,营造适宜改变的氛围都需要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个要素是真诚、真实或恰当|;第二个重要态度是接纳、关心或称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系中有促进作用的第三个方面是同感。这意味着治疗师进入对方的私人世界并准确地感觉到当事人正在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意义,并与当事人沟通这种接纳性理解。对于这种非常特别活跃的治疗,倾听是十分重要的。

之后,在1957年,罗杰斯任心理学和精神学教授,他在学术中将当事人中心理论应用于精神病人的的服务对象身上。在这个阶段中罗杰斯开始探索要使当事人发生改变需要何种条件,并一再以实践来检验。最终,罗杰斯探讨出并强调咨询师应与当事人以一种“伙伴关系”来进行双方情感与体验的沟通交流。

约于20世纪70年代初,体系重点的转移将名称宽泛改为“以人为中心的疗法”,这样亦似乎最合适不过了。罗杰斯已将这各疗法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如在当代中的政治、教育、经济、管理、家庭、团体与个人自身完善等,使当代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生活。强调“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人类自身及其生存,论述生命的主题。生命的主题包括生存、死亡、自由,对自己及对他人的责任,找到并体验生命的意义等等。

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氛围。它是一门基础哲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当运用这种哲学理论时,它会帮助个人扩展自身能力内在的个体力量,而当这种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将会被用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

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础理论

罗杰斯眼中的“人”。若要评选影响西方心理治疗领域最为深远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无疑会首选入其行列。正如罗洛.梅所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确是一个包括许多不同研究观点的全面术语。”不可否认,在某些观点上与其他人本主义者有一致之处,但罗杰斯在心疗实践的亲身感悟中,对“个人”、“人本”等概念有了更为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心疗进行深入发掘、探讨,从中我们可能会读出以前不曾有过的新视角。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那种张扬个体独特性、追求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相反,他通过对“机体智慧”的强调,通过及“机体估价过程”及人性来考察自我实现的倾向,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个人实现观,其根本动力并非来源于意识自我的主动选择能力,而是来自内在潜能的实现倾向,并且认为人性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

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是以现象场理论作为基础的。

他认为现象场是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经验世界,在生活中如何观察,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对每个人来说,自我不是某种客观实在,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这个主体的现象世界才是个人真正的存在现实。不同人对相同的刺激、事件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是因为每个人对现实的行为、思想和感受所致。罗杰斯所提出的“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样态。而这种机能充分发挥的内在根源则在于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机体智慧”。

自我,这是一个可逆性的阶段,可以说是个体在儿童时代逐渐形成的,主要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即父母的影响。当个体思想还处在一片混沌的时候,要不断受到来自父母等较大人物的压力,即按照外界的期望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形象。因为父母会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我们所不能做的。要像哪些人一样去作为自我理想及自我形象,所以个体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一个父母想要你成为的人,而不是个体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心理失调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异化时,会产生防御,在以下情况时:个体因预感到经验和自我失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因防御失败个体发出否认;自我与经验的对立明显又无法使之协调,控制整个局面时会出现心理不适应情绪。总之,当一个人意识到我要是怎样时,而意识我不该是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说,心理适应问题的根本在个体自我内存中的那些无效的、消极的、不有生产力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四、咨询技术与策略

对于在咨询过程中运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重点集中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使得当事人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存感受。结合其特点作出以下的技巧与策略表述:(1)建立一种信任的感受(2)欣然地表达(3)释放出真实的温暖、关心、真诚和亲近感(4)安全感与善良帮助(5)鼓励与自我揭示等。

当交流到当事人领悟到别人的指导不起多大作用,主要靠内存自己,端正态度,自己探索负责的时候,会谈就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了。

五、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与生便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现胡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与经验有冲突时便引起情绪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限制了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适宜的积极尊重的良好气氛,使来访者能在这种积极理想的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或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心理康庄大道。

但其疗法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这个体系过于注重个人主义的力量,本性至上导致个人主义的出现。再次是过程中咨询师会有被操纵的感觉,不便于双方进行平等交谈等。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很出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做到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感觉,从来访者利益感受出发,巧妙运用。

参考文献:

1.陶慧芬,李坚萍,雷五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6

2.德文特,简达著.自我心理调节.邱在珏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陈祉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第30卷第一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6.罗杰斯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科教导刊》——2009年第31期——龙源期刊网

7.朱镇宇,尹晨祖. 试探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J]. 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1期

8.德文特,简达著.自我心理调节.邱在珏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9.J.弗兰克什么是心理治疗.载布洛克等著.心理治疗入门.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

10.Corsini,R.J.& Wedding,D.著.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朱玲亿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一班姓名:李厚儒学号:201241909134 课程论文题目:《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课程名称:西方心理学史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李厚儒 201241909134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因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能、本性、价值与自我实现,并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对当今社会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以人为本自我实现积极关注 一、人物简介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生于伊利诺州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富裕的土木工程师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宗教对罗杰斯一生的影响很大。罗杰斯192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的一个“儿童指导中心”,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1957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他在此创建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195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在这里系统地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1964-1968成为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一家“人的研究中心”的常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的研究。晚年他对教育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987年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罗杰斯担任过美国许多心理学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如先后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了首届“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在美国心理学史上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者,至今仍没有出现过

个人中心治疗的一例个案研究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研究报告 文章题目:个人中心治疗的一例个案研究 姓名:xxx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北京市 所在单位:华夏心理教育中心 个人中心治疗的一例个案研究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位女性恐惧婚姻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个人中心治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通过对咨询流程的叙述说明了个人中心治疗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本人对个人中心治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求助者基本情况 求助者珍妮是一位36岁的女性,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她出生在北京,在北京上学、在北京工作,没有离开过父母和家庭。 通过她自己的表述,了解到,从小到大她都非常听话,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在她记忆中,家里很静,父母之间交流很少。上初中时,有男生给她递条,她告诉了母亲,母亲奖励了她这种行为,并告知,要与男生保持距离。因此,她就不再与男生交往,也没有参加过有男生的活动或聚会,等上到高中时,她的好朋友都交上了男朋友,她感觉到孤独,而这时不仅没有男性朋友,也缺少女性伙伴。而这时,她也不再和母亲父亲有什么可以交流和沟通的了。 大学一年级时,她喜欢上班上一个男生,她犹豫了很久,不知是否该表达,就在她准备表达的前一天,她看见这个男生和另一位女生牵手从她身边走过,她一下心如冰窟,忍住泪水跑回了家。在家中很伤心时,母亲回来了,她忍不住将事由告知了母亲,谁知母亲也痛哭起来,又再一次告知,要与男生保持距离。 大学四年,她拼命学习,不再与男生接触。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分配到外企工作,又由于出色表现,不断在事业上攀升。 母亲五十多岁时去世,在母亲去世后,她开始感到自己对生活的无力,对未来感到恐慌和不安,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心率加速,近日来烦躁、失眠、无法进食。 在第一次会谈结束前,与求助者确定了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探讨生活无力感的根源,改善心境状态。 终极目标: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及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独立和完善。 二、理论概述 个人中心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如果咨询师成功地传递了真实、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的话,则求助者在人格组织上会有建设性改变的回应。 个人中心治疗认为,人在自己内部有一个辽阔的资源,可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只要具备了某些支持心理常态的氛围,这些资源是不难把握的。 促进这种心理常态氛围的成长共有三个条件,这些条件,既可适用于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也可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可适用于领袖与团体之间,教师与学

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探讨

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10-11T15:07:39.6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作者:舒真祥[导读] 使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柳州 545007)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患,以盲选的方式从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的方法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中的研究对象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而对于观察组中的研究对象则采用个人中心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方面降低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上,观察组增长的数值要多于对照组(P<0.05);而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P<0.05)。结论:使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个人中心疗法;脑卒中;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37-02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被称为中风或者是脑血管意外,属于一种急性的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主要是因为病患脑部的血管突然出现破裂或者是因为血管发生阻塞,从而导致血液不能够流入到大脑中而让脑组织形成损伤[1]。对于首次脑卒中的病患,在其康复期间已经收到了内化的社会价值条件的影响,因此病患对于周围的环境会有比较强的敏感性,其内心的活动会比较丰富,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2]。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的康复所起到的效果甚微,而个人中心疗法则一种能够让病患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经验之间不和谐的心理状态,让其能够对防御的过程进行重新的修改来对一致性进行修复,能够有效的调整病患心理的水平。本文研究探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康复的效果,现得出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患中按照盲选的方式从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的方法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男性的研究对象:22例,女性的研究对象18例,年龄段的范围在:48岁~67岁之间,年龄段范围的平均数值为:(57.5±2.1)岁;观察组中有男性的研究对象:23例,女性的研究对象:17例,年龄段的范围在:48岁~68岁之间,年龄段范围的平均数值为:(58±2.3)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并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同时使用生物反馈放松治疗的方法对病患进行治疗,每次治疗的时间为半个小时,每天治疗两次,一个疗程的时间为14天。而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个人中心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1)对病患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护理人员要主动去倾听病患的诉求,设身处地的为病患着想,作出合理的反应。对病患进行积极引导,和病患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患进行鼓励,让其能够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 (2)护理人员要对病患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创造条件让病患能够自由的表达其情绪,不对病患的表达进行干涉,保持着尊重,关怀以及理解的态度。 (3)使用共情的方法,护理人员对病患的心理需求有所了解并采取措施进行满足,尽量将自身带入到病患的主观世界当中,帮助病患一起面对现实的状况,并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 (4)跟病患进行对峙。当病患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有言语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时,可以在已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用适当的言语指出病患自身所存在的矛盾,让病患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鼓励病患实现现实以及行为的统一。 (5)帮助病患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病患由于受到病情的影响会对自我以及现实出现认知的扭曲,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帮助病患对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的教育了解,建立起积极和健康的信念,并重新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式。 (6)鼓励病患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脑卒中病患某些功能障碍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康复训练得到恢复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告知病患相关的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知识以及进行康复锻炼的方法,帮助病患更好的进行康复的练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对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主要有病患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自我刻板、合理化以及幻想的分值。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软件,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对比 对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主要有病患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治疗后,两组在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方面跟治疗前相比分值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的数值要多于对照组(P<0.05);在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上,观察组增长的数值要多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2。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4、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5、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2.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3.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4.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一致的个体,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7.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三、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答: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 1下载文档可编辑

自我发现,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读后感

自我发现 ——浅谈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罗杰斯与简的谈话中,我看到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具体操作以及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一直是秉承着不带评价性的接纳性的原则对待简,无条件的 给予关注。可以注意到在谈话过程中频繁出现“确实”,“真的”,“你告诉我的是”诸如 此类的语句来不断的强化当事人自我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加自由的经 验自己的情感。通过简本人的无意识心理与反应,指引着谈话双方向着问题的核心进发。 在我看来,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 罗杰斯本人所提到的“机体智慧”和超验现象。其中“机体智慧”这一论断是针对当事 人即被治疗者而言的。他认为每个活的机体都表现出成长,发展,实现其全部潜能的倾向。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治疗师对患者的无 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相信人“性本善”,能 够通过自身的探索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正确的积极性方法。这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对于 治疗师而言,超验现象是决定这种治疗方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超验现象指的 是当治疗师最接近内在的,直觉的自我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精神和被治疗者的内 在精神想碰触与交互,产生了共感的一种状态。而这个时候治疗的效果往往是极其显著的。这在罗杰斯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比如“我此刻正相当自如的在她内心 世界里漫步”,“这是一种直觉反应,我已经学会去相信它”,我的无意识控制着我,从 我对对方世界的无疑是感觉中浮现出来“等等。 当然,罗杰斯还特别强调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包括三个具体条件:真诚、真实和 恰当,接纳,关心或称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同感。 除此之外,我还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罗杰斯在与简的对话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简提出了她对艺术的热爱时,罗杰斯在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提到“在意识中对过 去曾拒绝感知或在意识中被扭曲的情感有了完全的体验”。对此,我深有感悟。在大一 下学期的时候,我偶然得知在学校可以修读第二学位,我的父母为了我以后的发展希望 我能修读一门英语,而当时我整个人正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刚进入大学的 第一年里会不时地出现。我当时很反感这种建议,我找了很多借口企图说服我的父母, 我说自己要读研,没有时间等等。当时,我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我拒绝的理由, 但我可以感知到我所找的借口并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参加完一次讲座后,我认 识了一个人,他有着心理学,法学双学士学位,他还是心理学硕士。可以说他的成就让 我再次陷入到了思考中,我开始意识到我真正拒绝的理由是我的惰性。我在偷懒,而我 却不想承认这一消极的心理状态,所以我找了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企图掩饰。当我 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我不再反感与焦虑不安,我开始正视这 一问题,开始努力地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而这种努力在这之前我是不愿意尝试的。可 以说对于一些问题我当初选择了逃避。我曾拒绝感知这种情感,而当我有了完全的体验 之后,我的生活开始朝着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的一次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的过程。而我相信这样的一种经验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当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理论 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罗杰斯对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罗杰斯认为现象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发展一主观现象理论所用的方法。在了解人类的行为时,罗杰斯总是以临床观察开始的。他尽可能排除偏见,积极收集临床资料。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罗杰斯关注的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他的人格理论是从他的治疗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且理论的重心及有关研究一直在改变。然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的是人如何去知觉他的世界,特别是如何去知觉他自身,并重视改变的过程。与强调驱力、本能、潜意识、紧张消除和早期个性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反,现象学取向强调知觉、感觉、主观的自我报告、自我实现及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个人觉知到外部事物,并经验到自己,他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知觉与意义的整个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中被个体认为是自我的那些部分包括了“自己”和“我”两个组成。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一致的知觉模式。尽管自我会改变,它总是保持其结构性、联合性和组织性。关于自我概念,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自我不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自我不“做”任何事。自我并非控制人的行为。自我代表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觉。第二,那种称为“自我”的经验与知觉形态可以被意识到。一个相关的结构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

感悟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

感悟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 发表时间:2009-07-21T11:11:45.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晓秀(华中农业大学医院湖北武汉 430070)[导读]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潜意识领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当事人主体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1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其人生经历使其坚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1.1 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理论 1.1.1 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而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他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 1.1.2 由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同时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 1.1.3 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本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 1.2 以人为中心疗法发展阶段 1.2.1 第一个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提出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 1.2.2 第二个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1951)的出版为标志。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当事人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隐蔽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当事人的“现象世界”。 1.2.3 第三阶段为“经验阶段”,从1957年开始,这一时期是他对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伙伴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师的态度对当事人的影响,重视双方情感体验的交流。 1.2.4 第四阶段就是“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从1970年开始,罗杰斯把自己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外。 1.3 以人为中心疗法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所有特点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 1.3.1 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他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相信人能够自我指导、自主自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 1.3.2 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 2 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和策略 2.1 基本目标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总是表述得较为笼统,较为一般化,而不够具体确切。这是因为它把咨询看作是整个人的改变,而不是某个症状、某个问题的改变。罗杰斯相信,人的心理机能活动具有整体性,是一个通体相关的组织系统,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涉及整体。因而要从整体变化去了解部分的变化。由于这个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不以问题解决模式为然,不以特定的策略、手段去追求某个问题的可观察的改变。而是力求达到一种“去伪存真”的效果--就是除去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认同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 2.2 治疗的过程他认为咨询者首先不应该把当事人看作是病人,在与对方接触中,双方均应是享有同等权利的参与者;治疗者重在鼓励当事人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不为当事人解释过去被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也不对他们的自我报告做任何赞许或批评。以人中心疗法的关键在于咨询态度和咨询气氛,在咨询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咨询师以支持、参与的态度加入咨访关系,设法创造一种使当事人能够自由、自主地进行自我探索的条件和气氛,在这种气氛和条件下,当事人逐渐对进行自我心灵探讨变得积极起来,并沿着积极的方向,在态度、情感和认知等各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咨询师应该表现出一些个人特点、态度和人际反映方式,让当事人感到你的真诚一致;不对当事人及其感受和行为做评价,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让他成为一个自主,为自己负责的人;满怀热情的倾听,尽可能的理解对方,时刻表达自己对当事人的体察;无条件的接纳对方、尽力向当事人传递对他的无条件的关注,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成功的咨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真诚一致,二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三是设身处地的理解。 2.3 技巧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不引路的咨询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师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坚持不给予指导,直到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对自己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必须端正态度,靠自己对探索负责,这个时候的会谈就会比较有效率了。 3 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 3.1 贡献 3.1.1 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它先是从实践中发现了咨询关系对促成当事人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何种咨访关系会导致积极改变;最后,它令人信服地提炼出良好的咨询关系的一些基本要件。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作者:龙晓东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53-58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为人们普遍瞩目。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 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 (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人性最内在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人的‘动物性’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1〕“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弗洛依德看来,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人的本能赋性。因此,在人类的先天潜能中,罗杰斯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人的发展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验被埋于心底。”〔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4〕因此,罗杰斯眼中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本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文档资料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1951年改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 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里治疗的基本条件。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其中一个关键的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针对当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由治疗者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一书出版为标志。在这本书中,罗杰斯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方面,更深入地探讨与分析了人的自我概念等问题,在实践方面,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当事人发生改变,

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从而导致罗杰斯对咨访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者的态度对当事人的影响。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现在称为的“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这一名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罗杰斯兴趣重点的转移:他强烈地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外,使之应用于社会的不同方面,诸如政治、教育、管理、家庭团体等。 该疗法名称的变化基本上是其阶段变化的一个反映。目前该疗法是当今世界上地位比较稳固、影响很大的几种治疗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新的治疗模式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1、人性论 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事实上,在罗杰斯心目中,这是一切有机体的共有属性,差不多和“生命”一词等义。它是任何生物天生就赋有的东西,比如“一颗橡树种可以说‘迫切要求’ 成为一棵橡树”;一只虎仔可以看成正向老虎的样子“推进”……同时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他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