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教案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ae6d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f.png)
维果茨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下是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点要义。
1、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
从改善儿童成长的环境,适时施以教育,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的观点而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远较皮亚杰的理论乐观。
七、作业
1.请简要概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请谈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引入、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考
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举例
小组查阅资料,课堂共同讨论
教师讲解、举例
共同讨论、思考
教师总结
案例分享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scheme)。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为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认识周围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发展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
第2章认知发展理论
![第2章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c21bc128ea81c758f5785e.png)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 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 太阳下山了 ◦ 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
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 理的现象
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 了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是,
达到各种守恒的年龄是不
一样的。
群集结构
但是,该阶段儿童进行的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获得时间:9-12个月。 ‘哥白尼式的革命’
表象或形象思维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 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 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 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 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 是表象思维。 象征性游戏或假装游戏。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A 向儿童呈现(Ⅱ)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个图形分成几部分,它们总体的表面 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的运算。
守恒性 获得序列化和传递性
去中心性
类包含概念
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 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1)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一个又组织的、可重复的行 为或思维模式‛。如先天遗传图式等。 (2)适应 维持生物体生存的一种认知发展的机能。通过同 化与顺应进行。 ◦ 同化: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一种量变)结果:认知结构 (或图式)得以丰富。 ◦ 顺应: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一 种形式。(一种质变)结果:认知结构得以改变。 (3)平衡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 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6466429ce2f0066f4332230.png)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634d38514791711cc7917bc.png)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
发展首先是一种变化,是个体身心 的有次序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两个特点: 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即“质” 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向积极方向的。
发展涉及个体身心的方方面面:
与身体、生理的生长成熟有关的 生理发展
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 与变化相联系的认知发展。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涵义很广,包括 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 五个时期。
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 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个体行为的深 一层认识提供了方法。
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
艾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包含八 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个体发展中都在一个 紧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艾里克森称这些问题为发展的危机 (developmental crisis)——也就是说,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克服了这引些危机, 就能取得重大进步。
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
信任感对怀疑(出生~1.5岁)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完美无憾对绝望感(60岁以后)
有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主要通过两 种不同的途径学习,一种是直接教学, 一种是中介性学习经验。
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是指在 教学情境中,教师、家长和其他权威人士 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介性学习经验(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是指在学习情境中, 成人或较大的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 来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
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e0cfe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3.png)
第一节认知能力概述
3.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 个体认知发展既受生物特征(个体生理成熟)的影响,也受经验(社会学
习)的影响,二者缺一不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他阐述了 儿童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顺次经历的四个阶段,如表2-1所示。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注意力的发展
一、注意的内涵 “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模块一 管理概论
任务1 认识管理活动 任务2 中外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
任务1 认识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1.管理的含义 而关于管理的含义,国内外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描述,
而不同的描述又体现了不同的出发点和侧重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 定义。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定义。 (1)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以小詹姆斯·唐纳利为首的学者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 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 果而进行的活动。” (3)弗里蒙特·卡斯特等人却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 活动的过程。”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注意力的发展
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人地思考一 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如 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待而失去控制注意的对象 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 念、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绕着我们的无数刺激。但是,人 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 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 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 两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 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 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第 一种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第二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第二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a145280b1c59eef8c7b4dd.png)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个过程。
图式: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①成熟: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并不是发展的决定条件,只是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对实现这些可能性始终是必不可少的。
②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过程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
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③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
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物理经验一样,它们要能对主体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能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④平衡化:
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于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因素起到调节作用。
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认知发展
![第二章 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0d9de69b89680203d82590.png)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2 7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 ) 其主要表现为感觉(简单输入)和运动(简 单输出)机能的发展。在这阶段,婴儿主要 以一种反射(reflexes)或先天的方式进行反 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心理发展观 、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 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 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 程。
3、内化说 、 儿童心理发展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 果。内化 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 内化 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 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 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 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 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 化的结果。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婴儿只能通过实际的操作物体才能学习和理 解外部世界,而学前儿童由于语言的发展, 已能运用符号在头脑中表征事物,然而,他 们的思维仍是相当原始的。 皮亚杰发现,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 (conservation)原理。
皮亚杰守恒任务的经典实验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 ( ):人与人之间的相 ): 互作用与社会文化传递,即社会环境也会加速或 阻碍认知发展。 具有自我调节的平衡化过程(equilibration):当 儿童用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 生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他们很自然会试图通过某 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 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称为平衡作用。皮亚杰 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 的内在动力。
幼儿发展指南全文
![幼儿发展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9e4c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7.png)
幼儿发展指南全文引言: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迅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和成长。
幼儿的初步教育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充分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幼儿发展指南,以提供给父母、教师和照顾者一个有关幼儿发展的全面指导。
第一章:身体发展幼儿期是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在迅速发展。
身体发展对幼儿的整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本章将重点介绍幼儿身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技能的发展、营养需求、睡眠和休息等。
第二章: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指他们思维、学习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语言、记忆、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等认知技能。
本章将讨论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方法,以及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第三章: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是幼儿与世界互动和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
本章将介绍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包括语音的产生和理解、词汇的增长和语句的组织。
此外,我们还将提供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幼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四章:社会与情感发展幼儿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是建立健康关系和积极情感的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讨论幼儿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性,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同伴关系的培养。
我们还将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和社交技能。
第五章:艺术与创造力发展艺术和创造力是幼儿表达自己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幼儿艺术和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面。
我们还将提供一些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和项目,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发展。
结语:幼儿发展是一个激动人心且富有挑战的过程。
通过遵循这份幼儿发展指南,父母、教师和照顾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幼儿的发展需求。
同时,也需要记住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施指南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独特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66f8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6.png)
一、视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
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
体”
24
• 第四阶段(8-12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 六、跨通道知觉
•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 来,进行加工处理。
34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 6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 (一)记忆保持时间延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 (二)内隐记忆逐渐丰富,外显记忆不断发展 • (三)情景记忆占优势,语义记忆逐渐发展 • (四)自传记忆更加清晰详细
35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
• 1、概念: • 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有意识可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19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2927a8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2.png)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引言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幼儿如何感知、理解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周围的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听觉的发展 幼儿的听觉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听到声音,并对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触觉的发展 幼儿的触觉发展对于其认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触摸物体,幼儿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
触觉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四)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发展也比较早。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气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味觉和嗅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意力的发展(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比较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幼儿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四、记忆力的发展(一)无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发展比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
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记忆,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准确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幼儿认知发展PPT课件精选全文
![幼儿认知发展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ab0ed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f.png)
一、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认知观念上升 到信息加工理论)
研究儿童如何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构成了当代发 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认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有 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一门应用认知心理学。
5
二、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出生不到12小时的新生儿对草莓和香蕉的味道 表示满意,对臭鱼和臭鸡蛋的味道表示拒绝, 这表明区别味道的能力有可能是天生的。
33
嗅觉
34
味觉
味觉是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 反应。
新生儿的味觉十分敏感,尤其对甜味十分偏好。
新生儿对甜的刺激表现出满意的表情,对酸的 刺激表现出噘嘴、耸鼻、眨眼的表情,对苦的 刺激表现出厌恶和拒绝甚至是呕吐的表情。
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感觉是关于客 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是认识世界的第一 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11
知觉
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个婴儿在伸手抓苹果时,如 何苹果太大,他就用一只手抓,如果一只手抓不了, 他就会伸出两只手抓,可见并不只是感受到红色、香 味等的单一刺激,而是对苹果的整体有反映。
3、------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信息加工的来源。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称-----。
85
5、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称作------。
6、肤觉包括-----、-----、----- 7、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
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 8、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
的反应叫---- 9、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叫-----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83e2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d.png)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在2岁到6岁之间的幼儿期,儿童对于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处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逐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与思维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快速发展,他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信息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能力逐渐从单一的感官刺激转变为对多种感官信息的综合利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
其次是运动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在这个阶段突飞猛进。
他们从起初的爬行、走路到逐渐掌握跑步、跳跃等基本技能。
通过运动,儿童能够更多地探索周围环境,发展触觉、平衡力和协调性,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脑部发育。
此外,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儿童发展空间关系和方向感,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形成。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通过认知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的思维过程逐渐从感性的行动转变为理性的思考。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他们能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
他们开始通过逐渐建立的概念和模式来理解和组织信息。
并且,他们的记忆力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忆以前的经验和知识。
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
他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刺激,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玩具、图书和游戏等适合儿童年龄的工具,帮助儿童开发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信息的处理能力。
同时,鼓励儿童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帮助他们发展运动技能和培养自信心。
此外,通过与儿童一起探索、互动、对话和思考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d73cad80eb6294dc886c46.png)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本章至19年都未出过题)第一节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一、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课后思考题: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何规律可循?认知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原理:(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料的人类发展的特点是按可预料的顺序依次出现的。
如,儿童只有在学会做和爬行之后,才能学会走路。
但有序和可预料并不是绝对的。
(二)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在平均年龄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的儿童超前,有的滞后。
(三)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课后思考题: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保持一个发展水平停滞不前,而在短短一两个星期之后却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呢?教师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发生这种飞跃?尽管认知发展是逐渐发生的,但它并非总是以永恒不变的速度进行,而是存在高原期和平缓期。
(五)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遗传的影响。
认知发展首先要通过成熟过程控制着儿童的成长。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此外,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往往在涉及发展的一般领域性和特殊领域性时有分歧。
一般领域发展指发展几乎在多个领域发生;而特殊领域发展是指发展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不同的领域。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的主要机制是平衡,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
所谓平衡是指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成的平衡。
当儿童遇到的情境与自己对世界的预想或观念相一致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同化是以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或事件的过程。
它不需要儿童改变现有的图式,只需要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去就可以了。
顺应则是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信息时,他们就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3841d80a0116c175f0e486e.png)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联系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体重的增加、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一种心理活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而进行的孕育新的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发展阶段作准备,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儿童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定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因质变,使得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于是心理发展过程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说一般,是由于它是某个年龄段的儿童普遍具有的说典型,是由于它代表了该阶段儿童心理的特色说本质,是因为它足以作为该年龄阶段的标志,以区别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些能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把遗传所确定的发展程序体现出来。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f1e7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b.png)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1.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同化
平衡
顺应
图式:支配儿童的 心理模式, 儿童 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 适 应 并 组织 他们周围的环境。
图式是来表示一种 认知结构 或 者 心理结构。
比如:婴儿的吮吸、摇摆、投扔 就是最初的图式
同化:把 新感知 的 材料 或 经验 纳入 已有图式 理解新事物 的过程叫同化。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展:是指有机体随年龄变化其结构和功能 发生改变的过程和现象。 • 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结构与认知能 力发生变化与完善的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低级 高级 认的 知表 复杂 发现 展 片面 全面
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
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 认知平衡即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 平衡和谐的关系。
• 认知失衡即儿童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的 不平衡状态,它会促使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借以 解决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状态,以重 新恢复认知平衡。
• 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 衡循环的过程,平衡调节的机制促进更 复杂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发展,即 促进智力的发展。
如果你是李老师:
从学生的这些反应中,你对儿童的思维有 何了解? 你将如何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
为了使你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匹配, 你将如何“倾听”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对象征手法有具体的体验? 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还没达到教学内容的 要求,你将怎样做?
• ——引言——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涉及青 少年的思维特征及其转变,而这些转变, 在教育心理学上就称为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
• (2)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
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 起来的。
(一)社会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 人的智力发展受社会文化影响: 中国儿童 美国儿童
在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差异, 中国儿童更聪明?
• 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 • “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数学奖
前运算阶段(2-7岁)
[总结]
• 主要特点:
–(一)以表象思维为主(关键特征) –(二)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三)思维的不可逆性
–(四)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 主要成就:①表象符号能力;②语言符号能力。
以表象思维为主
• 典型现象:延迟模仿(即当被模仿的对象消失后或
不在时模仿该对象) 、象征游戏。
过 家 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认知发展
什么是认知
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学设疑
在诗歌欣赏课上,李老师正在讲解诗词中所采用的象 征手法。考虑到许多5年级的学生不能理解“何谓象征手法” 这一抽象概念,为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李老师问:“象征 是什么”。 “象征就是……,比如,好象……”,有学生说。 “象征就是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还有学生说。 大多数学生仍茫然不解,李老师则举例说,“我是在 说一种象征,比如戒指是结婚的象征,心形是爱的象征,或 者……” 有学生插话说:“五星红旗象征国家”,“绿色象征 和平”,“鸽子也象征和平”…… “小林,奥运会的五个圈象征什么呢?”李老师问。 “象征……象征……。”小林还是不明白“象征”是指
二、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
维果斯基(L. S. Vygo tsky,1896-1934)是前 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创立者之一。他主要研究 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 重探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 关系问题。近年来,维果 斯基的心理学思想再度成 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 维果斯基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观点: • (1)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获得认知操作能力 以及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的能 力,其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儿童认 识到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 性不变。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总结]
• 主要特点: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 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 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运算只能 在具体的事物上进行)
• 儿童可能根据家中的黃狗学到狗的图式, 以后如遇到黑狗也会喊它为狗,那就是 同化。
有毛又 有尾巴
我们家的小黃是狗狗
路上的的小花也是狗狗
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 式)来理解新刺激的过程。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
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
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逻辑推理过程被运用于抽象 (11、12岁至成年) 概念和具体物体中。
形式运算阶段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1. 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标志 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2. 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 改变的。 3.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4. 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 的交叉。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皮亚杰依据个体图式的发展变化将从婴儿到青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婴儿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青少年期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 来认识周围世界,适应外部环境,形成动 作图式的认知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动作、
• 主要成就:①守恒能力的获得;②去自我中心
化;③分类和序列。
例如,我们让具体运算期的儿童来比较长短:
• ① 给三支长短不一的竹棒, 要他依长短排列,他可以很好 完成; • ② 以符号(语言)方式做同 样的问題。例如问他:张三比李 四高,李四比赵五矮,谁最高?他 便无法作答。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智力(或认知)的本质
• (1)智力的本质:
• 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 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 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
• (2)智力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
文化的特征,它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念、
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的影响。
• 智力适应工具指的是思维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 每一种文化都给儿童提供了相应的智力适应工具—
—如社会传递的记忆策略以及其他文化,它教会儿 童如何运用他们的智能,即教会他们怎样思考。
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 儿童既不能认识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也不
能认识同一个体变化中的同一性。 • 例如: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一模一样的帽子,他 就一定说“这帽子是我的”;他在家里看到一轮 明月,在街上看到云雾半遮得月亮,便认为天上 有两个月亮。
Hale Waihona Puke 思维的不可逆性(2-7岁儿童)
液体守恒实验
质量守恒
数量守恒
• 运算图式:儿童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进
行的内部心理活动。表现为对思维对象的内 部操作。是7岁以后的儿童出现的认知方式。
• 有机体是如何建构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的?
• 同化 • 顺应
认知结构
(完善)
认知发展
同化—利用已有图式解释新刺激的过程。
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 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解释 这个新刺激,这就是同化。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
一、基本概念解释 • 认知(cognition)一词有多种含义,或 指认知过程,或指认知结构,或指认知能 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 •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个 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感知、记忆 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 “认知过程”一般称为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
息的输入、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 全过程,涉及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 知活动。
•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通过认知建构在头脑
中形成的一系列认知项目的有机组合。
• “认知能力”(或智力)则指接收、加工、
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 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二、认知与认知发展的概念
• 客体恒存性的发展:对正在学习客体恒存性
的婴儿而言,玩躲猫猫是很刺激的活动
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 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 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 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意味着因果认识 的产生。
拉绳取物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和运动能力增强,丰富了其感性经验,儿童各 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开始用词、图画和想象力来建构世界。
生相互作用。
前运算阶段
(2岁至7岁左右)
①以表象思维为主 ②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③思维的不可逆性 ④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①表象符号能力; ②语言符号能力。
类似成人的逻辑出现,但局 ( 7岁至11岁左右) 限于对具体物体的推理上。
具体运算阶段
①守恒能力的获得 ②去自我中心化; ③分类和序列。 ①假设—演绎推理能 力; ②归纳推理能力。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 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 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 歲的幼兒坐在一邊(如左圖A邊), 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 (左圖C邊)。 • 此時實驗者要幼童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 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布 偶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該幼兒采同樣的方式 回答兩個問題;只會從自身所處的 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 在大山的背後),不會設身處地從 對面娃娃的立場(即右圖C邊)來 看問題。
顺应:个体改变自己已有图式以应付改变的环境
有毛又 有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