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原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历程

姓名:王亚大笨蛋→_→学号:12150224

摘要: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之间,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产生,发展,衰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工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也未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建国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梳理各个阶段外国资本工业、政府资本工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概括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近代工业化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1861—1895)

(一)近代工业的产生背景与外资经营的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市场被打开,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开通通商口岸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即由此产生。

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的资本在中国开办的近代工业总数较少,总体规模也不算太大,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资工业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同时也破坏了明清以来的工场手工业,致使工场手工业无法与其竞争,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外资工业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巨大的利润刺激着民族资本家和官僚地主,催生了本土工业的产生。

(二)洋务运动与政府经营的工业

18世纪60年代起一些封建官僚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由此开展了维持近三十年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热潮,即“洋务运动”。一开始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自强”,主要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来又提出“求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工业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工业,虽然没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首先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其次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工矿人才,大力发展了近代教育,促进中国教育的转型。最后是发展了近代工业的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

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但在封建官僚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竞争与压抑下,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由于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不足、管理经验缺失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多在沿海一带的通商口岸存在,表现出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平衡、脆弱的特点。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1896—1937)

(一)晚清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纷纷取得在华设厂特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向资本输出转变。这一时期列强在华的设厂数量增加,资本规模也超过以前,涉及棉纺、面粉、煤矿、造船、火柴等行业。

表1 甲午战后外资企业各类家数及资本统计①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甲午战后表现为外资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快。

(二)北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

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册,第3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