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原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历程
姓名:王亚大笨蛋→_→学号:12150224
摘要: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之间,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产生,发展,衰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工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也未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建国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梳理各个阶段外国资本工业、政府资本工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概括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近代工业化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1861—1895)
(一)近代工业的产生背景与外资经营的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市场被打开,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开通通商口岸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即由此产生。
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的资本在中国开办的近代工业总数较少,总体规模也不算太大,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资工业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同时也破坏了明清以来的工场手工业,致使工场手工业无法与其竞争,甚至被淘汰。
另一方面,外资工业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巨大的利润刺激着民族资本家和官僚地主,催生了本土工业的产生。
(二)洋务运动与政府经营的工业
18世纪60年代起一些封建官僚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由此开展了维持近三十年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热潮,即“洋务运动”。
一开始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自强”,主要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后来又提出“求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工业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工业,虽然没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首先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其次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工矿人才,大力发展了近代教育,促进中国教育的转型。
最后是发展了近代工业的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
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
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但在封建官僚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竞争与压抑下,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由于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不足、管理经验缺失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多在沿海一带的通商口岸存在,表现出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平衡、脆弱的特点。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1896—1937)
(一)晚清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纷纷取得在华设厂特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向资本输出转变。
这一时期列强在华的设厂数量增加,资本规模也超过以前,涉及棉纺、面粉、煤矿、造船、火柴等行业。
表1 甲午战后外资企业各类家数及资本统计①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
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
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甲午战后表现为外资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快。
(二)北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
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
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册,第36页。
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
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
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
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
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
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
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
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
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
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
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
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每谈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工业发展,人们都会笼统地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各国无暇东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912-1928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某种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完全作为下,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混乱,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说不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但北洋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纵经济,也就不能任意破坏经济的发展,致使中国经济在如此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有所发展。
北洋军阀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没有作为,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政府的这种不完全作为,反而使辛亥革命影响、国际市场的新变化、政府的经
济政策与实施、地方自治、民众的爱国运动和人口迁徙等各种社会因素更充分的调动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社会力量,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1928年在南京设立中央工业试验所,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同年工商部成立,1929年7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对近代新兴工业及生产当时需要迫切的产品的工业,按工业种类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专利、免税、减低运费等奖励。
1931年5月制订实业建设六年计划,建议以兴办急需的基本工业为主。
建设委员会所办的长兴煤矿于1929年开工;淮南煤矿1930年开工,实业部与华侨合资创办的中国酒精厂亦筹备完工。
我国原有的民族工业如棉纺业,面粉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水泥业随着国内建设的发展也逐步兴起与发展起来。
中国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
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跌价倾销进口商品;连同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等,造成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
1933年,棉纱价格跌落之巨为前所未见,全国纱厂亏多盈少;同年,上海面粉价格狂落,存货堆积,使部分工厂停工。
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
1936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
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迅遭严重破坏。
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会局调查:受损害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总额在8亿元左右。
中国民族工业遂因战争的破坏而中落。
这一时期,除了东北地区已全部沦为殖民地经济以外,国民党统治区外国资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胀。
1936年的统计表明:外国资本大体上已经控制了中国
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的66%,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则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5%。
十分明显,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确立了垄断地位。
国民政府在本期内开始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1935年11月国民党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兴办重工业;国民党五大通过《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重工业建设应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
1937年2月五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五年建设计划,强调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制酸、炼油等重工业与基本化学工业。
1935年4月把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名为“资源委员会”,负责指导管理全国矿业开发及重工业建设。
1935年资源委员会拟定重工业发展五年计划,分冶金、燃料、化学、机器、电力五个部门。
1936年南京政府拨重工业建设经费1000万元,其筹备成立的企业主要有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大冶铜矿、中央无线电制造厂,湘潭煤矿、云南锡矿、青海金矿等。
中国工矿业的发展与工业近代化程度的增长。
十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在轻工业比较普遍发展的同时,重工业也有相应的发展;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工业布局也渐趋合理化;资本主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以前有较大的增长。
三、中国近代工业的衰落(1938—1949)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工业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
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
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
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
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
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
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
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
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
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
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二)战后至建国前的工业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大批敌伪工矿企业,从而官营企业和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经济部主管接收敌伪工矿企业工作。
当时将全部收复区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进行收复工作。
1946年7月,全国共接收敌伪工厂2411家,其中在发还和标卖的,约占10%,而绝大部分转变为官营工业,或者转移到官僚资本家手中。
表2 战后官营工矿业资产估计(1946年)①
而另一方面,战后民营工业绝大多数走向破产。
1946年2月,上海各工厂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20%左右童年6月到10月,上海工厂倒闭达1600家,工业
①王馥荪:《中国国营经济的基础》第3表,载《中国工业》月刊1950年2月,第3页。
生产量仅为战前的四分之一。
1947年以后,民营工业减产和倒闭的情况日益严重。
到1949年,永安印染纺织公司棉纱平均月产量较战前1936年减少54.53%,棉布则减少18.37%。
1949年4月间,上海千余家机器工厂中,开工的不足百家。
1947至1948年间,天津的机械修配厂倒闭了三分之一。
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萎缩。
四、结语
综上可见,在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工业的设厂数量和投资规模在不断增加,分布的行业和地域也在不断扩大,但还是无法摆脱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布局不合理等缺陷,当然也无法完成工业化的重任。
但不是说,就应当否定当时人们的任何工业化得努力。
因为,在当时如此残酷的内外环境中,中国近代工业能够曲折发展实属不易,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对建国后的工业化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1-01.
[2].徐姝丽:《略论早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及特点》,《前沿》,2013-06-15.
[3].龚会莲:《变迁的民国工业史(1912-1949)》,西北大学,2007-04-01.
[4].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03-01.
[5].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2-01.
[6].戴鞍钢、阎建宁:《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03-30.
[7].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3-27.
[8].方敏、马克锋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10-03.
[9].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06-01.
[10].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