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
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
的名篇。《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
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
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
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
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
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
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
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
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
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
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
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
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
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
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
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
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
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
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
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
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
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
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
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
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
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
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
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