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科学_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_李真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3-04.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改革时期中国科学共同体行为取向及影响因素分析(79970050),起止时间:2000-2002。作者简介:李真真(1956-),女(汉),四川阆中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科技政
策、科研管理。
文章编号:1000-2995(2004)03-008-0137
转型中的中国科学: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
李真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科技体制改革,与此同时,科技界开始了一场围绕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为什么经过20年来的道德反思,科研学术道德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之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同仁所广泛关注的追问。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从体制环境和现存制度的层面,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与蔓延现象做出诱因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诱因形成深层原因。
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学术道德;诱因分析;社会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越来越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在期刊和媒体上关于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迅速增加(见图1),在这些讨论中,与/不端行为0相近的其他称谓有:/越轨行为0、/作伪行为0、/作假行为0、/失范行为0、/不正当行为0、/学术道德问题0等等。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的评述和国外经验的介绍;二是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一般性界定、表现形式及其主要特征的描述;三是揭示违规事件或丑闻和某类行为或问题、提出对策研究及社会监控的建议;四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诱因分析。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诱因分析,大多文献虽有所涉及,但不作为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有文献从某个角度较为系统性地做出诱因分析,如熊万胜从组织认可和组织权威的影响力分析了作为职业机构的实体性科学组织对科研活动中不端行为的产生的影响[1];刘爱玲的研究提出,权威功能的不恰当
运用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善为我国科技奖励活动发生不端行为提供可能机会[2]。本文主要通过对体制环境和制度特征两个层面的诱因分析,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发生与蔓延现象做出解释,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诱因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1 我国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基本估计
对科学活动不良现象可能存在的意识始于早期科学社会学的默顿学派。但是,默顿学派认为,科学的/纯洁0可以通过科学社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治理来实现。因此科研不端行为在早期科学社会学中并不具有问题的独立性。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研不端行为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国际科学界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重视最直接地来自于科学的社会化进程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变迁引发的种种道德问
第25卷 第3期2004年 3月 科 研 管 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25,No.3
May, 2004
题,或者说,80年代以来学界一些/丑闻0的披露,直接地激发了国际科技界的道德反思。1988年,美国政府发布5联邦登记手册6(Federal Register),第一次对科研不端行为作出权威界定。指出:所谓/科研不端行为0是指那些/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0也即那些科学活动中违背诚实原则的违规行为。
中国科技界关于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邹成鲁等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0)致函5科学报6(5科学时报6前身),建议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0的讨论。这次讨论成为1949年以来中国科技界第一次自发地探讨
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活动。
图1 历年中文期刊发表有关科研学术道德方面的论文或文章数量
数据来源:http://www.gxi .c n 之中文期刊数据库。
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次资助开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课题研究。1993年,邹成鲁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撰文5科学报6,呼吁尽快制定/科学道德法规0。这一行动引发我国科技界对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披露、并且在中国科技界颇具影响的案件包括:美国科学界的/巴尔的摩案0和/盖洛事件0,中国矿业大学讲师李富斌在国外学术刊物上的严重抄袭作伪事件等。1992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受理对李富斌事件的调查,并且将调查结果刊于5中国科学基金6[3]。这是中国科技界第一个被公开披露的作伪事件。
近年来,科研学术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整个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它突出地表现在:科学家围绕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言论大量出现于报刊;科研学术道德问题不仅成为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会议上来自学界的委员和代表们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而且成为媒体上公开讨论的公共话题。道德
反应持续升温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因为科学的精神价值或道德标准一般隐晦地存在于科学家日常工作的实践之中的,只有当某种危机出现时,科学家才会通过自我反思或相当程度的道德反应,强调那些已经被公认的道德标准或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4]。
我们的一项问卷调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
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严重性(见图2-5)。
¹
图2-5显示出:(1)有约1/3的科研人员知道发生过作弊行为,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普遍程度。(2)科研人员知道作弊事件的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0和/从同事那里了解到0。通过传播渠道的描述,一方面反映出科研不端行为切实就发生在科学家的日常实践活动中,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科研道德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3)图4一方面反映出/剽窃0和/捏造数据0两种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另一
#
138# 科 研 管 理2004年
¹该问卷以1995-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和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抽取样本
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