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

一、观察要点:

1. 疼痛外伤后伤口疼痛。

2. 组织完整性受损外伤致皮肤黏膜破损、骨折。

3. 吞咽困难疼痛、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下颌制动致吞咽不适。

4. 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窒息的危险,与下列因素有关:

(1)伤口渗血,手术创伤。

(2)伤口暴露、污染。

(3)局部肿胀严重,口内血块未及时清除等。

5.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张口受限、咀嚼及吞咽困难所致。

6. 恐惧突发的外伤及手术导致。

7. 知识缺乏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

8. 自我形象紊乱外伤及手术导致面形改变。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创面的护理对已发生感染的伤口不宜缝合,常做创面的湿敷、清洗以控制感染,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健康后进一步处理。

2、颌面部伤口缝合的护理颌面部伤口缝合后可予以暴露或加压包扎。观察伤口缝合处有无炎症或异常分泌物渗出。

3、对于急诊收治的患者,应做好相应的护理,如手术准备,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

4、体位头偏向一侧,以免骨折处受压。伴有脑脊液漏的患者取平卧位,脑震荡患者绝对卧床,鼻眶筛骨折患者取半卧位。

5、颧骨骨折患者,观察视力变化及张口情况。

6、营养支持由于颌面部损伤常伴有颌骨连续性中断、咬合关系紊乱及术后的牵引固定等,患者常发生张口困难,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术后应加强营养支持。

(二)心理护理

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常伴有功能障碍、面形改变和疼痛,术后护士及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多向患者传达有利信息,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以免患者术后心理负担过重。

(三)颌面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执行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前护理。

(2)协助患者摄片明确骨折部位,检查患者各项化验是否完成,如有传染性疾病者应及时做好防护。

(3)有软组织损伤时先进行清创处理,按清创缝合术护理。

(4)有鼻眶筛骨折的患者常用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有鼻腔出血而无脑脊液鼻漏者,可吸净鼻腔内分泌物及血凝块,以免误吸。

(5)术前清洁外耳道,眶周骨折需用生理盐水进行眼睛清洗。

(6)皮肤准备

2、术后护理

(1)拟行全麻术后护理。

(2)体位:术后取半卧位,可减少局部肿胀。重症患者注意变换体位,鼓励患者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鼻腔分泌物。

(4)保持口腔清洁:术后患者口腔自洁作用减弱,牙列上有结扎固定的金属板夹者固定时间一般为2-4周,污物更易积存和滞留,不易清除,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起感染。

(5)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合并颅脑或胸部损伤禁用吗啡。

(6)术后局部伤口肿胀明显的患者,24小时内可冷敷控制肿胀与血肿;24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肿胀和淤血的消退。

(7)鼻眶筛骨折患者术后需吸净鼻腔分泌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1%麻黄碱滴鼻,每日3次,以减轻鼻粘膜水肿。

(8)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9)功能训练:通过张口练习,以加强肌肉、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避免术后张口受限。患者可用开口器、筷子或木楔等器材进行训练。

(四)健康指导

1、术后三日内患者的体温稍高或伤口轻度肿胀属正常现象,应提前告诉患者和家属,应避免增加其心理负担。

2、全身状况良好者,鼓励患者早期早期下床活动。

3、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清洁口腔。颌间固定患者可用儿童牙刷清洁口腔。如使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患者,在2-3周后,即骨折处已发生纤维性愈合时,可在饭前取下颌间牵引的橡皮圈,饭后用漱口液漱口后,挂上橡皮圈,以维持牵引状态。须注意重新悬挂橡皮圈的位置和方向与摘除前保持一致。

4、颧骨颧弓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骨折块移位,术后10天内限制大张口活动,如咧嘴大笑。

5、鼻骨手术者,指导患者抑制打喷嚏的方法:可采用张口呼吸或压迫人中,如控制不住可张口打出,以减轻对伤口的冲击力。

6、术后7—10天拆线,出院后1个月复查,如发现结扎丝脱落、松解、断裂、咀嚼时颌骨、牙齿疼痛应及时就诊。

7、在颌骨骨折固定期(术后2—4周),骨折部位制动,禁忌用力咀嚼,出院后复诊时调整牵引及固定。在此期间不能吃坚硬食物,以免复折。

8、拆除固定装置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患者联系张口。

9、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决定是否拆除术中固定用钛板。若需要则于术后半年手术去除。

10、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挤压碰撞患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