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文封面样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
(英)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
谁革了谁的命
——浅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摘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h的演进,技术与艺术就好比植物生长和土壤培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的共生性让无数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家为技术时或迸发出来的优雅和艺术偶尔表现出来的理性感到痴狂。

这种若隐若现的微妙连结不能不勾起哲学家和思辨家在两者本源性上的思考:到底技术和艺术谁依存于谁以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螺旋式融合的最终机理,或者更为形象的说,到底是谁革了谁的命。

只有搞清楚技术和艺术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更为有效的利用两者,发挥两者的最大效益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字:技术、艺术、融合。

正文: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一直有很多种不同的猜想,其中“劳动说”是普遍令人接受的五大学说之一。

“劳动说”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

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直接把艺术的原初形态归结于人类潜意识中行为的结晶。

即行为的存在造就了艺术的诞生。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即是行为的前进促使了艺术的进步。

然而,如果尝试着把技术的革新归类于行为发展的一种,那么是否就可以把技术的前进当做艺术前行的动力之一?艺术的广泛存在性使得我们可以较为轻松的为上面的质疑找到一两个较为敦实的证据。

以当今存留下的古建筑而言,在这林林总总的遗留建筑群中,不乏盖世无双、到达了一个时代富丽堂皇极致的划时代巨制,然而在感叹完那些一时的雄美之后,人们却往往更容易把目光抛向那些亘古之前的朴素之作,比如古埃及时代的金字塔和古希腊时代的卫城。

表面艺术的华丽可能不及深层艺术来的耐人寻思,所以当富贵的宫殿失去吸引力后,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这些朴素却蕴含极深的远古艺术品。

当我们寻思它们强大的精神共鸣性的由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是它们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技术上的精妙延续着它们不朽的魅力。

比如说埃及金字塔,光由260万块均重2.5吨的巨石垒砌起来的古夫王金字塔就足够让人抛弃四四方方的视觉感受,而去追寻公元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埃及人的建筑工艺。

当然金字塔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它超乎时代的堆砌工艺,它背后隐藏着的关于古人类对于太阳系的猜想计算和在医学药学上的强大理解都令后人痴迷。

金字塔的艺术具有神秘性,这种神秘的背后是可以反复咀嚼思考的艺术深刻性。

这种艺术不是浮于表面的,而使它深刻的恰恰是渗透在每一块巨石中的技术力量。

在这里,不能不说技术赋予了这个巨大的正四棱锥真正的骨架。

没有技术的支撑力,艺术的表现会软弱无力,而金字塔也许就会沦落成一堆华
丽的废石。

这时如果心怀一种“艺术美学背后必有技术力量支撑”的观点再回过头来今天林林总总那些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艺术品,我们必定会发现它们无不在细节处闪耀着技术的光辉。

无论是实用艺术还是纯粹艺术,前者更偏重于技术对艺术在实践中的服务,而后者更偏重于技术对艺术本身表现上的服务,就好比雷姆·库哈斯蓝图下的CCTV大楼和小林纪晴相机中的清新日本,两者都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

所以说,因为艺术的本质决定它是人类内心思想的外化,所以技术这艺术外化过程中将思想具象的工具就成为了艺术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

除此之外,技术对艺术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技术更新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贡献上。

历史上艺术的演进是以艺术形式多样化为重要标志的。

从艺术启蒙时期的吟、唱、书、画到农业时期的编织艺术、打击音乐、雕塑建筑,最后到今天的数码摄影、电子混音、摩天建筑,艺术的表现力随着形式的进步一次次更为强烈的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就像我们当前正在上的设计基础课程作业来举例,一次成功的色彩表现作业,不仅仅是色彩本身的选取和搭配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细节上的布置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张纯粹用白纸来做画底的作品绝对比不上各种材质的纸张拼接涂色而成的作品,不同的材质的纸张赋予给颜色的崭新活力是一张空洞平淡的白纸所无法展现的。

这个细小的例子可以说正是历史上艺术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前进的一个缩影。

技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让艺术有了新的生命。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动力正是技术的演变和革新产生的巨大的技术艺术附加值。

没有技术做支撑的艺术,是很难有深刻内涵和多元观赏性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十分自然地革了艺术的命
反观艺术对技术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对技术的影响是超前的,是具有引领性的。

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家常常会用超前的意识创造出新的工艺和材料来表达老式工艺材料无力刻画的艺术品。

这就促成了艺术利用科技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位技术发展提供方向目标的原因。

现在常常可以看到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高效合作。

比如阿迪达斯和英伦鬼才设计师Jeremy Scott联名制作既有充分艺术表现力又洋溢着阿迪达斯高端制鞋技术的天使翅膀球鞋。

更为形象生动的例子是当今的建筑设计,为了让建筑物本身显示出更为宏伟的艺术视觉效果,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大量使用挑高、架空、扭曲等天马行空的结构,这就需要研发大量新的技术以便是这些设想成为现实。

以上事例充分表现了艺术要求的前瞻性是拉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艺术家的要求是苛刻的,艺术家无时不刻不沉浸在寻找别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痛苦”之中,正是这种无时不刻的寻觅,让艺术家意识到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引领技术的前进来为艺术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艺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也会对技术的革新带来启发。

艺术是哲学的外在流露和具象化。

真正的艺术品必然包含着艺术家的某种深刻思考和实践感悟。

又因为哲学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本初力量,所以艺术中也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够对技术的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和启示。

最为深刻的例子是皮影艺术对现代电影动画设计技术的启发。

皮影的白幕黑影就是现代电影投影播放的前身,皮影的联动操控则是现代动画中人物肢体用关节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灵感所在。

总而言之,艺术家赋予艺术越来越多的思考可以借助艺术品的载体传递给技术工作者。

以上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一种对技术的革命,艺术对技术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而艺术对技术的启示则是给技术的发展指
明了可行的道路。

换言之,从归根到艺术的本初定义,即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正是这种创造性和情感的表露把技术的创新和艺术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

技术和艺术谁是鸡谁是蛋的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是他们自出现之后相辅相存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作为推进时代发展的源动力,毋庸置疑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大大丰富了艺术的实体物质表现形式。

反而言之,艺术在技术的推动下,其表现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迸发出了思想创意火花,而这些艺术成就也反作用于技术,给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灵感。

两者就是以这种共同促进的模式下实现着螺旋式的上升。

剥除两者中的任意一者,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没有技术的艺术只是软弱无力的呻吟,最终必将走向死亡;缺乏艺术的技术,将会茫然失去方向,其存在的意义将被削弱,其发展的目标也将混沌不清。

技术和艺术并不存在谁革了谁的命,不存在主动和被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汲取对方的精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两者最大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让它们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所以说,技术和艺术并没有隔阂,它们存在的最好形态便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有技术和艺术一起革命,我们的社会才能矫健的前行。

最后把“技术和艺术融合”的观点放到我们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的教育中来看,很显然,我们大类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处处体现着技术和艺术应该融合在一起的概念和尝试。

一方面,大类课程同时包含了艺术设计课程和基础物理数学这些工科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在陶冶我们艺术情操的同时培养我们理性思考的分析能力,当我们能够理性的去利用感性时,我们也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感性的冲动和盲目,避免我们在利用艺术进行创造时胡乱地去进行设计和表达。

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中深刻的把实践动手和艺术创作结合了结合在了一起,艺术创作到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让大众可以接受的具象化表达上去的,凭空想象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空壳。

我们设计基础中贯穿的动手其实就是简单技术的雏形,可能技术的成分并不突出,但是技术的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我们的作业之中。

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的这种培养方式,我想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技术和艺术双修的新兴人才,也是最能够将技术和艺术互补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两者效益,达到1+1>2的人才。

也许这正是当今世界大众审美和用户感受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人类越来越需要一种用科技带来舒适、用艺术带来优雅的生活,这也是未来人类追求的最佳生活状态。

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将成为今后设计师为人类更美好生活而规划的终极蓝图,必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无穷的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技术也是艺术》——豆瓣文库、《技术的艺术——论技术在艺术的参与》——百度文库;《技术美,艺术亦美,技术与艺术的无缝融合》——新闻晚报、《艺术》——百度百科、《技术》——百度百科、《实用艺术铸造技术》——叶学贤、赖锡鸿(2010年2月)
张泽科科创1001 31001034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