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难忘的一课(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第23课难忘的一课
开心回顾
1.趣味故事: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别强调
(2)使描写更具体
(3)和蔼可亲、责任心强、循循善诱
【解析】
(1)对引号用法掌握情况的考查。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特定称谓。
③表示特殊含义。
④表示讽刺和嘲笑。
⑤突出强调。
(2)对细节描写掌握情况的考查。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此处的细节描写能很好地突出老师记录这个故事时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同时也能突显人物性格特点和优秀品质。
(3)对文本内容理解及人物性格特点掌握情况的考查。
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或者优秀品质:首先,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整体事件入手,第一步就要概括主要人物所做事件。
其次,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
2.有趣的语言。
简短的话:( ) 很多的话:( )
说话声音温柔:( ) 豪迈雄壮的话:( )
不真实的话:( ) 背后制造散布的诬蔑诽谤之类的话:( ) 【答案】
简单的话:(只言片语 ) 很多的话:(千言万语)
说话声音温柔:(轻言细语)豪迈雄壮的话:(豪言壮语)
不真实的话:(讹言谎语)背后制造散布的诬蔑诽谤之类的话:(流言蜚语)【解析】根据描述猜成语,考查对于成语意思的理解及积累运用的能力。
课前导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开头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然后叙述
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接着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
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
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2.词语的解释:
高雄:台湾的一座港口城市。
闽南语:闽,福建省的简称。
“闽南语”,福建南方的方言。
国语: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
在我国指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光复:收复。
本课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复。
真挚:本课指师生的感情真诚恳切,发自内心。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意外:意外之外;意外的不幸事件。
3.句子的解析: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
第一次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一笔一画地写,很认真也很吃力;他先用闽南语,再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教得非常认真。
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时期,中国人连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都不准学,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但是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并没有忘记祖国,没有淡忘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所以,台湾刚“光复”,师生们就怀着真挚的感情认真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这句话。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师生们学习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因而“谁也没有感到意外”,而且“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
第三次出现,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这里又一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他们不许中国的孩子了解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人,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
“一定要领我去”、“中国自己的”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校礼堂里的历代中国伟人画像中,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看着听着,此时此刻,作者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学校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所以眼睛湿润了。
“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这句话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②“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了。
用反问句说,就强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作业设计
1.选择正确的字音。
停泊(bópō )光复( fùfú)闽南(mǐn mín )几幅( fùfú)画
【答案】bófù mǐn fú
【解析】考查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注意其中的多音字,要根据具体的词语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泊:
[ bó ]
①停船靠岸:~船。
~位(航运上指港区能停靠船泊的位置)。
停~。
②停留:飘~。
③安静:淡~(亦作“澹泊”)。
[ pō ]
湖:湖~。
水~。
血~(一大滩血)。
2.我能在书写错误的汉字下划横线,还能更正呢。
(1)郎读熟练真挚祟高 ( )( )
(2)停泊效外宽敞载树 ( )( )
【答案】
错字:郎祟改正:朗崇
错字:效载改正:郊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字正确书写的能力。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形、音、义被称为汉字三要素。
字形是汉字的基础,离开了形体,音、义也就无所寄托,而且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形体。
3.比一比,再组词。
栽( ) 崇( ) 族( ) 判( ) 详()
裁( ) 祟( ) 旋( ) 叛( ) 祥()
【答案】
栽种崇高民族判断详细
裁剪作祟旋转叛徒慈祥
【解析】对形近字掌握情况的考查。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义却不一样。
根据偏旁来组词,中国汉字都很形象,偏旁往往就代表字的含义。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真挚——()崇高——()宽敞——()
反义词:整齐——()火热——()真挚——()
【答案】
真诚高尚宽阔
杂乱冷淡虚伪
【解析】对近义词反义词正确运用的考查。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如:拜访、探访;呼唤、叫唤。
②从词的意义上去找,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如:恩泽,是指恩惠赏赐,比喻恩德及人,像雨露滋润草木。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的方法:①抓词素的反义。
如:“前进”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前”的反义是“后”、“进”的反义是“退”,因此,“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
②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如:“精致”的反义词就是“不精致”,表示“不精致”的词就是“粗糙”,因此,“精致”的反义词是“粗糙”。
③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
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反义词。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地握手 ( )的敬意
( )地朗读( )的情景
( )的民族精神( )的爱国情谊()的教师()的屋子
【答案】热情崇高大声感人强烈浓厚年轻宽敞
【解析】对词语搭配掌握情况的考查。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恰当词语搭配的积累,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确进行词语搭配的方法:①要理解词义,认真辨析,弄清楚词语的使用对象。
②词语搭配要合乎日常生活习惯。
③词语搭配要合乎日常生活习惯。
④要注意修辞的因素。
注意这样的搭配结构:“形容词”+“地”+“动词”;“形容词”+“的”+“名词”
6.我知道在空白的地方应该填上什么标点符号。
老师指着墙上的画说______这是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____现在____光复____了______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_______ ()
A :“,“”,。
”
B :“,‘’,。
”
C ,“,‘’,。
”
D ,“,“”,。
”
【答案】B
【解析】对标点符号掌握情况的考查。
冒号: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①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②用在“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一类动词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③用在总说性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④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和说明。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特定称谓。
③表示特殊含义。
④表示讽刺和嘲笑。
⑤突出强调。
7.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全部感情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事迹非常感人。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被这感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校园里很静。
改用夸张的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
改为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全部感情。
(2)亲爱的老师在干净的黑板上认真地写字。
(3)难道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事不感人吗?
(4)这感人的情景把我吸引住了。
(5)校园里静得只听见鸟儿的声音。
(6)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帮助他。
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不帮助他吗?
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帮助他呢?
【解析】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2)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法:①将陈述句中的
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②在句中加上恰当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
③在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
(4)“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动作/怎么样)
“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动作/怎么样)
方法1:看到把字句时,先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
如“谁把什么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把字句改为被字句,就是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
(5)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分为: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6)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简介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本句的病因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进行什么呢?进行教育!
8.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
(填序号)
( )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
( )他及时改变了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
( )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 ( )进入抗日前线后,面对狡猾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
( )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胜仗的原因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和智慧的结果。
【答案】 2 4 3 1 5
【解析】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
本题训练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句子的能力。
首先是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般段落排列顺序:时间的顺序;方位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参观的顺序或地点转换的顺序。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顺序,再进行排序就比较容易了。
本文段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排列。
9.快乐阅读,我能行: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
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
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
到操场上去,站好。
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
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
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
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丢今非昔比惊叹
B. 落神态自若惊恐
C. 栽一反常态惊异
D. 飘判若两人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①——⑦自然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详写了
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找出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风雪像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的恶劣天气人物活动的过程及其细节(4)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解析】
(1)对词语搭配及正确运用能力的考查。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些意思相近的词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选择。
如:一反常态和判若两人
一反常态: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
(2)对比喻修辞手法掌握情况的考查。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看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就看是否有这三部分成分。
(3)对文本内容理解及总结概括能力的考查。
(4)对文本内容理解掌握情况的考查。
认真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不难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