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的导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课也是如此,它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导语。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在整堂课中导语虽然只占短短的几分钟或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它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像乐曲的前奏一样,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的作用。一个好的导语,它的艺术魅力,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唤起注意的集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启迪思维的活跃,创造愉悦的情绪,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所需的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语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用的方法。一、释词破题,激起欲望。

课题或题目,一般都是经过作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含义深

刻。通过题目往往能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把握全文的中心。释词是指题目中遇到一些艰深文字、不了解的词语,要给学生释义。有些浅显易懂的题目,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需求,用释词破题的方式易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将相和》一文,教师可先板书“将”、“相”二字,接着让学生解释“将”和“相”在古时各是什么职务,再在“将”、“相”后面添上一个“和”字,要学生将三个字连起来的意思说清楚。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下面的问题:﹙1﹚将、相为什么不和?﹙2﹚将相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自然就有了兴趣。

二、介绍背景,作好铺垫。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较深或较广,在教学前如果不对课文的相关背景作恰当介绍,往往不易进入较好的教学状态。例如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词中的梅花是陆游高洁品格的化身。但是学生很难想到,也很难理解这点。因此,导入时教师可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特别是陆游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力主南宋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不屑与朝廷中的妥协派为伍。

他的抱负不仅没得以施展,反而遭到了妥协派的排挤与迫害。这时的陆游就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介绍了这些背景后,学生再来理解这首词的寓意就容易多了。

三、根据课题,巧妙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也指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生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教师在教学新课时,抓住课题,挖掘出蕴藏在课题中的“疑问因子”,在导课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就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问:“鱼总是在水里游着的,离开了水,鱼就很难活了。而在这里的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这样巧妙地设问,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运用一些直观手段﹙如音乐、挂图、幻灯﹚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直观的情境。便可以“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影响。

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教师一边用录音机播放着那柔美悦耳的《月光曲》,一边用幻灯机放映出皎洁的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大海宁静、辽阔的画面。音乐使学生陶醉,教师顺势导入课题。

五、借图发挥,图文过渡。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许多精美考究的插图,低年级尤为如此,这是小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使然。小学生偏向感性认识,直观形象的图画往往是他们注意的“焦点”,所以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完全可以因势利导从他们的“焦点”入手。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就配有一幅插图,教师在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说:图中画了什么?这个人表情怎么样?他为什么不滚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情绪因此被调动起来,他们处于一种想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的精神状

态。这样,通过图文的迁移过渡,顺理成章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动手实验,启迪思维。

小学生学习开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决疑问的心情迫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积极因素,在新课开讲时,演示富有启发性的、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的色、味、声、光、动、静等的刺激,在心里产生若干问题,或提出若干问题,故布疑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教师可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拿两支粉笔,一支长,一支短。问学生:“两支粉笔从同一高处落下,哪支先着地呢?”大部分学生可能按照习惯思维,认为长粉笔先着地。然后教师演示让两支粉笔从同一高处落下,让学生观察到底哪支粉笔先着地。答案肯定会出乎学生的意料,正当学生惊奇、疑惑时,教师趁机导入:“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你们想知道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实验吗?”这样的导入,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很受学生的喜爱。

七、增添情趣,先声夺人。

感情和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激发情趣,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学习内容的意境中。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又是唱京剧,又是表演动作,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成一团火。”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别具情趣的方法来进行导课。

1.歌唱导入。

当然,这里的歌唱是为语文新课学习服务的。故宜选取精短的相关歌曲,以保证课文学习的时间不被耽搁。例如教学《燕子》一文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唱那首旋律优美、感情纯洁的《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种方法大胆新颖,充满情趣,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2.谜语导入。

谜语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我们就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导课时,先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作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