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三、英汉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与意译法 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可以互相理解时或者称谓 词语可以对等时不妨采用直译法,如果文化差异导 致理解困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因为翻译的目 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 例如: 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 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 译文 1:“I’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 How could I know about the Second 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 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在中西方文化中,称谓语是人们交流时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称呼对方的方式,可以
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和尊重程度。

从汉英称谓语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人际关
系的一些特点。

中西方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
由和平等,因此称谓语相对简单,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例如Mr. Smith先生、Mrs. Johnson女士等。

而在中国,人们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和等级观念,称谓语相对复杂,
除了使用姓氏外,还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来确定具体的称谓,例如张先生、李太太、刘师傅等。

中西方在称谓语的使用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比较随意和直接,强调个体自主权和平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礼仪
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称谓语的使用上更为复杂和繁琐,常常会根据场合和对方的身份不同
来使用不同的称谓,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中西方称谓语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价
值和能力的体现,称谓语相对简单,没有太强的等级意味。

而在中国,人们注重社会地位
和家族关系的影响,称谓语通常会包含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信息,以显示对他们的敬重和尊重。

中西方称谓语中还存在着性别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会根据对方的性别使用不同的称谓,如先生、女士、师傅等。

而在西方社会中,称谓语通常是中性的,不会根据性别的不
同来使用不同的称谓。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

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

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称谓语的跨⽂化对⽐研究2019-04-07⼀、引⾔⼈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语形式称呼对⽅。

称呼他⼈是⼀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称呼⽤语即称谓语。

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份、地位、⾓⾊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际关系的作⽤。

每⼀种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

纵观中西⽅⼀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取得了很⼤的成就,只是在相互⽐较⽅⾯还够全⾯。

本⽂拟从跨⽂化交际的⾓度,研究中西⽂化中称谓⽤语的差异。

⼆、中西⽅称谓语的⽐较汉语中称呼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

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呼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讲究敬,对⾃⼰要⾃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等等。

如⼉⼥对⽗亲通称“爸爸”,表⽰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谦逊时称“家⽗”“舍君”;在⽗⼦关系不正常时,⼜称“⽼头⼦”“⽼不死”。

学⽣对⾃⼰的教师称为“×教师”;当回想教师的⾟勤栽培时⼜称“恩师”。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化。

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仅“孙”⼀级的称谓在《尔雅·释亲》就有七代之多―孙、曾孙、⽞孙、来孙、仍孙、云孙等。

《红楼梦》⾥贾⽒⼤家族的⼏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般来讲,西⽅⼈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性关系,双⽅将会采⽤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都⽤名字称呼对⽅(firstname:FN)。

但当交际双⽅之关系是⼀种“权势”关系,即双⽅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将会采⽤⼀种“⾮对等交流式”(nonreciprocal pattern)。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In western cultures, grandpa, uncle or other relatives appellations can be used only among relatives.
Westerners culture stress on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Everyone is equal. Even a child will not call an old stranger “Grandpa”.
The Differences of Appellation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West
• Culture influence on address • Contrast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ppellation
1. Contrasts between relatives appellations
权势关系(不等关系power)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1)通称对比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iss,Ms,sir, lady等,前三者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通称有“同志”“师傅”以及新兴的“先 生”“小姐”“美女”等 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种能象英语中的“Mr.”、 “Mrs.”、“Miss”等如此普遍使用的,在不了解 对方的年龄、职位、与自己的亲疏关系等因素的情 况下可适用于一切人的称谓。有学者称中国目前这 种现象为“社会称谓缺位现象””。
• 称呼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熟稔程度不 同
In English,name term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appellation system. Because of different identities, social status, ages and so on between talkers, westerners’ first name, name, full name and nick name are used at the same time. first name 同等关系(solidarity) 亲属间 first name、nick name、pet name first name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摘要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从两部分入手——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了解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差异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无泛化亲属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无泛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亲属称谓的使用一般是在社交场合。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地位,如教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政府官员与普通群众等。

这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职务职业称谓;社交通用称谓和姓名称谓。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透悉中西称谓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之,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Abstract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alway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ransmit to the audience. Apt appellation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 different culture climate, the same appell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pragmatical rules, different pragmatical scope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al meaning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appellation is easy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appell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should be learn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ingship Term and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reali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culture. The Kingship Term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pure kingship address and expansive kingship address. The former is used to relatives who call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is used in social occasion.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call in the social. It is the cultur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 In the communication, people have to bring different appellations to represent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e.g. teachers vs students, employers vs employees, governors vs publics etc. In this part of essay I exp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appellation of post and profession, general socialappellation and name appellation. At last, this essay get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ppellation by comparing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tail part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yle and kin, the effect of ceremony and ethic 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nd world outlook. In a word, address forms are important social linguistic issues. They have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address forms can lead to successful resul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kin social appellation culture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英汉称谓语差异是指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词汇在表达方式、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时,可以从语料库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当代英汉语料库中称谓词汇的差异和共性。

其次,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Mr. Smith, Mrs. Johnson等;而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姓名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李先生、王女士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如sir, madam, miss等,这些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再次,从用法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更加注重称谓的形式和礼貌,常常使用称谓词来称呼对方,例如先生、女士、夫人等。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谓的含义和尊重,常常使用尊称词来称呼对方,如老师、医生、教授等。

此外,在一些场合下,称谓语的使用也会受到文化和地域的影响,如在中国南方,人们对长辈更加注重尊称,而在北方则更加注重年龄和关系的称谓。

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英文和中文的称谓语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称谓语来传达社会地位、学术职称、婚姻状况等信息;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呼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和尊重。

例如,在英语中,Mr.和Mrs.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男性和已婚的女性;在汉语中,太太和先生则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女性和男性。

总之,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可以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共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2019/5/6
2
lady

The word lady is a polite term for a woman, specifically the female equivalent to, or spouse of, a lord or gentleman, and in many contexts a term for any adult woman. Once relating specifically to women of high social class or status, over the last 300 years it has spread to embrace all adult women.
2019/5/6
15
中西称谓翻译不同的文化原因
1、中英宗法制度不同 中文:以群体价值取向为主,汉语 称谓重视长幼尊卑、对血缘关系的 重视,强调等级差别。 英文: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强调 独立的个性、人格,平等关系,上 下级、亲属之间称呼比较随便。
2019/5/6 16
2、中英社会传统不同
中文:本质上是等级社会,历来重视 身份的辈分贵贱。各种尊称和谦称被 广泛应用。 英文: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早就阶梯, 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2019/5/6
3
什么是通称? 汉语中通称:

“叔叔” “阿姨” (对年龄较大的人) “先生” “小姐” (正式场合) “同志”“师傅”(不分年龄、性别,可用性大) “美女(mm)”“帅哥”
2019/5/6
4
(2)人称
a.尊敬称谓 b.亲密称谓

2019/5/6
5
a. 尊敬称谓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1)通称对比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 AbstractAs we know, address forms are the words speakers use to designate the person who they are talking to while they are having a conversation. Different culture can make different address forms.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language culture background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address form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address forms just like the mirror, it can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ehavior, customs, regime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shows the differences of kinship address forms and social address fo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 also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al regime. Key words: address forms culture history social regime Address forms are a kind of linguistic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at only human own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wer, solidarity and polite principle. When it comes to address forms, it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kinship terms and the social terms. Kinship terms refer to the address forms used among people who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by blood or marriage, which can reflect their genetic, marital, intimate or distant relationship. While social intercourse is a branch of speech action study of appellation or address forms and it is a conveying and succeeding symbolic system established by usage.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all in the society. It is th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After know about the category of the address forms, 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system of kinship terms in Chinese is meticulous, complex and serious, while in English, it is general, simple and perfunctory. In China, we all know that almost every man have :“曾祖父母,祖父母,父亲,母亲,妻子,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堂兄弟,堂姐妹,姑姑,姑父,舅舅,舅母,姨夫,姨母,表哥,表姐”and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appellations. Even in different area, we have different appellation .It is a very complex, varied and tedious address forms system. But in English, they only have great grand-parents, grand-parents, father, mother, wife, uncle, aunt, cousin and some others. It is very simple and concise. Besides, in Chinese big families which always contain a couple of families include the agent’s family, his or her wife’s, uncle’s, aunt’s family, every member of this big family has a special appellation and this appellation can reflect his or her age and gender. But in English, the uncles contain the “叔叔”,“伯父”,“舅舅”,“姨夫”… in China, aunts contain “婶婶”,“伯母”,“舅母”,“姨母”… in China, cousins contain“表哥”, “表姐”, “堂哥”, “堂姐”…in China. And the other appellations also contain many family members. This suggests that westerners think the other relatives are not so important except their parents. While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y relative is serious. The appellations in China always can reflect the age and gender, and in English, some can and some cannot, for example father, mother, sister can reflect the gender, but cousin cannot reflect the gender. Besides, in China if you call someone “伯父” means he is older than your father and if you call a man “叔叔”means your father is younger than him. If you call your cousin “表哥(表姐,哥哥)” means you are younger than him or her. If you call “表弟(表妹,弟弟)” means you are older. In a word, if we someone’s appellation has the characters “弟,妹” means this person is younger. But there are some other appellation in China cannot reflect the age just like “姑姑,舅舅,姨夫…”. But in orderto avoid this happen, people usually make “大(二,小)姑,大(二,小)姨夫”… to mean he or she is older or younger in age. So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history make the kinship terms in China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After this,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Firstly,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can be sorted in 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s, name appellations, common appellations and zero appellations.1.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职衔称谓)The rank and occupations appellations in China can be also sorted by the people’s vocation or career, like “刘老师”, “李主任”, “王教授”, “陈将军”and so on. But you cannot see these in English, because the teacher, chairman, professor and general just a vocation or a title and they cannot be an appellation. That’s why we never see teacher Zhang or professor Wang in English. But in China, the 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yone who is not so intimate to a teacher or a professor whose first name is Liu, he can call him or her teacher Liu or professor Liu. It is polite and appropriate. appellations and the other appellationsIn China, the name appellation is usually used in the same generation or the superior to subordinate, like friends to friends, classmates and those people who are in a similar age and the seniorities to the junior and so on. It is not serious so much in modern China. The name appellation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r we can say people use it most. It can be used in many situations such as in the family, offic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wife can call his husband’s father or mother’s name, but in China, the wife must call his husband’s father or mother “爸,妈”and if a wife call their name directly, the wife will be thought as rude, then divorce will com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name must be widespread used so that almost every person can use it as an appellation. This because people think every people is equal. Besides the name appellation, people also use “sir” and “lady” to show the respect to the seniorities and ladies. And I think the “sir” just like “您” in China. When it comes to this, I’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about Qian modest(谦词). We know Chinese polite and self-depreciatory expressions include words and phrases by which the speaker can achieve a better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people always represent oneself to be “在下,鄙人,小弟”…and call the other people “阁下”“尊驾”… besides, there are “令尊” “尊驾”… especially in ancient China. When compare with China, English has a little honorific appellation like “Your Majesty”( 陛下、国王、女王陛下) 、“Your Highness”、(亲王、殿下)、“Your Honor”(法官、先生或阁下).3.Zero appellationsIn a social conversation, people talk without address forms and get into the point directly is called as zero appellations. When we want to have a talk with someone who we don’t know him or her, then we can call him or her “帅哥” or “美女”, if he is a student, you also can call him “同学”. And in English, they often use “lady”、“sir”、“excuse me” and so on as zero appellation. Especially, in China, people used to call a stranger in kinship terms just like a little boy call a strange man who is in a similar age with his father “叔叔”. 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a stranger calls him uncle, he will be confused and even unhappy then he may say “Please call me John, not uncle, I’m not your uncle!”. So the way like this is impolite or even rude in western even though we think it is appropriate and polite in China.After knowing someth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address fo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 want to do some research in the reasons. As we know,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that has a 5000-year history and has gone through the primitive society, feudal society, capit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society. Besides, there are 56 nations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 so that the group culture is prominent in China. And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much longer feudal society tha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China was in feudal society, the ranked system was strict and people were ranked seriously. But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It took a short time for them to transmit feudal society into democratic society. So, the hierarchy in China is more salient than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nk every person no matter who he or she is should be equal and no one is born with privilege. What’s more,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genetic connection. But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were connected in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so they a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quality and freedom. When talk about this, I find that the war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fought for fields while in western, people fought for freedom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t is totally different. Most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farmer and most of their life time lived in closed village, the villagers’ communication is basically a relative or acquaintance, rarely with strangers. So the address forms developed from relatives, and lack of social address forms for stranger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eudal hierarchical system, Chinese lack of an equal view to anyone. Owing to enter the capitalist society earlier, the individual becomes an independent social individuals, especially by the influence of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ree" "equality" "independence" were beat into their mind. 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use the social terms rather than kinship terms.参考文献:【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4】王春田甜,《称呼语的界定与分类》2012年【5】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6】Chunming Gao,《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2013年【7】有道词典例句【8】百度知道。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1.前言语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在称谓语――说话人称呼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上的差别。

说话人同对话者直接的关系我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主要是比较中西社交称谓语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渊源。

就社交称谓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社交通称,职位头衔称谓,社交尊称以及亲密社交称谓。

中西在社交称谓上有一些碰撞,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现象。

2.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这部分主要对比中英文社交称谓语上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注重权势地位,讲求长幼有序,喜欢贬己扬他,而英语文化一般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权贵。

这些也会反映在我们社交称谓中。

2.1 中英社交通称对比社交通称(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对话者身份,职位,年龄等信息一种称呼。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时可以“对号入座”。

Eg:Mr. Smith史密斯先生;Lady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士。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心理学.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向她提问,“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这位教授明显有点不高兴了,回答说,“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例子里面,虽然Mrs. Smith 在语义上对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并且注重自身,觉得Mrs. Smith 会暴露她已婚的事实,并且没有突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中文的称谓极具中国特色,没有找到与之对于的称谓,下面以“师傅”和“同志”为例。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 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 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 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称谓系统对比
英汉称谓语可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亲属称谓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惯.
b. 亲密称谓
中国人往往对相对年轻的人用“小XX”来表 达,对相对年老的人或者和自己同龄的人 用“老XX”来表达等等.
在西方社会,这种词语不多。另外,他们也 没有象汉语里的大,老等字来表达和年龄有 关的亲密。
(3)零称谓 在交际语中,不能称谓的叫零称谓。它有时以其他形式代 替引导交际功能。
汉语中,“劳驾”
少数却不能反映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 parent,cousin
英语: cousin 汉语:
表哥、表姐 表妹、表弟 堂哥、堂姐 年龄 性别 年龄 性别
unknown
known
堂妹、堂弟
二、汉英社交称谓对比
1、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称,职务等社会地位的象 征词都可以用来表示称谓。
职衔称谓 姓名称谓
社交称谓
通称 人称 零称谓
一.汉英亲属称谓的对比
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语言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 特征,而反映在亲属称谓上的特征最为明显。 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 精细 复杂 严格
英语
笼统
简单
粗疏
中国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西方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中西亲属称谓不同之处
(1)传统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范围大,家庭成员多。
英语中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的重要部分。 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不同,导致了姓, 名,姓名全称及昵称同时存在。
同等关系(solidarity)
亲属间
first name
first name、nick name、pet name first name
权势关系(不等关系power)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2015/10/11
1
• 英汉亲属(kinship)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 族、父系与母系、长幼辈分、姻亲与血亲、 派生词的使用、泛化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 在社会称谓中, 汉语表达的词汇相对丰富, 敬语与谦语的使用也更频繁。造成这种现 象的差异是两民族的历史、生育观念、友 谊观念和信仰观念结构的不同。 • 从英汉称谓的差异进一步揭示到其背后文 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 际。
Way of Life
Sundays on the Road
Party
The Boss
Contacts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 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
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 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家庭有四世同堂现象; 英语中很少见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son。 典型的西方家庭一般只包括两代人,父母、自己和兄妹。 核心家庭比较普遍,家庭成员关系简单。
(2)中国家族中的成员称呼语比西方家族中的成员 称呼语更具体、丰富
中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称呼语 西方的家族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称谓
在美国文化中,“Grandpa”(爷爷)、“uncle”(叔叔) 等亲属称谓一般仅限于亲属之间使用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它的发展史是个人奋斗开拓的 历史,人们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平等性,不论长幼 辈份.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称一位陌生的 老人为“老爷爷”。
三、中西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渊源
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在社会、宗法制度、宗教信 仰及家庭结构和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 在称谓上也各不相同.
• 与汉语中的自谦语和敬语相比,英语中的 这类称谓语远不如汉语普遍。英语中没有 谦语,但也有一些尊称和敬语,如对国王 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语 “Your Majesty”( 陛 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 说 “Your Highness”( 殿下),对法官称 “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 “Your Excellency”( 阁下)。
英语中,“excuse me”
三、亲属称谓与社交称谓的结合 亲属称谓在社交中的泛化
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用作社交称谓,即把亲属之间的 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从“大 爷”、“大娘”、“叔叔”、“阿姨”到“大姐”、 “大哥”
交际双方感到亲近,缩小双方的距离,从而收到较好的 交际效果
confused 中国小学生:hello uncle! John:please call me John,not uncle,I’m not your uncle
2015/10/11 2
2015/10/11
3
一、文化与称谓语 二、英汉称谓语系统对比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二)、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三、称谓语差异渊源
图文趣解 • Pictur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lue Red the Westerner the Asian, especially Chinese
(2)人称
a. 尊敬称谓 你或您 汉语 老XX 资历高
尊敬称谓 + 亲密称谓
尊敬程度
普通称you和尊称thou(古英语) 英语 sir 年龄大,资历高 对女性的尊重
Lady放在前面
•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 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 词组。
西方由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早,个人成为了 独立的社会个体,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的影响下建立了“自由”“平等”“独立”的 人文主义思想。因此,西方人在交往中倾向使 用社会称谓而不是亲属称谓 中英寒暄语等区别.ppt
2015/10/11
48
姨夫
伯伯 父辈尊长
姑父
uncle
舅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叔叔
姨姨
伯母 母辈尊长
姑姑
aunt
舅妈

这也反映了西方除了父母子女之外,其他亲属关 系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在汉语中,对于与父母同辈的两性亲属有严格的 区分。
(3)对于性别和年龄特征的反映
中国的亲属称谓语表明了被称呼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英语很多亲属称呼语能清楚反映被称呼者的性别特征,
职衔称谓
职业称谓
老师,医生, 律师
职务称谓
主任,部长, 厂长
职称称谓
工程师,会计, 教授
头衔称谓
博士,将军, 上校
几乎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例如老师、律师、 工程师、会计等等。
汉语 张老师 英语 Teacher zhang
杨律师
Lawyer yang
因为这些在汉语中可用来作称谓的职业在英语中仅仅是 职业而已,不可用作呼语。汉语中习惯于把一些具体的 职务、职业加在姓之后称呼对方。
•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 等”,称已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 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以上为谦称。 •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 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 “……君、……公、……老等”。这类敬辞和谦辞反 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英语中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做称呼。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octor,professor等,神 职,军职也可单用 另外一些只单用的如waiter,boy,conductor等称呼, 隐含一种卑微底下的含义,不能加姓或名 总的来说,汉语职衔称谓要比英语的更广泛,复杂。
2、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或上对下关系中 亲朋之间用昵称,如小XX 除恋人或至亲之外,一般不用单字 称呼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熟稔程度不同
(1)通称对比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iss,Ms,sir,lady等,前 三者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通称有“同志”“师傅”以及新兴的“先生”“小 姐”“美女”等
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种能象英语中的“Mr.”、“Mrs.”、 “Miss”等如此普遍使用的,在不了解对方的年龄、职位、与 自己的亲疏关系等因素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一切人的称谓。有学 者称中国目前这种现象为“社会称谓缺位现象””。
• 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称谓。如要把这类 汉语译成英语,一般多采用较为直接或较为婉转的 说法。
• • • • • • •
您,您老人家 敝人 令尊,令兄 家严,家慈 师母,伯母,嫂子 令郎,令爱 令侄,令亲
you I , me your father, your brother my father, my mother you wife, Mrs. your son, your daughter my nephew, my aunt
西方是以契约合同制为基本要素的社会生产式, 这是笼统简单的亲属称谓体系的原因
崇尚经济独立 性,一个个小 家庭
民主自由 个人主义
家庭成员间关系淡薄,反映在称谓上 就显得松散,没有主次,内外之分, 有时甚至没有男女之分
其次,人口组成及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口大多数是农民,长期聚居于相对封闭的 村落,村民们交际的对象基本上是亲人或熟人, 很少同陌生人打交道,造成亲人称呼语发达,而 称呼陌生人的社会称呼语缺乏。同时等级森严的 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人缺乏以统一眼光 看待所有人的伦理观念。
语言是“无形的多面体”,能反映社会的诸多 方面及不同民族的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我们能窥视一个社会的制度、风俗 及文化心态等。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 密切相关,是一个社会文化心理的镜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