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件: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1.薛生白湿热病篇雄按∶江本吴本俱作湿温。
雄按∶此篇始见于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后云是薛作,章氏从而释之,而江白仙本以附陈作后,吴子音《温热赘言》连前篇并为一人之书,并不标明何人所着,但曰寄瓢子述,且前篇之末,有“今补薛生白先生一法于后”云云,则此篇亦非薛着矣。
其江本所补一法,又无薛生白三字,且此篇张友樵所治酒客之案,但称曰余诊。
言人人殊,无从核实,姑存疑以质博雅。
一湿热证。
雄按∶既受湿又感暑也。
即是湿温,亦有湿邪久伏而化热者。
喻氏以为三气者,谓夏令地气已热,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吴本下有“或黄”二字),口渴不引饮。
雄按∶甘露消毒丹最妙。
吴本虽出江本之后,无甚异同。
所附酒客一案云,是其师治,似较江本为可信也。
故引证但据吴本,而江本从略。
自注。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章虚谷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
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热而不恶寒。
今以暑湿所合之邪,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也。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雄按∶此二句从吴本补入。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肝脾胃所居相近也。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
少阳之气,由肝胆而升,流行三焦,即名相火。
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
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少火者,阳和之生气,即元气也;壮火为亢阳之暴气,故反食其元气。
食犹蚀也,外邪郁甚,使阳和之气悉变为亢暴之气,而充斥一身也。
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暑湿之邪,蒙蔽清阳,则耳聋。
内扰肝脾胃,则干呕而痉厥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必见之证,标于提纲,使人识别,不至与他病混乱,其兼见之变证,或有或无,皆不可定。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PPT课件
宣湿:杏、桔梗、枳壳 治湿 化湿:藿梗、蔻仁、佩兰、菖蒲、郁金 四法 燥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
渗湿:六一散
-
15
原文11.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 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提要:论述(1)中焦湿渐化热之证治 (2)强调湿热病验舌的重要性
提要:论述湿邪伤表尚未化热之证治。
① 湿热病表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且重。 ② 湿热病在表的治法:宣表化湿。 药物:香薷、藿香、牛蒡子、薄荷、苍术皮。 ●头痛且重时加用羌活走上祛风胜湿,疏通气机。
-
9
原文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 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
2
2.著述
文:《吾以吾集》、《一瓢诗话》
医:《湿热病篇》 、 《医经原旨》 、
《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 等。
3.版本:原著未见,版本多种,互有出入。 本教材以王孟英《温热经纬》所收载的
内容为依据。
-
3
4.主要学术思想: 专论湿热病证,提出伤寒、温病、湿热三者
有异。使湿热病证在温病学中自成体系。
★辛散开泄:蔻仁、半夏、干菖蒲 ★清热利湿: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 ◆辨舌:舌遍体白,舌白根腻,根白尖红
-
16
3. 邪在下焦
原文13.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
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
通草等味。(11)
提要:湿流下焦证治
病机:湿热流注下焦,小肠泌别失职,膀胱气化、
大肠传导失司。
11第十一章-湿温PPT课件
2021/1/29
-
2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三)本证可见胸闷脘痞,若误认为积滞而攻下,会导 致脾胃阳气受损,脾气下陷,造成洞泄不止,甚则发 生阙逆等坏证。但如果湿已化热,与积滞相结,则应 当导滞通下。
(四)本证午后热象较显,若误认为液耗阴虚而乱投养 阴柔润滋腻之品,以阴助阳,必造成病深锢结不解。 但如果湿从燥化,耗津伤液,或热邪深入营血,耗血 动血,则治疗原则同温热一样,养阴增液,清营凉血 之法又必不可少。
(五)本证治疗在临床上可合以淡渗之法,使湿热之邪 从小便而出。
2021/1/29
-
23
2021/1/29
-
41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热入心包鉴别
热入心包 湿阻肠道
神昏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并 有灼热、舌蹇、舌绛。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并有便秘、 腹满、苔垢。
2021/1/29
-
4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阳明腑实 湿阻肠道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 苔黄厚焦燥,可见谵语
第十一章 湿温
-
1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 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 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 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 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薛生白《湿热病篇》
至此,《湿热病篇》的学术思想渊源已清, 概言之为:溯源内经,远踪伤寒,近取吴叶,博 采众家。
薛生白撰湿热病专著,进一步立湿热病在 温病范畴中自成体系;
其后吴鞠通则集其成,在《温病条辨》中列 九种温病分温热、湿温两大纲而传世。自此,温 病实已按病变性质衍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与 前贤泛论之湿热病证不尽相同,此乃温病学家一 大贡献。其中:
25
③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条文所列六大主证及自注中的必见之证 ❖ 原文:“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太阴之表
四肢也 ,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 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 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为湿热必有之证。
※ 病名的首次提出。 ※ 广义伤寒中将湿温、热病、温病三种分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别引喤。
12
远踪伤寒
薛氏在《湿热病篇》中; 审因--从仲景温病与狭义伤寒有别; 论理--宗仲景条文内寓“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的病机; 辨证--仿仲景六经分证; 用方遣药--以经方参酌,如引其治热利法,理中法、猪 肤汤、白头翁汤、承气汤及麻沸汤煎法等灵活用于湿热 病的治疗, 并在仲景所论湿痹、风湿、湿家发黄和湿家误治中受 到启发,对湿热病的病机、证状、治禁有所发挥。
15
时贤任应秋教授认为:“章虚谷著《伤寒论 本旨》谓,仲景论伏气温热而不及外感,叶氏之 论述足以补仲景的残缺,示后学以津梁,至暑兼 湿邪(章氏认为暑乃火湿化合)客于募原,叶氏 亦末论及,乃以《温证论治》、《湿热病篇》附 于本旨之后,以为施治之准绳,是很有道理的”。 足见薛氏此篇在温病学分类史上的作用。
27
(4)伤寒、温病、湿热区别——寒、温、湿辨异 原文: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PPT课件
.
36
《伤寒温疫条辨》学术贡献
(1)阐发温疫为秽毒郁结三焦的病机 学说
(2)拟订升降散等治疗温疫13方
.
37
3、余师愚——《疫疹一得》
余霖 (lin) ,字师愚。江苏常州人。 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桐城。
.
38
《疫疹一得》 主要学术贡献
(1)阐发温疫为火毒壅结阳明气血的病机 理论。
(2)制定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以一方 加减治疗温疫50余证。
.
34
证:“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 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 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 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感之重 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 。
.
35
2、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杨栗山,名杨璿(xuan),字玉衡, 自号栗山老人。夏邑(yi)人,今属 河南省。一说四川成都人。
.
17
四汁四香汤
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 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 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 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 乌药等味。(《湿热病篇》15条,113页)
.
18
变通薛氏四汁四香汤
组成为:生地10克、麦冬10克、沙参10 克、玉竹10克、郁金3克、木香2克、香 附3克、乌药2克。用水煎服。治疗胃痛, 不思食,脘胁痞胀而舌光红无苔者。
.
5
邵新甫按
邵新甫按:口甘一证,《内经》谓之脾瘅,瘅 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 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以有不和, 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 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 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 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 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 (《指南》)
湿热病篇
恶寒——类伤寒 但热不寒,汗出——类温病(温热类) 胸痞——湿热中阻 病因——湿热 舌白——湿邪内盛 病位——脾胃 口渴——邪热伤津 受邪途径——口鼻 不引饮——湿邪弥漫 发病机理——内外相引
思考题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邪微神伤
27.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 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 宜酒浸 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28.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 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 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 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
《清史稿》“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 爽,疗治多有异迹”。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 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 天外是也。
素与叶桂不睦,有“踏雪斋”与“扫叶庄” 之说,但每见叶桂处方,无不击节称善。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湿热 条辨》)
《医经原旨》 《薛氏医案》 《薛生白医案》 《扫叶庄医案》 《校刊内经知要》
邪在气分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 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
邪在气分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 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 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温病学》湿温 ppt课件
ppt课件
2
目录
ppt课件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27
(3)湿困中焦 •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 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苔 白腻,脉濡缓。 • 【病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ppt课件
8
(二).沿革 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首载。 2.关于治疗: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治湿利小便 3.全面认识湿温:
《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 《温病条辨》
ppt课件
9
(三).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1.《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 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 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 热病篇》。
杏仁-开上 夏朴蔻-畅中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
藿朴夏苓汤
豆豉、藿香 -疏表透邪
赤苓、猪苓、 泽泻-淡渗 利湿
薏仁-渗下
三仁汤
竹叶、滑石、通 草----泄热利湿
ppt课件
24
芳化及渗 湿作用较 强,适用 于湿邪较 重,热象 不显,表 证较著者
更适用 于湿中 蕴热者
25
(2)邪阻膜原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 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 缓。 • 【病机】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 【治疗方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湿热病原文阐释 ppt课件
17
窜于二经之表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过耳――耳聋 足少阳胆,胆火上冲――干呕
窜于二经之里
手厥阴心包,火郁心包――发厥 足厥阴肝,引动肝风――发痉
18
(四)伤寒、温病、湿热区别——寒、温、湿辨异:
自注: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伤寒——太阳为寒水之腑,寒邪必从表而入,风寒之气
同气相求——纯太阳表证
【提要】本条为湿热病的提纲。原文列举了湿热病
初起的典型症状,自注则深入分析了湿热病的病机、发生发 展规律及病变特点,是全篇的重点。
8
【讨论】
(一)湿热证初起典型症状及分析—初起六大主证
始恶寒——卫阳被湿邪所遏,阳气不得宣通。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 汗出——热炽阳明,迫津外泄;热在湿中,蒸湿为汗 胸痞——湿蔽清阳道路 舌白——湿邪内盛 口渴不引饮——津不上承则口渴,太阴湿盛,饮邪内停 分析:定阶段:卫气同病
6
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 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 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 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 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 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 眼目也。
藿香、香薷、苍术皮——芳香辛散(治皮表湿) 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
羌活——祛风胜湿
26
1.如何辨别湿未化热(阴湿): 依据是: (1)有恶寒,且恶寒重发热轻。若湿化热则但 发热不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存 在。”湿热证中,恶寒有否与多寡意味湿邪化热 与否。 (2)以药测证:无清热药纳入本条治疗中。
37
如果“人类对看不见的东西充满信心,就不会有 显微镜的发明。对看不见的东西,或现有科学手段还不 能证明的东西,承认它有存在的可能性,承认人类对未 知领域的研究能力还十分有限,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唯物主义的态度。相反看得见就说有,看不见就说无, 只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才是唯心的。这种态度显然 也不是客观的。只相信所能证明的,是对科技的迷信。 这些态度从来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人类向未知世 界进步的基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像让鱼去 解释什么是水一样。------静空法师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三十三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
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雄按:以上四条,吴本无之。
丹皮虽凉血,而气香走泄,能发汗,惟血热而瘀者宜之,又善动呕,胃弱者勿用。
热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势极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
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
血止后须进参,善后乃得。
汪按。
善后宜兼养血。
汗血,即张氏所谓肌衄也。
《内经》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方中当增入咸寒之味。
此说未知何人所注,亦甚有理也。
汪按。
可加牡蛎并有止汗之功。
不嫌其涩。
此注乃后人所附。
评语未羼入原注者他条。
俱与原注并合。
不可分析矣。
雄按:此条本文但云“热证”,是感受暑热而不挟湿邪者也。
暑热之气,极易伤营,故有是证。
章氏乃云:此篇所谓湿热,即是暑也。
然则此条不曰湿热,而曰热者,又是何病耶?夫寒暑二气,《易经》即以往来对待言之矣,后之妄逞臆说者,真是冷热未知。
辛甫云:辨得是。
三十四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
雄按:吴本有“二便自通”句。
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
雄按:吴本下有“手”字。
厥阴,主客浑受。
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
雄按:吴本无此味。
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湿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阴,阴阳两困,气钝血滞而暑湿不得外泄。
雄按:据章氏以此为薛氏自注,然叠以暑湿二气并言,以解湿热病证,若谓暑中原有湿,则暑下之湿,又为何物乎?一笑。
余恐后学迷惑,故不觉其饶舌也。
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少阳生气也。
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
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邪得解矣。
海昌许益斋云:此条即伤寒门百合病之类;赵以德、张路玉、陶浓堂以为心病。
徐忠可以为肺病。
本论又出厥阴治法,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元气不布,邪气淹留。
乃祖仲景法,用异类灵动之物,鳖甲入厥阴,用柴胡引之,俾阴中之邪,尽达于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书为论述湿热类外感热病的专著,详论湿 热性质、发病特点、感人途径、湿热主证、 变证、类证、后期调理的治则方药等。
14
《湿热病篇》原文类解
15
湿热病提纲
•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 舌白,口渴不引饮。(1)
•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 发病机理:“内外合邪”:太阴内伤,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 入侵途径:“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
之八九” • 病变中心:在脾胃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16
湿热病提纲
•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原文所列六种症状为湿热病正局初起的见症 变局:阳明太阴湿热内郁化火,表里上下充斥肆逆
18
邪在卫表(1)
• [原文]2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 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 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 本条论述湿伤于肌表,郁遏卫阳阴湿证治。 • 证候: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 治疗:透表化湿
19
邪在卫表(2)
• 本证与伤寒表证鉴别,二者均见恶寒无 汗。 阴湿伤表—表现为身重,苔白腻、脉濡 伤寒表证—表现为头身疼痛、苔薄白、脉 浮紧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广医一院中医教研室 夏鑫华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 薛生白生平 • 医学著作 • 主要学术思想 • 《湿热病篇》简介 • 《湿热病篇》类解
2
薛生白生平
• 薛雪, 1681---1770年江 苏吴县人。清代著名 医家,字生白,号一 瓢、槐云道人、磨剑 道人、牧牛老朽、扫 叶老人。所居称为 “扫叶山庄”。
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 湿热病表证与伤寒表证的区别
湿热病的表证乃太阴阳明之表,即四肢、肌肉与胸中 所以湿热病初起必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痞等脾胃 病变。而伤寒为寒邪束表,表 湿热病与温热类温病的区别 湿热病—感受湿热病邪—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温病(温热类)—指伏气温病(春温)—新感引动, 病变部位以少阴、太阳为主
5
医学著作
• 《湿热病篇》 (《湿热条辨》) 《医经原旨》、 《膏丸档子》、 《温疟论》、《碎 玉篇》、《扫叶庄 医案》等。
6
医学著作——《碎玉篇》
7
医学著作——《碎玉篇》
8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9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10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11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12
主要学术思想
清时昧,时有谵语苔黄
腻,脉濡滑
治法 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 栀子豉汤 加桔梗、枳壳
菖蒲郁金汤加至宝丹、 苏合香丸
27
邪在气分(5)
• 2、邪在中焦 • [原文]8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
病机:耗伤津气
暑湿壅阻肺气
主证:大汗不止,气短喘喝 咳喘,口渴不欲饮
脉虚无力
苔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涤暑,
清热利湿,
益气生津
泻肺化痰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葶苈、枇杷叶、六
一散
25
邪在气分(3)
• [原文] 6.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 ,眼欲 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 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31)
• 本条为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证治。 • 证候: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 • 治疗: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26
邪在气分(4)
证型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病位 气分
气分为主
病机 湿热浊邪蒙闭清阳欲陷心包 湿热郁蒸气分酿成痰浊
主证 壮热口渴,胸闷懊憹,眼 身热不退,神识昏蒙时
欲闭,时有谵语
• 湿热病发病之内外因学说 •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
脾胃,常引起厥阴、少阳的病变。 • 精辟地概述了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
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了治疗原则 • 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
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 诊断上重视舌诊
13
《湿热病篇》简介
• 原称《湿热条辨》,撰年不详,首刊于舒松 摩《医师秘籍》中,共35条。
3
薛生白生平
• 擅诗文,工书画, 所绘墨兰堪称一绝。 喜拳击。与袁枚交 往甚深,常在一起 饮酒吟诗。
4
薛生白生平
• 因为薛雪母亲患湿热病,故致力于 医学,平生钻研医籍,熟读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博采众方, 医术精深,与同里叶桂齐名。
• 素与叶桂不睦,但每见叶桂处方, 无不击节称善。
•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 之医如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 在屋中,我来天外是也。”
• 词解: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 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 偏著者为阴湿。
20
邪在卫表(3)
• [原文]3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 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 寒者,去苍术皮(3)
• 湿中蕴热郁于肌表证治(阳湿伤表之候) • 证候: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汗出。 • 治疗:宣表化湿泄热
21
大豆黄卷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大豆卷、黄卷皮、豆卷。 为大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清暑解表,分利湿热。 主治:暑湿感冒,湿温初起,汗少,胸脘痞闷,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湿痹,骨节烦疼。 成分: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次黄嘌呤,
无机盐等。
22
邪在卫表(4)
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 味。 (18) • 本条论述暑湿伤肺,邪滞肺络证治。 • 证候:咳嗽气喘,甚至喘不得眠。 • 治疗:清暑化湿宣肺 • 肺经湿热消,肺气降,则咳喘自平。 • 注意点:暑伤肺经虚喘与实喘鉴别。
24
邪在气分(2)
虚喘
实喘
病邪:暑热病邪(暑温) 暑湿病邪(暑湿)
• 阴湿与阳湿相鉴别 二者病位都在卫表,都有恶寒、身重表现。 阴湿—湿邪伤表,致卫阳郁闭,故无汗、不发 热 阳湿—湿热郁蒸于表,故汗出、发热。 • 词解: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 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 多,故为阳湿也。
23
邪在气分(1)
• 1、邪在上焦 • [原文] 5.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