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导读: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发生率近年来已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抗感染和体液疗法的进步的结果。脑的静脉和静脉窦之间有广泛的沟通,吻合支富,易建立侧支静脉,从而血栓的症状往往得以代偿,但也可引起静脉回流和脑脊液流障碍。

脑的静脉窦处于二层硬膜之间,管腔大小固定不变,血循环是被动的。脑的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血液可以逆流。大脑皮层静脉流经上矢状窦,达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而至颈静脉;大脑深层静脉流经下矢状窦,达Galen大静脉和直窦,流人颈静脉;大脑前部静脉流人海绵窦和岩窦而入颈静脉。此外,上矢状窦又是脑脊液吸收的主要部位,还经过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通;海绵窦又经眼静脉与面部静脉相通,从而颅外感染可通过局部静脉而逆流至颅内。

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或鼻窦炎。非感染性血栓多发生于上矢状窦,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肾病、服用抗血栓药物等。总之,多见于高凝状态、血浓度增高和血流缓慢等情况。近来发现小儿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可由于先天性蛋白C缺陷、蛋白S 缺陷、抗心肌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血小板减少症(Alper等,1999)而引起。

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症状和窦性症状两类。全身症状因年龄而异。新生儿以频发抽搐、昏睡为主;婴儿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膨隆、面部浮肿;学前儿可有发烧、呕吐、抽搐、局灶症;年长儿有抽搐、假性脑瘤综合征(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头痛、意识障碍)、局灶症。

窦性症状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限局性神经症状。

①感染外,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因而眼球突出,眼睑和结膜均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海绵窦内穿行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三叉神经眼支)也受累,故眼球向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眼支的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血栓可由一侧经过环窦而扩张至对侧。如未及时治疗,还可伴发其他静脉窦栓塞、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②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可突然发热、乳突疼痛,红肿,静脉怒张,严重者颈静脉压痛、变粗硬。病变波及颈静脉孔附近时,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常见颅内压增高。腰穿作压颈试验时,压迫患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无变化,

压迫健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增高(Ayer征阳性)。如有感染扩延可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

③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故常发生颅内压增高和交通性脑积水。意识障碍轻重不等。当血栓扩延至大脑皮质静脉时,则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偏瘫、不肢瘫、偏身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

④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延而来。临床表现不一,决定于血栓形成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等并发情况。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断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可做脑脊液和脑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压力常有增高,可见红细胞或黄变,感染者有中性粒细胞增高。CT可显示病变部位,但非特异;MBI和MRA可显示血栓的发展和脑实质病变。经前囟的脑超声可监测血栓病程。脑血管造影仍是主要的确诊方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赵岩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7(012)008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特殊的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少见, CVST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4]。CVST误诊率较高, 临床表现多样, 缺乏特异性。因此, 为降低误诊率, 掌握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是提高CVST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对本院脑内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脑内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5例;年龄14~71岁, 平均年龄4 2.5岁。 1. 2 方法 对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疾病的起病形式与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情况。 2 结果 2. 1 起病形式与诱因 起病形式:急性起病的患者有29例,亚急性起病的患者有7例, 慢性起病的患者有27例。诱因:感染性13例(包括颅内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等), 非感染性28例(包括妊娠、产褥期、剧烈活动后脱水等), 头外伤1例,颅内占位4例子, 原因不明17例。 2. 2 临床表现 6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4例, 颅神经受累的症状11例, 头痛49例, 恶心、呕吐 17例, 肢体瘫痪18例, 发热9例, 脑膜刺激征36例, 精神症状3例, 抽搐5例, 视力下降24例, 头晕2例。见表1。 2. 3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 2. 3. 1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各4例, 蛋白轻度升高、血脂升高、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各3例, 其中血小板计数增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分别为376×109/L、 457×109/L、903×109/L,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缩短各6例, 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各2例。63例患者腰穿9例, 有8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在200~35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之间, 5例患者纤维蛋白增高。 2. 3. 2 影像学检查 63例患者CT表现为脑沟脑回模糊、变浅3例, 小脑幕区强化灶2例, 脑镰区强化灶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多中心专家共识组

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轻型病例有效,重症患者病死率高。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抗凝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1971年,VmeS等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被阻塞的静脉窦开放,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随后溶栓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1991年,Bamwell 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从而丰富了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手段。 目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首选的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安全的,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在我国,尽管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基于此现状,本专家组联合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治疗的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认识,确定统一的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 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在正常人群中,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0000,成人约为 2-5/1000000。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

浅谈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浅谈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发表时间:2013-02-04T10:00:51.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张秀艳魏广宽王莉[导读] 对上述疾病和状态的及时诊断治疗和处理,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张秀艳魏广宽王莉(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31-02 【摘要】目的讨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依其头面部感染灶或全身化脓感染的证据,病变常累及双侧,结合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临床诊断海绵窦血栓形成一般不难。【关键词】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依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感染性血栓形成和非感染性血栓形成。 Towbin在182例成人尸检中表现9%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Scotti在一组作过脑血管造影的儿科患者中证明有3.7%为脑静脉血栓形成。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造影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脑静脉和脑静脉窦梗死性疾病的发病率大为提高。下面将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分析汇报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1.非炎性颅内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 1.1.1全身疾病的影响:全身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腹泻、脱水。 1.1.2颅内的因素:颅内肿瘤、颅脑创伤、脑动脉痉挛及癫痫发作缺氧均可导致静脉阻滞、血流缓慢,易于血栓形成。 1.1.3脑静脉窦血栓的扩延。 1.1.4其他的病因:口服避孕药,妊娠、分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高凝状态。 1.1.5原因不明。 1.2.炎性颅内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由于解剖的特点,海绵窦和乙状窦是炎状血栓形成最易发生的部位。 1.2.1海窦绵血栓的形成:常因颜面部、耳部、颅内以及颈咽部病灶所致。 1.2.2乙状窦血栓的形成:可因乙状窦壁直接损害而引发;也可由于乳突炎、中耳炎使流向乙状窦的小静脉发生血栓,而血栓扩展到乙状窦。 2 临床表现 2.1.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眶周、鼻及上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患者可有对面部疖肿挤压史。常急性起病,表现也较为特殊。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而致眶周、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行于海绵窦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受损,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各方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因双侧海绵窦经环窦左右相连,故发病早期病变居一侧,不久可波及至对侧,但仍以原发侧为重。视神经较少受累。眼底可见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甚至出血。并发症可见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垂体感染等。 2.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以产褥期妇女、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居多。由于上矢状窦侧壁有多处大脑上静脉的开口及蛛网膜颗粒,因此血栓形成主要引起大脑背外侧面上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及脑脊液吸收障碍,其部位越靠近后部则受累的脑组织越广泛,症状也越重。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即见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婴儿可见呕吐呈喷射状,前囟膨隆及其周围静脉怒张、颅骨缝分离。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有癫痫发作(局灶性或全身性)。其他表现因受累脑组织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也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有变化。若旁中央小叶受累可致双下肢瘫及膀胱功能障碍;一侧中央前、后回受损也可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但多以下肢表现为重;累及枕叶视觉皮质区可引起黑曚或偏盲。 2.3.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大脑大静脉为接受大脑深静脉的主干静脉,其血栓形成临床罕见,但病情危重。主要累及间脑、穹隆、基底节等深部结构,表现为无感染征象的高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颅内高压、去大脑强直、痫性发作等。患者若能存活,多遗有手足徐动、舞蹈症等锥体外系统症状。 3 检查 3.1.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改变,而影像学检查却是至关重要的。 3.2.CT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CT增强扫描可见空三角征(高密度的三角形边为静脉窦壁,其内容物为等密度的凝血块)。 3.3.MRI的表现随发病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最初数日T1加权像正常的血液流空效应消失,呈等T1和低T2信号血管影;发病1~2周,血栓内红细胞开始溶解,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表现为T1、T2均为高信号;以后由于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流空效应又复出现。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CT可显示于丘脑、基底节等部位较对称的低密度灶。 3.4.DSA检查对CT及MRI尚不能明确诊断者,可直接显示血栓的部位和轮廓,为诊断最可靠的依据。 4 诊断 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依其头面部感染灶或全身化脓感染的证据,病变常累及双侧,结合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临床诊断海绵窦血栓形成一般不难。 5 诊断标准 5.1.有颅脑损伤史或为自发性。 5.2.出现搏动性眼球突出,多为一侧性,也可为双侧性,额、眶、额及眼球等部位听到与心搏节律一致的血流杂音。压迫该侧颈动脉,杂音可消失或明显减轻。 5.3.常有眶上裂综合征表现(第Ⅲ、Ⅳ、Ⅵ及V对脑神经障碍),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有结膜淤血、睑部静脉怒张等。 5.4.脑血管造影,在海绵窦区显示团状影像,并可见增粗的引流静脉。 6 鉴别诊断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护理。

者17床,王磊,岁,入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血栓,右侧已状血栓)属于非感染性血栓形成(高凝状态,高脂血症,血液病等因素)。 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表现:1.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等。 2.额顶上部皮质受损:以下肢为重的偏瘫、癫痫、皮层感觉 障碍、精神症状等。 3.头皮静脉怒张 多为非炎症性血栓,与妊娠、消耗和恶病质等因素有关,多 见于产妇、幼儿和老年人。 二.海绵窦血栓形成的表现:1、局部症状: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眼球突出、球结膜及 眼睑水肿、淤血、鼻根部水肿及耳后乳突水肿等。眼底可见视 网膜静脉扩张、纡曲、视网膜水肿、出血,甚至有轻度视乳头 水肿,继而发生视神经萎缩。 2、全身症状:病情急,来势凶猛,有头痛、恶心、呕吐、表情 淡漠或昏迷。因乳头导静脉充盈扩张而致耳后乳突部水肿,为 海绵窦血栓的特有体征。 三.乙状窦血栓:1.多为单侧,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2.主要症状:颅内压增高,病变对侧出现不完全偏瘫和锥体束征。(锥体束征是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射。当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踝和拇趾背伸的反射作用。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全,可以 出现上述反射现象,不属于病理。成年患者若出现则为病理反射。常见的锥体束征表现为:(1)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持患者踝部,用钝头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2)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趾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观察足趾反应。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3)戈登征:检查者用手以一定的力量捏压患者的腓肠肌,观察足趾反应,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4)查多克征:检查者用钝头竹签在外踝下方友后向前划至指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5)Gonda征:检查者用手紧压患者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观察足趾反应。(6)霍夫曼征:检查者左手持患者腕部,然后以右手示指和中指轻加患者中指远侧指间关节,并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掌屈反应则为阳性。(7)夏菲征:检查者用拇指、示指捏压患者的跟腱,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四.直窦血栓:很少见,常发生于感染,外伤和脱水等情况。由于本病极为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脑出血或脑室出血。 护理问题:1.病情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 2.预防并发症如:感染,颅内出血,穿刺部位出血,下肢血管栓塞 等。 3.预防癫痫再发生 4.二便的护理 5.心理护理 6.用药护理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导读: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发生率近年来已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抗感染和体液疗法的进步的结果。脑的静脉和静脉窦之间有广泛的沟通,吻合支富,易建立侧支静脉,从而血栓的症状往往得以代偿,但也可引起静脉回流和脑脊液流障碍。 脑的静脉窦处于二层硬膜之间,管腔大小固定不变,血循环是被动的。脑的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血液可以逆流。大脑皮层静脉流经上矢状窦,达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而至颈静脉;大脑深层静脉流经下矢状窦,达Galen大静脉和直窦,流人颈静脉;大脑前部静脉流人海绵窦和岩窦而入颈静脉。此外,上矢状窦又是脑脊液吸收的主要部位,还经过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通;海绵窦又经眼静脉与面部静脉相通,从而颅外感染可通过局部静脉而逆流至颅内。 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或鼻窦炎。非感染性血栓多发生于上矢状窦,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肾病、服用抗血栓药物等。总之,多见于高凝状态、血浓度增高和血流缓慢等情况。近来发现小儿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可由于先天性蛋白C缺陷、蛋白S 缺陷、抗心肌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血小板减少症(Alper等,1999)而引起。 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症状和窦性症状两类。全身症状因年龄而异。新生儿以频发抽搐、昏睡为主;婴儿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膨隆、面部浮肿;学前儿可有发烧、呕吐、抽搐、局灶症;年长儿有抽搐、假性脑瘤综合征(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头痛、意识障碍)、局灶症。 窦性症状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限局性神经症状。 ①感染外,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因而眼球突出,眼睑和结膜均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海绵窦内穿行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三叉神经眼支)也受累,故眼球向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眼支的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血栓可由一侧经过环窦而扩张至对侧。如未及时治疗,还可伴发其他静脉窦栓塞、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②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可突然发热、乳突疼痛,红肿,静脉怒张,严重者颈静脉压痛、变粗硬。病变波及颈静脉孔附近时,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常见颅内压增高。腰穿作压颈试验时,压迫患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