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参数监护仪原理
一、产品系统说明
1监护仪分类:
(1)按结构分类
监护仪按结构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便携式监护仪、一般监护仪、遥测监护仪、Holter 心电监测系统。
(a)便携式监护仪。携带方便,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由电池供电,一般用于非监护室及外出抢救病人
(b)一般监护仪。通常指床边监护仪,应用最为普遍。可放置在病床边对病人的某些状态(如心率、呼吸、脉率、体温和血压等)进行监视。它往往与中央监护仪构成一个系统进行监护
(c)遥测监护仪。遥测方式适合于能走动的病人,属于无线方式。
(d)Holter记录式心电监测系统。该系统在病人走动、生活或工作条件下,能连续记录心电活动,捕捉短时发作的异常心电
(2)按临床分类
(a) 麻醉监护仪:手术过程中对麻醉病人生理状况监护,多数监测脉血
(b) 肺功能监测仪:主要是针对呼吸疾病者
(c) 心电监护仪:心脏系统疾病和手术中或手术后的监护和急救时使用(使用最多),人
们最初的理解
(d) 脑电监护仪:人体脑神经细胞活动时,会产生电生理反应,通过颅外导连电极接受颅
脑电生理信号,处理成脑电图
2、监护仪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感应各种生理变化,然后放大器会把相信强化再转换成电相信,这时数据分析软件就会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编辑到显示数据和波形
3、监护仪国产化过程(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9-1993):以单片机为核心,这一阶段主要是仿制国外机型,参数实现了模块化,当时有:珠海兰迪\宝莱特\迈瑞\安科\北京航天部二院
第二阶段(1993—1999):以PC为平台,产品研发有很大提高,监护仪第一次有了操作系统,当时出现模块供应商,使得国内生产厂家大量涌现,代表性厂家有:迈瑞\金科威\北京精博\超思等
第三阶段(2000年后):监护仪实现网络化,有联入局域网甚至因特网
二、标准六参数: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血氧、体温、心率
1、心电(ECG)
(1)心电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膜电位是细胞静息内外离子活动的表现。细胞内阳离子主要是K+,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5倍。阴离子主要是有机离子。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主要是Na+,其浓度为细胞内液的4.6倍:Ca+为细胞内的20000倍。阴离子主要为CL¯。在心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中,离子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并经主组织和体液传导至体表,于身体不同部产生不的电位变化,形成体电位差,将这种变化着的电位记录下来,形成动态曲线,即为心电图(ECG),亦称体表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2)心电图导联
心电图导联是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线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和负极端相连接,用与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式,称心电图导联。
标准肢导联(又称双极肢导联)
I 导联:两块电极板分别置于左臂和右臂。
II导联:两块电极分别置于右臂和左腿。
III导联:两块电极分别置于左臂和左腿。
加压单极肢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AVR):探查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上、下肢连接在一起,构成无干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探查电极置于左上肢,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构成无干电极。
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左、右上肢连在一起构成无干电极。胸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 与V4连线的中点
V4 第五肋骨与左锁骨中线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与V4 水平线相交处
V6 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
(3)心电参数
2、呼吸(RESP)(1)测量方法及原理
测量呼吸的常用方法:一种是阻抗呼吸描记法,将压力敏感器件放在腹部以检测由呼吸引起的体表活动。另一种是将热敏电阻放在嘴或鼻的附近,检测吸气和呼气之间的温度变化。
目前监护仪是利用粘贴在胸前的心电极,用阻抗原理测定胸廓起伏,在呼气和吸气时胸腔的大小和形状发生变化,使安装在病人胸部的电极间的两电极的阻抗随之发生变化,根椐阻抗变化周期可计算出呼吸率。
(2)呼吸参数
3、无创血压(NIBP)
(1)什么叫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当心室收缩时,血流迅速流入大动脉,大动脉内压力急剧上升,于心室收缩中期达最高,称为收缩压(或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暂停流入大动脉,以前进入大动脉的血液借助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作用继续向前流动,此时动脉内压力下降,于心室舒张末期达最低
值,称为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为动脉脉搏。
(2)测量方法及原理
用振荡法进行无创动脉压测定,方法简单,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无创血压测量:利用捆绑在手臂上袖带,并通过充气泵向袖带充气以阻断血管中脉动的传播,再以线性(3~5mmHg/s)或阶梯放气(6~15mmHg/阶梯)形式逐步对袖带放气,并借助于连通于气路的桥路压力传感器和相应的放大、滤波电路、A/D、CPU控制等将通过袖带传递到气路中的脉动信号和压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一步对这个脉搏波、袖带压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得到包含脉搏波变换趋势的系列脉搏波和对应的袖带压力,利用最大脉搏处的袖带压将对应于受试者的平均压和一些经验的比例系数算法就可以计算出所需要的收缩压(SYS)、舒张压(DIN)、平均压(MEAN)以及脉率等结果。
这种监测属于血流阻断法,监测周期至少需1min,间隔30s持续3~5min的快速测定只能显示平均压。持续进行短周期的监测,因袖带频繁充气压迫上臂,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的损伤,甚至引起前臂和手的缺血性损害。因此自动监测周期不应短于2min。
动脉血压在上臂部测量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为12~18.7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kPa(60~90mmHg),脉压为4~6.7kPa(30~50mmH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收缩压≥160mmHg(21.3kPa)或舒张压≥95mmHg(12.6kPa)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8.6kPa),而舒张压≤90mmHg(12.0kPa)称为正常血压,介于二者之间者,称为临界高血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近年来在我国实施了法定单位,按照规定血压的计量单位改为千帕(kPa)。1mmHg=0.133kPa,也就是7.5mmHg=1千帕。换算口诀:kPa换算成mmHg,原数乘30除以4;mmHg换算成kPa,原数乘4除以30。
中国人平均正常血压参考值(mmHg)
年龄收缩压(男)舒张压(男)收缩压(女)舒张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