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电视画面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会使故事的讲述更具表现力,更具趣味性,这有利于反应生活的原始面貌,展现时间发展的过程。整期节目画面看起来真是可信。有历史资料,现场采访画面,展现的空镜头,为我们展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画面看起来并不是多么的美,但深度调查节目要的是内容而非画面。整齐节目充分体现了电视的高度的纪实性。
4,解说上:叙述的真实性,评论客观
在进行电视深度报道时,不仅要有传神的画面,还需要有深刻、优美、契合画面的、能够让画面焕发光辉的解说词。
在解说上,主要是记者带着大家在这个故事中,既为大家报道,也是主要的解说者。他为我们补充了背景材料,分析性材料,记者的观点或深入思考,能够有助于人们对所报道的事实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5,舆论导向上:公正客观
在这期节目里面,不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还是红寺堡党委书记,他们在关上移民的问题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直说政府工程多么多好,而是从各个方面对移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所说的:我们现在的移民不能说是成功了,如果要验证他是否成功,需要十年。如果十年后,移民能融入当地的社会,收入和当地的水平一样,这可以说成功了,如果没有融入,就不能算是成功。这期节目在整体上,舆论导向客观公正,没有偏向政府,没有过度浮夸功绩,而是报到出了功绩也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
6,切入点:准确、恰当
节目在切入点上,主要是从移民的个人进行切入,通过几个典型性的个人对整个主题进行报道,切入点准确、恰当。让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真实的反应而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移民给他们的带来的利于弊。
7,体现人文关怀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这期节目中,对报道对象的主体性、报道的模式化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移民从人性的角度观照他们普通人的一面。
这期节目属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移民问题现在是普遍受大家关注的,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属于西部偏远地区,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地区的贫苦人民的贫困生活,选材典型,具有社会意义。报道对于西部移民做出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也做出了西部移民的探索——生态移民。对于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回答。为以后做出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纵观《新闻调查》整体的运作流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选题、团队组建、主持人的作用、话语责任等方面独特的魅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及参考。
一、《新闻调查》的选题标准:
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新闻调查在开办初期选题有四种分类方式:主题调查、舆论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后来栏目几经改版,终于回归到调查性报道的正途。栏目确定选题提出要求:一、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有没有关切度,即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不是关心。二、这个事实有没有价值。三、有没有典型人物。四、它是不是有独家性。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二、《新闻调查》目前实行记者中心制。
在经历了编导中心制,策划人负责制。记者在深度调查中的位置、记者积极性的发挥非常重要,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以三位出镜记者为中心建立三个团队,每一个记者固定搭配三到五个编导,摄像、录音也相对稳定。这样就是赋予记者(主持人)足够的权力,从选题到成片都由记者带领自己的摄制组独立操作。三、新闻调查性节目就是一个向观众展现调查过程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取证。二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分析是在节目中进行的,这种分析现在多由记者的串场完成。这种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规纳和总结同时使下面即将进行的调查路径相对清晰。记者面对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归纳而不是评述,形成对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述。在《新闻调查》节目中,贯穿节目中的是解说词,这些解说词通过记者的配音体现在节目中,它同时也构成记者视角的一部分。
四、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