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两家报纸历史上对中国几乎没有影响, 可以忽略。
▪ 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Canton Register, 1827年-1845,周报),主要传播商务新闻,同时也有 时政新闻。
▪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英文月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1835-1852),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 创办,以传播商务新闻为主,同时刊登大量科学知识。
香港岛上的吉士笠街(Gützlaff Street)
《万国公报》,主编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 随后是商业性质的,代表报纸:
▪ 《申报》(1872年4月30日美查等4人在上海 创办,1909年后中国人拥有)
▪ 《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最初由中外商 人共同在上海创办,随后丹福士、福开森先 后拥有,1906年起中国人拥有七成股权, 1929年起完全归中国人拥有)
宋代以后的民间“小报”,只是偶然现象。制度 内禁止。
对比: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私人新闻信始终 存在,没有制度内的限制。
中国历代笔记
《全唐诗》中 “新闻”(唐,李咸用)
根据新的考证,“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前 期宋朝朱昭之著作《弘明集》(梁朝时释僧佑编 辑)卷七“难顾道士夷夏论(并书)”中,距今 约1500多年。其文是:“仁众生民,黩所先习, 欣所新闻”。这里的“所”字,相当于古文中的 “其”,是人称代词兼指示代词。这里的“新闻” 是新近听闻、了解的意思。
▪ 英国人介绍中国的邸报,最早见于《英使谒见乾隆纪 实》,作者是东印度公司的译员斯当东(Gorge Staunton)。该书当然写于18世纪,具体年代不详。
▪ 2,在中国领土上出版外文报 刊
▪ 1807年6月4日-1834年10月在澳门由若阿
金·若泽·赖特(Joaquim Jeso Leite,?-
3,在中国领土上出版中文报刊
▪ 最初的中文报刊多少带有宗教 ▪ 性质,代表报刊: ▪ 第一家:《杂闻篇》,1833年
4月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 创办),不定期出版,共出版 三期,每期印刷2万份,在当时, 这样的印刷数量可算“极大”。
右图: Robert Morrison,1782-1834
▪ 杂闻篇
1726年(雍正4年)何遇恩、邵南工所编邸报称:皇帝在 圆明园登龙舟作乐。因凭空捏造事实,二人被斩首。孟德 斯鸠的书于1748年出版。
对中国古代邸报性质的
认识,马克思写道:
“请给我们一种完善的 报刊吧,这只要你们下 一道命令就行了;几个 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提 供这种报刊的范本。”
(《马恩全集》2版第1卷129页,人 民1995年版)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察世俗》主编米怜和夫人
▪ 外国人介绍中国的邸报,最早见于法国人雅克·苏尔热 的《杂录与奇谈》(18世纪20年代末),其中谈到 1726年两位邸报的编辑因报道不实被雍正处死的事情。 紧接着,法国人弗朗索瓦·魁奈在他的《中华帝国的专 制制度》中,全文摘录了苏热尔的介绍。孟德斯鸠 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也谈到两位邸报编辑 被处死的事实,认为这是中国专制制度一种特有的 “大逆罪”。
1852)主办的《消息报》(Diário Noticioso)出版,记述了澳门和修道院里 的日常生活。他1801年到澳门,在澳门生 活了52年。是为中国领土上第一家外文报 纸。
▪ 1822-1823年,葡文《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在澳门出版,是为中国 领土上第二家外文报纸。右图:蜜蜂华报
▪ 1815年《察世俗》的标题旁采用孔子的话“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1833年《东西洋》的标题旁采 用中国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出中西 文化的结合。
▪ 俄译本的邸报早在1741年就出现了,译者是从中国 回去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伊·罗索欣,标题是 《1730年京报摘抄》,记载了雍正8年中国邸报记 载的日蚀、月蚀、地震和黄河泛滥等事情。
申报创刊号一、二版(1872年)
▪ 外资商业报纸的首次竞争
▪ 1861年11月,字林洋行创办中文 报纸《上海新报》,为上海商业报 纸之始,初为周报,后来改为周三 刊,1872年7月改为日报。同年因 与《申报》竞争失败而于年底停刊。
▪ 《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前 4期为双日报,以后为日报。首创 刊登文学作品,《上海新报》效仿。 《申报》开创言论栏,鼓吹现代化, 《上海新报》只有新闻和广告。 《申报》每份8文(趸售6文),而 《上海新报》用的是瑞典进口白报 纸,价格每份30文,为了竞争,不 得不也卖每份8文。
《论语》共492章,有关于传播的字的情况:
言,69章中出现115次;学,43章中出现61次;闻、 见,76章中分别出现57、71次;知,72章中出现 111次,需要知道的共18项,知礼、知天命等等。
《圣经》中出现 的“新闻”一词
恩格斯引证,说明现在 的市民喜欢看报纸,与 近2千年前圣经记载的
事情同类
恩格斯记载的19世纪40年代德国柏林市民的活动:“他们不 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就到你们的咖啡馆和糕点 铺随便看看吧,新雅典人是怎样忙于看报纸,而圣经却搁在 家里,积满灰尘,无人翻阅。听听他们见面时的相互寒暄吧: ‘有什么新闻吗?’‘没有什么新闻吗?’如此而已。他们 总是需要新闻,需要前所未有的消息”。
(马六甲,1815-1821, 刻板印刷) ▪ 《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 (雅加达,1823-1826, 刻板印刷) ▪ 《天下新闻》(马六甲, 1828-1829,活字印刷)
《察世俗》的创办人马礼逊和工作人员
亚洲南部图
▪ 2.新闻文化的东西方交流
▪ 1815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在 澳门出版英语著作《中文原本翻译笔记》 (Tt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Note),是为最早的中国清代邸报《京报》的英译 本。记载了1813年11月5日至1814年3月6日(嘉庆 18-19年)北京《京报》内容。
▪ 《申报》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贡献
▪ 发刊词宣布:“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 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 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mǐ)不毕载”。
▪ 创办当年首创刊载言论、文学作品。
▪ 创刊当年7月17日起,雇用报童街头售报。 ▪ 创刊当年10月起,出版“聚珍版丛书”(至1895年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陈力丹
使用教材:
陈力丹《世界新 闻传播史》(第 二版)
第15章中国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7年版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中国古代为什么只有官方内部的系统新 闻传播?
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特点。 马克思:在中国,“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 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 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皇帝和官吏之间的联 系,是“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惟一的 精神联系。”(《马恩全集》9卷110页)
杨的结论是:“读开元杂报”篇不是信史,而是笔记体小说之类。 但杨仍然认为:“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倘若当时没有唐代 的进奏院状,则孙樵也不可能杜撰出开元杂报来。开元杂报的无, 并不能证明开元年间唐代古代报纸的无。”(载《新闻大学》2003
年春季号)
5,唐代的“敦煌邸报”是古代的报纸吗?
6,《金瓶梅》第17回、77回中描述的邸报(宋
《辞源》中说,最早看到的“新闻”一词,来自 唐代李咸用诗: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全唐诗》19册7408页
意大利庞培城 被火山灰湮没 的报道式记载
3,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官方新闻传播--汉代府报
代背景,实为明代邸报的样式)
7,中国邸报的专制性质
孟德斯鸠在“大逆罪”的小标题下写道:“有两个编辑邸 报的人,因为关于某一事件所述情况失实,人们便说在朝 廷的邸报上撒谎就是对朝廷的不敬,二人就被处 死。”“如果大逆罪含义不明,便足以使一个政府堕落到 专制主义中去”。(《论法的精神》上册194页,商务版)
这些制书、诏书不是仅供各级官员看的官方文书,而是要求“具写 檄传喻扁亭燧高显处,令吏卒明”、“书到,明白扁显处,令吏民 尽知之”(均为出土木简行文)。从内容看,所涉及的事实多数完 全与边燧事务无关,是一些发生在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央 政权内部的政治、经济事件,甚至还有汉武帝的养老诏书。
4,“读开元杂报”是史实的记载吗?
了160多本)
▪ 创刊当年11月创办《瀛寰琐记》月刊(我国最早的文艺杂
志)
▪ 1873年在外埠聘请当地人建立分销处。
▪ 1874年刊登最早的战地采访(台湾抗日)
▪ 1874年开始社会新闻的连载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报
道,1874年4月18日-1877年4月11日)
▪ 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64年起使用这个名称),如果从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算起,达102年 (1850-1951)。该报1859年起受上海工部局资助,所 以一定程度代表英国政府观点。该报也以商务新闻为主。
中国光绪年代的邸报
19世纪70 年代以前 中国送 《京报》 官差。
威廉·辛普森 当时的文字 说明。
19世纪90年代和17世纪30年代中国、德国的报贩
二、西方新闻文化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 1,在中国周边出版中文期刊 ▪ 荷兰人、葡萄牙人在台湾办过报刊吗? ▪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周边创办中文期刊: ▪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我们熟悉的唐代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篇,原来是中国 古代报纸的最早历史依据。杨立新提出质疑:
孙樵以他的进士身份,对唐代官方报纸并不陌生,没有必要使用 “杂报”而不用“报”、“报状”等当时通用的概念。
“读开元杂报”的标题说明,重点在“读”而不是记载。
孙樵是在“咏史怀古”,借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伤感。 “他 最急于表现的不是历史,而是自我,是身处悲剧时代的‘我’充 满于胸中的悲凉情结。”
对比:古罗马帝国持续数百年的公开展示的《每日 纪闻》
中国古代重视精神灌输远远超过了信息,特别是新
闻信息的沟通。
《大学》强பைடு நூலகம் “新”的内涵
孔子(公元前6世纪)对新的要求: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 也。”(《论语》述而篇)
“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
“温故而知新”。(为政篇)
▪ 第二家:《东西洋考每月 统纪传》,1833年11月由 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Gutzlaff )创办。
▪ 出版历史最长的:《万国 公报》(1868-1907年, 977期,主编林乐知,主要 撰稿人李提摩太)
左图:郭士立(Karl Friedrich Gutzlaff ,1803-1851)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纪、记不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287-288页
19世纪的德累斯顿 的阅报室
2,中国古代民间新闻传播的特点
文人墨客写的“笔记”,以记载传闻的形式传播 多少有些新闻性的信息,从西晋的《西京杂记》 到清朝的《阅微草堂笔记》,因制度内基本不管, 因而常盛不衰。
唐代尉迟枢有笔记《南楚新闻》(今不存),首 次在笔记书名上出现“新闻”一词。现存的是唐 代李咸用的诗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居延、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烽燧中出土了 数万枚西汉木简,经张涛教授考证,其中有一些是官方发给边燧兵 士阅读的“府下制书”,这些古代新闻传播实物的发现,使得我国 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前推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
这些木简的年代从汉武帝一直延续到王莽新朝,历时一百多年,是 由地方太守府、都尉府、县令府层层转抄到侯官、亭燧长的皇帝的 制书和诏书。制书是有皇帝“制曰可”批示的臣僚的奏章,诏书是 皇帝的行政命令。张教授认为这些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报 纸”,尽管当时的载体不是纸而是木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