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

然而,近期以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被歪曲、被篡改、被“恶搞”,甚至对其进行颠覆,扰乱人们视听,混淆是非观念,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谈一下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一、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我认为,任何人触及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历史?从字面意思来看,历是经历、历法,是时间概念;史最早指的是记事者,后来的史官,引申为被记录的事情、事件。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狭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一般意义上讲的历史,就是后者。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科学?
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
流传下来了丰富的历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

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严格说来这样的历史学还不成其为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戏说历史、解构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是否定历史结论、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等错误的观点和严肃言论,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历史真相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历史真相”是个伪命题。

历史本身就是真相,它是客观的,是过去时,过去的事是不可逆、不可假设,也是不可复原的东西。

所以,“历史真相”就成了一个认识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的时候,会凭着他自己的感官印象和所接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裁剪整理,这就导致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历史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大家都知道,“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他在位的时候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大汉国力蒸蒸日上,开辟丝绸之路,简直就是历代汉
族皇帝的典范,虽然他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总体看来,应该有不低的历史地位。

“史圣”司马迁,大家也都知道,他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但司马迁写汉武帝,满打满算给了5000字不到,其中一多半都是揭露汉武帝的暴行、丑行、恶行,至于汉武帝一生53年,干了那么多的好事大事,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

百家讲坛纪连海说“你要是看了司马迁记录的汉武帝之后,你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糟糕啊,他那些成功的事就是一个偶然啊。

”辛亏,我们的祖先还给我留下了《汉书》,让我们可以相互对照,相互印证,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帝。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就连同时代的专家都不可避免的,按照主观对待历史,那我们今天讨论“历史真相”,更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不能单纯的相信网络,不能盲目的迷信什么专家和权威,必须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和站位,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毛主席《实践论》),才能尽可能的靠近事实。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是考据难。

古代的历史大多数非常简单,比如孔子的《春秋》,18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笔带过。

孔子还创造了春秋笔法,注重定性不注重记
录,那时候还没有标点符号,怎么理解全靠自己揣摩,能不难吗?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就算如此,还是非常难。

中国尚且如此,世界其他各国的传统史学更是无法比拟,整个欧洲史、印度史等等简直就是编造的,欧洲中世纪是神学的世界,印度纪年就是从佛经里推算出来的,个人观点。

二是多主观。

而且多数历史都是官方记录的,讲究“曲笔”,讲究“修史”,很多真相就在“一曲一修”中面目全非了。

现在大家印象里,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格外昏聩无能,明朝的大臣为什么尽是贪官污吏,明朝的统治为什么尤为黑暗腐败,一方面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也少不了清代统治者的故意“抹黑歪曲”,只有这样才能衬托自己的统治多么顺应天意民心,多么合理合法。

三是易苛求。

不能苛求古人,不能拔高、改铸古人,更不能只做简单类比。

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一方面他既严酷镇压革命党,让革命党人“咸欲食其肉寝其皮”;另一方面,他率舰巡视西沙,在伏波岛勒石,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至此”,升旗鸣炮,宣示主权,对明确中国在西沙群岛的主权地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他所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也成为证明我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有力证据。

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具体、联系和发
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就永远不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复杂的,探究真实的历史,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坚持具体的观点,把所研究的历史现象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分析;坚持发展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放在历史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做动态分析,避免简单的、僵化的、停滞的静态分析;坚持联系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中去分析,避免孤立的、片面的解释。

当下很多人看待历史,就是凭借自己的认识,简单把历史看得非黑即白,而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不仅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和错误,还容易轻信、误信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和抹黑。

二、当前历史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识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但是,不可否认,在一部分人当中也存在着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历史实用主义。

科学的历史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认识现实、发挥启示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中国人历来都重视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清末梁启超也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
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这两位都是主张发挥历史功能的,也基本代表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的观点。

历史实用主义也主张的利用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所用,在古今中外,都大有市场,且容易被人们接受。

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说:“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表达了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需要或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需要和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

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在1944年3月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大将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在史料使用,郭老使用了很多“传说”和“假设”资料。

这是否就完全正确呢?其实在当时就有很多人不以为然。

但结合《甲申三百年祭》创作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传言,这篇史论文章有四个文眼:一是提醒中央保护周恩来;二是映射国民党统治腐败政权必亡;三是暗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胜利;四是提醒共产党引以为戒革命胜利后戒骄戒躁。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可见,上述四人在目的上都注重“借鉴”、注重“实用”,但是前两位在方法上主张“尊重事实”,而后两位更注重“创造事实”,他们有着本质区别。

历史实用主义虽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这些优秀因素,也成为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留给人类的优秀财富和精神食粮。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实用主义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信奉“有用就是真理”,按现时的需要和兴趣来思考和理解历史,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了现实需要而扭曲、改造甚至创造所谓的“历史”。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国有,外国也有。

韩国申遗事件、日本购买钓鱼岛、否认慰安妇和修订教科书事件、俄罗斯为斯大林翻案等等,都是出于各种现实目的和现实需要而扭曲、改造甚至创造“历史”的典型。

韩国历史学家考证,他们“最古老”的祖先建立的桓国,疆界涵盖了中国大陆。

所以他们研究后得出结论:整个中国大陆都应该是韩国的领土。

他们还研究发现:孔子的祖先是韩国人,所以孔子理所当然的也是韩国人,确定无疑。

所以,韩国人说咸菜是他们发明的,书法是他们的,端午节是他们的,等等,都不难理解。

在国内,现在有一种倾向,为了抹黑、攻击党和政府,罔顾事实,任意掩盖、扭曲、编造所谓的“历史真相”,都是披着实用主义的“画皮”。

第二种倾向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完全背离了实
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

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中的糟粕。

相较于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危害性要更强。

原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殿仁将军系统总结了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错误观点和惯用手法,认为主要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无限夸大历史枝节、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的事件、把探索中的不同认识说成是个人之争、披着学术的外衣谋求政治诉求、利用文学艺术否定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集中攻击党的重大事件和领袖人物、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碎片化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等等。

它往往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但又不仅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一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并且在网络世界中大量传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

历史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并不是简单的互相分离和独立的,很多时候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呼应,或摇旗呐喊,或推波助澜,或同流合污,通过宣扬错误的历史观和掩盖历史本来面目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歪曲。

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对历史上的英雄人
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言。

在一些人的笔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东方的野蛮与落后,来对抗西方的先进与文明的历史”。

在这些人的眼中,我们的民族不仅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而且“愚昧”、“丑陋”,更有甚者还用“爱国贼”来称呼一些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

二是翻案。

翻案文章历来都有人做,翻案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主要看它是否合乎历史的真实。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轻易地做出结论,轻易地推翻过去的判断,并把它当成“创新成果”大肆宣扬,这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是很有迷惑作用的。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是一些人做翻案文章,歪曲和颠覆历史的惯用手法。

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的头号大汉奸汪精卫,现在就有人说,汪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知书达理,早年参加革命,刺杀载沣,在狱中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汉奸呢?他成立伪政府,是理念不同,是为了停战促和,保存华夏骨血,不是做汉奸。

这种观点,用汪精卫好的一面,来掩盖恶的一面,用个人修养和早期表现,来定性汉奸行径,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三是编造。

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碎片化历史,宣扬他们
的错误观点,有的断章取义,有的伪造历史事件,有的散布政治谣言,特别是把一些历史事件不讲前因后果的任意剪裁,把一部完整的历史碎片化、简单化加以宣扬,造成了恶劣影响。

尤其是现在网络上猖獗的“标题党”,同一篇文章,题目一变,主旨全变了。

这种手法对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伤害极大,同时在人们不经意中误导了舆情。

比如,现在争论激烈的抗战问题,现行历史教科书上,虽然认为国民党消极抗战,把国内战场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重点介绍的是我们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但从来没有回避国军的抗战历史,也没有抹杀其抗战功绩。

一些人通过介绍国军抗战伤亡等事例,认为国民党没有消极抗战,反而是共军避战自保。

我们也举一些例子,证明国民党确实消极抗战,列入1万9千关东军就能
四是恶搞。

有人以恶搞为噱头,对历史或取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以颠覆正史为能事,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相就在这种“戏说”、“恶搞”中变得模糊起来,变得轻佻起来,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网络上,“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成了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屈原”成了猪饲料等这样的段子数不胜数。

还有抗日雷剧的事。

最近,贾玲出来道歉了,她在喜剧版《木兰从军》中,把“花木兰”,演绎成了贪吃、不孝、胆小怕死的“傻大妞”。

虽然《木兰辞》能否算作信史还有
待商榷,但是花木兰的忠孝节义的形象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颂的巾帼英雄和精神偶像,进行肆意戏说,用主观臆想甚至是主观恶意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和虚构,对厚重的历史进行调侃、讥笑和贬损,恶搞与娱乐的底线在哪里?用时下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没有节操。

五是假设。

历史是不承认“假设”的,我们分析认识问题只能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以尚未发生的想象作为依据。

但目前,各种“假设”大行其道,“假设不搞五四运动”、“假设不向苏联学习而向英美学习”、“假设当年不出兵抗美援朝”等等假设的观点,根本不考虑当时的国际局势和现实情况,一厢情愿的通过假设推论可能产生的效应和结果,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

现在流行穿越剧,看历史也带着穿越情结,有人讲,“如果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

比如追随美国,可能今天我们就是日本”。

这完全是荒谬的。

三、危害
四、如何科学的认识历史
前面所讲的那些倾向和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不但颠倒了历史是非,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还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欲知
大道,必先为史。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

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大问题,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是关乎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

怎么才能科学的认识历史呢?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社会精英、历史学家、全体社会成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不同层次的历史认识者。

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他们对历史的看法影响着自身的思想活动,其思想活动反过来又影响着他们对历史的看法,所以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就会不同。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历史认识者的认识能力不同。

一方面,表现在认知环境上。

不同的人所处的时代条件(背景)和时代需要不一样,认知兴趣和认知角度不一样,认识水平和深度不一样,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

另一方面,表现在主体意识上。

作为认识主体,在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人情感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认识的差异性。

科学的认识历史,前北京日报社长梅宁华,曾撰文指出,应该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

历史作为人的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认识和研究历史必须以事实为出发点,
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资料,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是包容性原则。

对待历史要有一种包容心态,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单一性”思维来看待历史,搞预设立场的历史研究和片面解读。

三是是非原则。

历史是有大是大非的,不能沉湎于个人的恩怨和预设的立场,纠缠一些历史的枝节、细节,而是用历史事实和社会实践来评判。

四是全面原则。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揭示历史真相。

如果胡乱抽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任何实例都有可能被找出来,任何历史也就都可以被改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