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大学毕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

学生姓名:成旭茹

指导教师:金振邦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 201109058628

学习中心:四川叙永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4B]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X X年X X月

前言

罗贯中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说一般读者,即使是文学专家也恐不能说其全部。本文就其文学地位、反映的思想以及根源评价、人物形象的鲜明而有层次感、写作中的“虚”“实”技巧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拥刘反曹、思想、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其中《红楼梦》成就最高。拜读四大名著,分析其成书时代,我则更加钦佩于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首先,《三国演义》成书最早,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并最终被读者学者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其次,《三国演义》在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以其创作思想高,思想内容丰富,情节独特(三点布局),刻画众多形象而丰满的人物而高高耸起,成为明清小说的旗帜。第三,《三国演义》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地位是显赫的,成就是巨大的。

罗贯中先生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丰富,现将拜读之后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勉。

一、拥刘反曹思想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明白一个事实: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势力最大,书云;“天下三分,操占其八,孙,刘各得其一”。不说刘玄德独立抗曹,即使孙、刘联合,仍畏曹三分,为何罗贯中先生以及世人独爱刘而反曹呢?首先让我从罗贯中的身世说起,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元的残暴统治,弄的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反抗不断,起义不绝。这一现状与东汉末年的情形完全一致,作为文人阶层中有志之士的罗贯中,急切渴求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于是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在《三国演义》一书之中:维护正统,拥刘反曹。其次:读了《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刘备仁厚,曹操奸诈,故爱刘而反曹。由此可见:“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既有现实的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二、“忠义”思想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讴歌忠义观念和忠义英雄的史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人的“忠义”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之士比比皆是,如关羽、黄忠、周泰等。这里我要讴歌的是关羽,“桃园三结义”使刘备、关羽、张飞形成了一个以刘备为核心的整体,其纽带就是“义”。为此关羽“义”保刘备妻小寻得义兄刘备的音讯,不惜“千里走单骑”,斩杀挡道的曹操六将。同时对曹操他也不失“义”,为报答曹操的收容之情,他“斩严良,诛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成了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义”的旗帜。此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走麦城被擒,面对吴王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大骂吴狗而走上刑场,这是何等“忠义”啊。

“忠义”思想是罗贯中处世,立世的思想,是其倡导的“德行天下的最高标准”,认为惟有此,人才能信达于四海,才能在元末残暴混乱的时局中振臂一呼,招募忠义之士挺身而出推翻元的残暴统治,实现四海统一,人民安居。因此《三国演义》一书有力体现了罗贯中的“忠义”观念,塑造了一大批忠义英雄,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忠义”思想仍然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独立的伟大旗帜。

三、“忠君”思想

君权社会初以“仁德”“杀戮”维护君权,西汉的董仲舒为了确立皇帝的坚固统治地位,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思想上确立了“家天下”的合法地位,这样必然产生一切向皇帝看齐的“忠君”思想。这一思想在创业之初和安乐升平的世代里曾起着团结百姓共同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誓死效忠。曹魏大军压境,力助刘备破敌,新野兵败誓死追随,四处逃亡,似如丧家之犬。为使刘备东山再起,败军之际出使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吴,实现了联吴抗曹,并一举击败曹操,为刘备赢得喘息之机,为此后三国的鼎立的出现赢得了天时。“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为成都之主”,【1]】而诸葛亮一直以报先帝,忠陛下之心辅佐后主刘禅,南平夷蛮,六伐曹魏,忠君之心可见一般。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君”,才使得末路的皇室后裔有了一席之地,并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君”,才使得无能的刘禅又将蜀汉政权维持了三十多年,换句话说,是诸葛亮等一般文武大臣的忠心缔造了蜀汉政权。

四、提倡“孝道”

“百敬孝为先”,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孝”的美德,在西汉以来推行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由此可见“孝”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孝”成为了社会公认的最高的准则,做人的基本标准,它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孝”的表现,徐庶之母被曹操挟持,他为尽“孝”不惜弃下心中的明主,舍弃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报负的机会。孙权欲除刘备,以招亲诱之,在甘露寺他完全可以不顾母亲的感受,除去刘备这一心腹大患,他终没有

这样做,只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为此,他给以后的东吴埋下了祸根。据《三国志》中记载:马超因不明意图而举兵反叛,导致全家二百余口人丧命,从此背上了“不孝”的罪名,遭人弃唾。即使在元末这一残暴,混乱的世道里任何人也不能因个人的私欲而抛弃这一社会准则,做人的标准。

五、提倡“节烈”

“节烈”简单地说就是贞节、气节、是一种向性的表现。人如果没有“节烈”,就是一孬种,将被人所唾弃、瞧不起。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有不少“节烈”的表现。蜀汉政权将亡,刘禅欲降,百官欲降。而禅之子刘湛带领妻儿,面对祖宗,安然自杀。表现出刘氏后代面对基业将毁。捍卫基业的“节烈”;徐庶之母因儿不明大理,牵挂自己而自缢的“节烈”,以此消除徐庶追明主,干番事业的后【1】《三国演义》第448页,罗贯中著,岳簏书社1998年1月出版。

顾之忧。生活在元末残暴混乱时局中的罗贯中,深感反抗暴元需要有牺牲精神,不能在异族的残暴统治苟且偷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不留露出自己的“节烈”思想,以唤醒民众,推翻元朝的的残暴统治,从而把它竖立在政治的标准上,而不仅仅是社会公德,做人的标准。

六、王道与仁政

“王道与仁政”指的是贤明君主的施政行为,施行王道与仁政的君主得天下,人民拥护,认可他。为此它成为帝王创业和守业的法则,也成为帝王教化皇子,维护其政治统治的信条。让我们来简单看看《三国演义》中不同统治者的“仁政”,“王道”表现。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举师南下,想一统江南,不想在孙、刘联军的抗衡下惨遭打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才明白,穷兵黩武,残害生灵,不是施政之道。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曹魏强大,不战而统一全国(此后,强大的魏、晋果然不费力就统一了全国),此后他再也没有发动过对江南的大用兵;刘璋的昏庸,但不受人恨,原因是刘备逼进成都,有人劝他坚壁清野,死守成都。但刘璋从爱惜百姓,不让百姓徒遭残戮,毅然开城投降,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基业让给了同宗兄弟。刘璋因其仁政的举措而不受人弃,终以亡国之君而安享天年;刘备更是“仁”的代表人物,大到关乎天下百姓,小到施惠个别人。故刘备有“仁义”信于天下之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施行“王道与仁政”的人评价极高,刘备、曹操、孙权都因施行“仁政”而雄霸一方,形成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都因为施行“仁政”,而使自己所辖区域国泰民安,繁荣稳定,社会和谐,施行“王道与仁政”永远是创业与守业的不变之法则。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人物长廊,有独立之人,也有群体之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可谓形象鲜明而层次感强。

1、三个统治集团的领导者

刘备一个被人遗忘的皇家后裔,有理想、有抱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叹息于市井篱席之间,后结识关羽、张飞,使其如虎添翼,在平息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在群雄逐鹿之际广布信义于四海,获得信义。新野兵败,面对曹操的追击,携难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