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一章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物圈 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 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 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 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 圈表层。
地球内外圈层分布特征总结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 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 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60
地 上 地 幔 B 250 C 幔 下 地 幔 400 3.32—5.7 固态 塑性软流圈
D E
F G
2898
4771 5150

外核
过渡层
液态
9.7-13(16) 固态
核 内核
6 371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莫霍洛维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1909年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发现 •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 增加到8.1 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 •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 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
(3)中间层
高度:从平流层顶到80-90km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层的顶温度降 到 - 800C 大气运动: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D),反射无线电波
(4) 暖层(电离层,热层)
高度:从中间层顶到800km。
气温:由下至上升温,到300km高空温度达10000C。
存在多层的电离层(E、F、G) (5) 散 逸 层(外大气层) 高度: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从地表到地心
应用地震波探测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
内部存在着 7 个显著的地震波速不连续界面。
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有2个,称一级界面,
分别为: 莫霍面 和古登堡面
名 称 地
须 完 善
圈层代号 A
底界深度 Km 33
密度 2.6-3.0
物态 固态岩石 (岩石圈)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透视
肉眼观察
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借助仪器观察 借助其他手段推断
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G.H.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 两种弹性波,由地内向外释放能量。
透视地球内部靠的是地震波,它们是迄今 为止、仅有的能穿越地球内部的旅行者。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一、大气圈
( 一 ) 大气圈和大气环流
1. 范围及分层 2 . 物质组成 3 . 大气环流
( 一 ) 大气圈和大气环流
大气圈和大气环流
1、 大气圈的范围及分层
范围: 0 --- 1000公里 分层的主要依据
(1) 物质组成 (2) 大气温度变化
(二)地幔 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 900km的 圈层。 地幔分上下两层。上地幔深35~1 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 成,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板块 构造等一系列影响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 过程都由此发生。 下地幔深1 000~2 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面。
(三) 地核: 2 900km(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 核。分为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
液态外核可成为快速转动的内核与慢 速转动的壳、幔之间的缓冲圈层。在核幔 边界面附近,下地幔与外核的物质成分和 运动速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核幔 界面处形成一种复杂的,不均匀的过渡 带. 一般认为,内核转速较快的现象,可 能是因为内核继承并保持了早期地球转速 较快的结果。
宋晓东,Richards P.G.
利用地震波特性分析地球内部物性
由震源所发出的P波与S波都应该沿着直线传播, 传播速度也应该基本稳定。
可是,当地震波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 时,会出现折射或反射的现象。 如果,地震波的传播是沿着弯曲的路径时,则 表示沿途介质的性质在发生逐渐的改变。 实际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既是沿着 曲线的路径,又有突变的现象。
岩石圈
地球内部圈层的物理性质变化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有何思路?
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的主要依据:
(1) 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 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 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 模拟实验进行推测;
(2)
(3)
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火山 喷发和构造运动有时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 幔)的物质带到地表; (4) 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否则我们的地球也与月球一样“ 千疮百孔”
3、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表现为不同时间 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风是由于大 气不同部位的压力差造成的,大气环流 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不同的“风带”
二、水圈 由大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 水等为水圈的组成部分。
陆壳的代表岩石
花岗岩
角闪榴辉岩
大陆岩石圈 和 大洋岩石圈
洋 壳 代 的 表 岩 石
枕状玄武岩
沉积盖层 枕状熔岩 辉长岩床
橄榄岩
洋壳的典型剖面
地幔与地核的成分
• 地幔:硅酸盐质成分。 • 地核:铁镍成分。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
地壳、地幔、地核是怎样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
在本世纪初, 气象 学家魏格纳最早提 出大陆漂移假说 50年代大规模的海底调查, 以海底古地磁、深海底钻探 资料为依据,得到了全球海 底正以每年几厘米到十几厘 米的速度在扩张的认识
地 核 的 运 动
1996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总结(重点): (一)地壳 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 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 的差异较大。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大 洋地壳缺失硅铝层,由硅镁层组成。 地壳体积是地球总体积的1%,质量的 0.4%。

地壳厚度(深度)在大洋地区和大陆地区不同
大陆区 陆壳
大洋区 洋壳
厚20—70公里
厚 5—10公厘
平均35km
平均7km

康拉德界面——仅存在于陆壳中(1925年发现),是次一级 界面, 深约10km。 界面之上,岩石平均密度2.67,花岗岩质, 称硅铝层 界面之下,岩石平均密度2.9, 玄武岩质, 称硅镁层 Si-Al Si-Mg
氧,23.15% 氩,1.28%
氩,0.93%
其他,0.04%
其他,0.06%
蓝色的天空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一些非常细小物质
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
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
量较之于其他任何一种颜色更多。这种
散射称瑞利散射
流星
流星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 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
气象现象: 风、霜、雨、雪、雹、雾等
(2)平流层
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 质量:几乎占大气圈质量的25%
气温:从下向上是升温的,到平流层的顶温度升 到00C
大气运动:水平运动 成分:
N2、 O2 、 O3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
存在数层臭氧层
无气象现象
1999年南极 “臭氧洞”
2000年南极 “臭氧洞”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外大气层 热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 大气圈的总质量: 51018 kg(5万万亿吨) • 大气密度: 1.23 10-3 g/cm3 ( 海平面、15 o C )
主要成分
按体积计算
氮,78.09% 氧,20.94%
按质量计算
氮,75.51%
莫氏界面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另外在上地幔内部(即B层内),还存在 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
60 km-250 km之间。在低速层内,地震波速反而
比上部减少5-10%左右,这表明此处岩石 强度较低,可能局部熔融。低速层的上下并没 有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表现为渐变的特征.



软流圈以上,包括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称为
(3) 电荷
(4) 大气运动
大 气 圈 分 层
散逸层
暖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1)、对 流 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的75%
气温:由下向上是降温的,大气降温率是6.50C/km,对流 层顶约-830C
大气运动:强烈的对流 成分: N2、O2、H2O、CO2等,含尘埃
地 壳
现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与激光测量等也发现不 同的大陆地块正以每年 几厘米到几毫米的速度 发生着水平运动.
平移断层的观测
岩石圈发生水平运动的 事实是确凿无疑的.
地幔的运动
1.地幔内的热对流; 2.地幔柱(或地幔羽)。
地核的运动
对近30年来对穿越地核的地震波 的研究发现,地球内核是不均一的, 有一些很小的系统变化,使内核的对 称轴比地球的旋转轴每年向东偏移 1.1°,即内核表面最大的旋转速度比 壳幔的每年快20多km。
古登堡界面
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

(B. Gutenberg)
发现.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 13.6 km/s突然降
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 失. 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
称为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
地壳
康拉德界面在横向上是不连续界面
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洋壳
成分 厚度 玄武岩质及超镁铁质 7-11km
陆壳
巨厚花岗岩质,多硅铝质 20- 35km
年龄
火山岩 构造活动
小于1.6x108a
基性玄武岩 断裂
35-40
x 108a
中酸性火山岩 褶皱和断裂构造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 和 大洋岩石圈
地 球 内 各 圈 层 的 成 分 分 布
地壳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平均约为33km,约占地球半径的 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 量的0.4%。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 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 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体波(在物体内部传播)
纵波 纵波的速度快总是领先,又称P波
横波 横波滞后,又称
S波
面波(在介质表面传播,其特点与横波近似)
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最强
各种弹性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S波(横波)
地 震 波
P波 (纵波)
的 传 播
P波传播速度最
S波次之;
表面波最慢。
如果记录表明地球的某个部位S波不 能通过,说明这里的物质不是固体。因 为S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P波传播时只引起物质疏密的变化, 不要求物质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因此 在气、液或固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