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由此可见建筑在产生之初,仅仅是作为人类一种自身生存生活的居所,是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从原始社会步入农业社会,又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其基本职能的情况下也融入了审美的功用。建筑以其特有的美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建筑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的作用,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提升的过程。以下我们主要就宗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这一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宗教和建筑会结下不解之缘呢?宗教实体的组成包括宗教的实体意识要素,宗教实体组织要素,宗教实体礼仪要素,宗教实体器物要素。而宗教建筑属于宗教实体器物要素,是组成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宗教做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建筑,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来源于宗教凌驾于世俗的高不可攀的思想使得建筑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中国的风水术也是中国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宗教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渗透到本宗教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上。

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宗教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儒、道、佛三大源头。在此我们就谈一下儒、释、道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在封建王朝时代曾一直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极力宣扬“礼”,重视祭祀,讲究规矩的主张对我国古代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儒家的礼治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礼首先表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与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天最崇高,没有比天更高的了,天的无比高远与深邃,

使得知识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人,产生了对“天”的神秘感与敬畏之情。因此,从远古作为传统遗传下来的是,祭天,祭日,祭星辰,祭风雨,与祭土地、祭山川之类同时进行。这种原始情感,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之中。中国远古有一种“坛”(即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大凡以砖石为材),是最原始的祭天地的建筑。如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盛行天地合祭制度,所以初创时名为“天地坛”。明嘉靖九年颁立四郊分祭制,后改称天坛,专门用来祭天。但祭天与祭地往往是难以分开的。就天坛而言,圆丘坛是祭天的,而祈年殿实际上是祭天又祭地的。因为,人们祈求丰年,不仅关系到天,也关系到地。又如月坛、地坛、日坛、社稷坛等,实际上都是始于远古传承而来的天地之祭,充分表现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另一种建筑如宗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太庙,是专供祭祀祖宗的建筑。太庙是祭祖

的场所,气氛非常肃穆,特别在太庙围墙之间种了许多古柏,枝干虬劲,色调冷峻,许多古柏的树龄已达数百年,很好地渲染了祖宗的古远与恩泽。

儒家最重规矩,“圆者出于方,方出于矩”,“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讲规矩就是论方圆。这种重人际伦理规范的儒家文化观特色,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故宫就是最好的例子。故宫建筑群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聚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上下有序、尊卑有礼,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殿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王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三殿、后三殿都集中到居中的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严格的礼制规范要求。另外,以垂脊兽数量的多少来划分宫室的等级,也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道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美学思想,将道家美学观念演化成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对文学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浸染和辐射作用。就建筑艺术而言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等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建筑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园林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模仿自然风景。建筑师常运用借景、对景、添景、透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将亭、楼、阁等建筑,与小桥流水、山石花卉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妙意境,尺之间再现大自然的秀姿创造出优雅静谧、自然朴素的“城市山林”。这与道教讲究“师法自然”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具有浪漫情调的反翘曲线大屋顶为显著特征。这种反翘曲线屋顶,是世界上样式最多、个性最为突出的建筑部分,成为充满审美情趣的建筑艺术杰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传播,这种式样的屋顶,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反翘曲线大屋顶,呈现出飞动轻快、直指上苍的动势,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这种大屋顶,不但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反而使建筑物稳固而踏实。因建筑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展轻快的韵律美,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

三、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便是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建成了楼阁式的木结构塔。佛教建筑在中国化的同时,也对中国本土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

就体现了佛家“空明”的境界。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园林的一种变式。

宗教与建筑,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是宗教的表达途径,宗教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我们欣赏建筑的同时,不仅要欣赏建筑艺术的美感,也要追求建筑的内涵与根源。特别是在欣赏古建筑时,要联系宗教的眼光来看待,从根本上理解建筑的内蕴。并且,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现代建筑发展创新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