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共发展

摘要:当代学校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已逐步走出象牙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都从传统的刻板、封闭向灵活、开放的方向转变。规划注重与城市和社会的融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师生间的交流、学科间的互动、院系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交往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

关键词:规划、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绿地

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学术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三结合。

创新性原则——总体规划布局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精华、辅以现代手段,营造新校园。

特色性原则——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展现校园蓬勃向上的面貌,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交流”的学术气氛。彰显特色,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达到生态、文化与效益的统一。

规划策略

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规划采取较为理性的世界思维与手段,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将校园内建筑空间布局所形成的校园空间肌理与周边地形地貌相契合。

空间格局构思

学校校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四片区”的自由布局形式。规划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周边道路情况,通过公共空间主轴起承转合的方式控制整个校园,利用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片区引导校园整体空间格局的发展。

一轴:由校园入口——前广场——中心广场——教学实验楼形成的公共空间结构,构成整个校区的序列主轴,营造富于活力的各个景观核心。

两带:贯穿校园东西向,由中心广场至体育运动场地以及主要教学楼至后勤生活区两条带状空间联系起教学——运动——生活区域,提高了校园的可达性。

四片区:整个校区自东至西,由校前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后勤区依次排开,形成了校园内部的框架结构。

功能布局

功能布局以空间格局为基础,利用公共空间序列主轴的起承转合,在轴线与两带处形成入口区、校前区、中心区、教学区等多个核心景观节点。校园的主要功能区均围绕公共空间主轴以及场地纵向空间设置,根据使用功能的区别,可大致分为:

1、礼仪校前区

礼仪校前区以“思源广场”为核心,作为校区的公共空间序列轴线的开端,形成完整的前区礼仪广场。作为校园最主要的礼仪性入口,规划在景观环境设计中采用西方园林中对称式的设计手法,结合广场水景,赋予校前区庄严肃穆又不失活泼的高校氛围,寓意汝州市实验中学严谨治学、自然和谐的远大前景。

2、教学区

校园中心部分为主要教学区,分别由阶梯教室、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实验教室组成,基本成对称结构展开。整个建筑通过连廊空间进行连接,形成统一、整体的布局,围绕于校区集散广场的核心景观节点处,将公共教学与集散广场紧密结合,在便利了师生使用的同时可以通过大体量教学主楼烘托校园的严谨的治学环境。

3、体育活动区

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域分布于校园的西部,视觉上扩展了校园内部空间。东侧体育设施的分布方便学生课间的使用。在服务于内部校区的同时又便于兼顾部分对外服务功能,实现校园功能与社会的共享。

4、学生生活区

生活区便于分期建设以及与教学区便捷交通的考虑,在校园主要交通环道之外分布,位于校园的东侧区域。环境设计中运用了街、院等元素,与体育活动场地相邻,视野开阔又便于学生活动,使整个生活区规划显得有序而不失活泼。

5、教师生活区

教师生活区位于校园的西南部。。同时,校园次入口与教师住宅邻近,为日后教师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交通系统

道路系统规划旨在实现人车分流、运行便捷高效、营造校园景观的路网结构,形成一个优质、安全、高效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1、车行交通系统

规划设置两条环状车行主干道贯穿整个校园,联系各主要功能区,同时避开了对教学区域的噪声影响。主环路以内部分的交通组织以步行为主,从而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路网结构在完成交通功能的同时还应成为营造校园景观的手段。在路网布局中,通过对景、框景的景观手法处理,使车辆行驶其中能做到步移景异,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

2、步行交通系统

规划力求形成完整通达、富有特色的步行交通系统。以贯穿校园的公共空间主轴步行广场为主脉,通过次一级街道延伸至各教学、生活组团内部,休闲型步道沿绿化水系展开,形成尺度和景观感受变化丰富的步行空间。在保证学生从各生活组团至教学组团的步行交通时间控制在6分钟之内的同时,也为师生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绿地景观

规划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基地内部现状对校园景观进行打造,结合各功能分区的布置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同时在景观营造中与建筑特色相结合,设计适合汝州实验中学的绿地景观。

1、公共空间主轴

在公共空间主轴的营造上,采用建筑簇群关联、空间围合、庭园互借等手法,利用轴线空间的收放设置“思源广场”、“中心景观节点”、“文德广场”等景观节点,以及国旗等标志性构筑物,空间上在入口广场两侧设置水景景观,塑造明快、轻松地环境背景,并采用先收后放、欲扬先抑的手法,视线在中心景观广场处豁然开朗,逐渐步入教学空间。

2、横向视线景观带

视线景观轴为背景,塑造景观长廊等景观节点,使人们的感受由校前区的严肃气氛过度到自然大气的景观带,增添校园活力,营造广场开敞通透的景观视觉效果,与公共空间主轴共同形成校园景观空间的高潮。

3、主要景观节点

(1)思源广场:作为礼仪校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场西北侧设置象征学校空间高度的标志塔,以此为入口的设计核心,形成校园内独特的场所精神。

(2)文德广场:广场位于整个校园的教学区中心,用作校园大型集会广场,综合教学楼群围绕周边,形成公共空间主轴终点的标志性区域。建筑与环境相互辉映共同塑造开放、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景观特征。

(3)生活广场:位于学生生活区食堂北侧,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集会广场。广场以小型树阵为主要景观元素,开阔的空间可供学生举行各种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景观生态化处理

重视规划范围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区在水文、植被等方面与当地生态气候相融,在中心广场纵向设置景观大道,把校前区、教学区与运动区连接起来,由静到动,校园景观大道与道路绿化隔离带形成的两条平行的绿化景观空间。

5、绿化与植被引导

校园公共教学设施附近植被应以地方开花植物为主,丰富植被种植层次加强环境塑造效果;居住生活区植被则可以将观赏性与经济性相结合,适当增加灌木与草坪的比例。

校园交通性道路周边行道树则应优先选用地方品种,以花果、芳香形成骨架,适当点缀以随季节变色植物,以丰富校园的整体绿化环境。

总之,追求生态效益平衡是整个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正确协调人、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汝州市实验中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中,把追求整个校园的综合生态效益平衡作为一项战略指导思想,从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让生态平衡与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对人口、资源、建筑、环境的整合利用,使各方面效益得以平衡,不但减少建设资金的投入,又能降低校园的运行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