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河北学刊Jan.,2010第30卷第1期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30No.1

政治学聚焦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余源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搞清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各种片面性;马克思着重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0性,针对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能将其普泛到马克思主义;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制造的/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0,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重要贡献;西方某些学者制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0,是别有用心的当代神话;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终结0

[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研究6(06JJ D710003)

[作者简介]余源培(1938)),男,江苏省泰兴市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0122-06[收稿日期]2009-09-05

一、如何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定位和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其基本前提是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其基本主张是从人类/社会有机体0的整体结构出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能动的活动。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种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从而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类活动的有意识性是历史的重要特点,社会则是这些现实的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彼此联系与互动。/经济的必然性0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内在制约性和决定性,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1859年,马克思在53政治经济学批判4序言6中对此作了经典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0[1](P32)33)社会的这种复杂结构,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按照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自觉体现。在任何社会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与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和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体系。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决定着这个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而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制约和影响着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基础。这种服务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促进

122

自身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二是同损害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一般来说,在历史上,先进的意识形态通过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来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落后的意识形态则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基础的存在、巩固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强制性的政治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意识形态来论证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人们的行为和活动限定在该社会的秩序之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观念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哪个阶级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它就必然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意识形态集中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与思想。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就是社会上占地位的精神力量。0[2](P98)在国内或国际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状况下,意识形态领域既是一个阶级或国家团结并维护本阶级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手段,又是同其他阶级和国家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存在着激烈而复杂的斗争。

在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意识形态领域虽然会存在着多种思想,但必然和必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一元性的指导地位为特定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当代,其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执政者都会努力将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确立为国家意识,凝聚为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设计、执政党路线和方针政策制定之中,内化在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之中,起着维系社会存在、整合社会认同、缓和矛盾、实现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对意识形态定位和功能的科学认识,符合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与规律。

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功能,需要防止两种片面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社会复杂结构单一化,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夸大为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或淡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情况,强调什么东西重要,就将其归之于生产力,诸如/新闻也是生产力0、/和谐也是生产力0、/政治思想工作也是生产力0、/文化也是生产力0等。这些命题看起来似乎在强调生产力,实际上却遮蔽了这些东西的上层建筑属性,导致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用的忽视。对于这种将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0的倾向,恩格斯晚年曾经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0[3](P460)为了强调生产力而忽视意识形态是不可取的。

第二种观点是将意识形态的定位独立化,视/意识形态批判0为社会的本原,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夸大化。这主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佩里#安德森指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主题创新0,就是/渐渐地不再从理论上正视重大的经济的或政治问题0,/自始至终地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0[4](P96、100)。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在对发达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确实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然而,他们的路径却偏离了马克思的大思路。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学说都是建立在宗教或者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但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则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要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本身的批判。他指出:/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0[5](P298)。马克思为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破解社会奥秘的/匙钥0最终要到社会经济运动中才能找到。因此,我们今天在重视意识形态作用的同时,不能盲目跟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走,即不能忽视经济对于社会(包括意识形态)的最终决定作用。总之,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道路。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对

意识形态/虚幻0性的批判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19世纪初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德斯图#德#特拉西首先在5意识形态概论6中使用的,用以表示对人们的偏见和倾向产生根源之/思想的科学0或/观念科学0发生原则的考察。后来,拿破仑一世在位时,他在贬义上使用该词,

123

s政治学聚焦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