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战争电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战争电影,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

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美国的人物性战争电影有《约克军士》、《斯巴达克斯》、《熙德》、《巴顿将军》、《勇敢的心》等,其中斯巴达克斯、熙德、华菜士是著名历史人物,而神枪手约克军士和传奇名将巴顿将军是美国军队中的英雄。

美国的事件性战争电影为数众多。

在西部片中,有一部分表现历史上真实战斗的影片也可以归入此类,如《红河》、((阿拉莫》等。

具有人文色彩的影片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如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彼埃尔·博尔的《桂河大桥》、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分别被改编为《西线无战事》、《战地钟声》、《桂河大桥》、《战争启示录》。

文学家的思考深度为电影注入了思想。

其他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影片有《全金属外壳》、《野战排》、《光荣》和《拯救大兵瑞恩》等。

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和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深切地反思了战争的本质,《光荣》表现了美军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步兵团第54团在南北战争期间光荣的战斗历程,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具有真正的人道主义的意味。

回复
∙2楼
∙2012-04-02 09:10
∙举报 |


∙林立兴
∙导演助理
10

回复
∙3楼
∙2012-04-02 09:11
∙举报 |

12
事实上,这样的电影在美国电影中并不多见。

和历史有直接关联的作品为《哥命》,《大红一》、《阿拉莫》等。

血腥疯狂的暴力战争片当属《越南大战》、《汉堡包高地势、《黑鹰坠落》、《我们曾是战士》等,基本上都是靠血腥暴力换取票房。

表现专门兵种的影片有《翼》,《孟菲斯美女号》、《壮志凌云》等。

至于涉足其他国家的影片,代表作有《号角船长》、《铁十字勋章》、《大敌当前》、《天国王朝》等。

二、美国战争电影的几个特点
人们厌恶战争,从古至今,人们无时不在想着远离战争、停止杀戮。

可是几千年过去了,战争还在继续,人们还在流血,没人有能力阻止人类的相互残杀,但心中对战争的满腔怒火是永远熄灭不了的,虽然战争不能停止,人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发表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演说的最佳方式。

从文学、诗歌到戏剧、舞蹈,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19世纪末,电影在法国诞生,人类在随后的上百年时间内,用这一艺术形式集中地对上下几千年的战争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思考,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形式把人们“带”进战场,从枪林弹雨的前线到冷枪不断的战后废墟、从荆棘密布的热带丛林到一望无垠的非洲沙漠,从踌躇满志的爱国士兵到身心俱受伤害的退伍军人,电影用最真实的“语言”痛诉了战争的罪恶,是战争把文明变成断垣残壁,把保家卫国的战±变成杀人的机器,把美丽的家园变成大片的坟场。

回复
∙4楼
∙举报 |

12
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桔竭的源泉。

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

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

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人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人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

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

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回复
∙5楼
∙2012-04-02 09:13
∙举报 |


∙卢匿才
∙总导演
12
整个20世纪,电影作为人类痛斥战争的主要工具,其功效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内,不计其数的战争电影把战争给各国带来的苦难浓缩成一个个经典片段呈现给观众,把各地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永远地记录下来,时时给后人以告诫。

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把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用电影“写”下来,不断警戒后世。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欧洲所拍摄的战争片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商业角度来看都是成就最高的。

美国是一个电影大国,虽然自己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却在以反映历史为主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且屡有优秀战争电影问世,正是这些影片在世界电影史上为美国留下了一笔笔厚重的墨迹。

三、美国电影的主题确立
主题是一部电影在进行创作时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而战争电影的主题一般是利用战争来表达入类对战争的思考。

美国战争电影之所以在风格上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片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其具有独特的视听风格、电影语言等之外,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它就带有明显的美国烙印。

美国的战争影片在世界影坛占有重要地位,凭借的是其对战争的独特思考。

回复
∙6楼
∙2012-04-02 09:14
∙举报 |


∙卢匿才
∙总导演
12
主题一:面对sǐ王的思考。

战争突然席卷而来,它所带来的是毁,除了破坏大量的人类文明,它还夺去了人们的生命,没有哪一场战争没有生命的逝去。

对于人来说生命无比珍贵,因为上帝只给了我们每人一次生命,但在战争面前,无比珍贵的生命却是如此脆弱,一场战争损失掉成百上千条生命并不是什么令人惊愕的事情,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不再属于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飞出一颗子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史诗般的Ⅸ辛德勒的名单》把我们“带”回了二战,“带”回了奥斯维辛,“带”回了普瓦索夫。

影片用写实的
残沙犹太人进行描写。

集中营里犹太人的生命还是生命吗后忍不住会有这样的思考。

描写二战时犹太人艰苦生的电影,
为观众展现了一幕幕犹太入的梦魇。

手无寸铁的犹太平民,成为德囯战车车轮下无辜的牺牲品。

这类影片大都根据历史改编,把二战期间苦难的犹太人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几百万生命的逝去,这本身对后人来说是一个震惊的历史事件,再加上影片强有力的艺术渲染,就使得这段黑暗的历史成为观众中永远的痛。

∙举报 |

12
主题二:战争中人姓的回归。

战争使人变得疯狂,屠沙使人变得如同魔鬼一般,心志正常的人在战争中可以变成机器,或者成为行斯走肉。

但事物总有正反两方面,有的时候丧
失的人姓却是在战争中得到回归。

纳粹分子辛德勒在二战开始后疯狂攫取财富,迅速成为战争抱发户,他疯狂追qiú利润,在其眼中其他的一切已经毫无意义。

随着对整个战争和人生态度的改变,他逐步恢复了良知,在影片结束部分,辛德勒从一个为人所不齿的战争投机商逐步转变成一位犹太人心中拯救生灵的救世主。

斯坦利·库布里克年带来的越战影片《全金属外壳》再次讨论了有关人姓回归的这一话题
主题三:战争中的爱情。

与战争一样,爱情也是美国电影永恒的主题。

《泰坦尼克号》中惊天动地的经典爱情、《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含蓄的忘年之爱、《阿甘正传》中阿甘对爱情的执著、《人鬼情未了》中阴阳两相隔的爱……好莱坞几乎把各种各样的爱情都呈现于银幕之上。

虽然每个人对爱情的期望都十分美好,但是如果爱情发生在战争中,其结局便注定了是一场悲勘,以爱情为主题的美国战争电影深刻揭露了这一点。

把爱情故事放到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来讲述,必然是要通过战争给爱情带来的伤害来揭示战争的罪恶,是战争使相爱的人天各一方,一段段美好的爱情因为战争而不能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电影《魂断蓝桥》以二战为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在动荡局势下所发生的爱情悲剧。

这部电影用一场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痛斥了战争。

反映爱情的战争电影《珍珠港》同样以这种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战争
∙举报 |

12
四、美国战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电影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美国的战争电影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反映主题、传达思想。

首先,美国战争电影以写入为主。

电影大体以写人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来烘托和渲染人物性格。

在美国所拍摄的战争影片中,《现代启示录》、《野战排》,《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是这类影片的代表作,即使像《珍珠港》这样以事件名称来命名的影片,其主要内容也是描写战争中的人。

其次,根据主题设置和塑造典型的人物。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主题要通过事件来反映,而事件存在于入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美国战争影片中,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就要算是针对越南战争的严重后果所拍摄的反思电影——越战反恩片。

为了表达美国人各种各样的反战思想,这些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越南战争这个严肃的话题,它们根据自己所反映的内容设置典型人物,来反映事件,表达思想。

“优秀的剧作多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从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 《猎鹿入》反映越南战争对美国士兵精神和肉体摧残;((野战排》通过美国军队自己打败自己的故事来表达反战主题。

回复
∙9楼
∙2012-04-02 09:22
∙举报 |

12
最后,美国战争电影具有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多年以来,美国战争电影为观众们塑造了为数众多的生活在战争特定环境之下的生动人物,这些形象一直深深印在观众的心中。

人们时常谈起某些战争影片,谈起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拯救万物生灵的伟人,还是战场上一名普通士兵,他们的形象都很鲜活,似乎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分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那就是影片的人物“真实”,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也不是魔鬼,具有凡人的思想和行为。

《辛德勒的名单》塑造了辛德勒这一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人物形象,一千多名犹太人因他而生存下来,他是犹太人心目中的救世主。

影片镬巴顿将军》成功地塑造了巴顿这个银幕形象。

五、美国战争电影中的情节设计
情节由一系列能够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它把事件的内在联系展现在观众面前,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动向,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

情节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到整部电影的成败。

美国战争电影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下,根据其所表现内容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表达思想。

回复
∙10楼
∙2012-04-02 09:22
∙举报 |


∙卢匿才
∙总导演
12
首先,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强有力的戏剧冲突。

它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当这些矛盾现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动发生联系时,则表现为人与入之间的纠葛或冲突,人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不和谐,人物自身性格及思想上的各种冲突或斗争等。

一般来说,战争电影情节进展较快,剧情跌宕起伏,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戏剧冲突来支持。

《魂断蓝桥》所开创的“爱人…死而复生”的情节设置,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进行提炼和加工,表现战争对人的摧残。

《卡萨布兰卡》里设置的是有关“选择”的戏剧冲突,男女主人公里克和伊尔莎都面临着入生的重要选择。

其次,美国战争电影具有精彩的悬念设置。

悬念是影片处理情节结构的一种手法。

它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影片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来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

悬念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其作用却只有一个,即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

美国电影历来都有着设置悬念的传统,因而很能吸引观众,而美国战争电影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充满着许多精彩的悬念设置。

影片《珍珠港》中同样设置了。

爱人…死而复生”的情节来推进剧情发展。

《拯救大兵瑞恩》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寻找的过程越艰难,越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他们也想知道瑞恩是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回复
∙11楼
∙2012-04-02 09:24
∙举报 |


∙卢匿才
∙总导演
12
最后,美国战争电影都包含细致入微的细节安排。

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主题的表达,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对一部电影的成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向来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影片的许多精彩之处都蕴涵在小小细节之中。

六、美国战争电影中的影像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又见众们从影片中获取信息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

然而,“看电影”强调一个“看”,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又占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况且电影在其发明初期的默片时代,完全依靠画面来讲故事,没有声音,只有影像。

离开了声音,电影还是电影,如果没有了画面那就不能称其为电影了。

首先,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写实的画面。

人们在观赏美国战争影片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影片十分“真实”。

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
∙举报 |

12
其次,美国战争电影惯于采用纪录的风格。

斯皮尔伯格用Ⅸ辛德勒的名单))把二战时犹太入
的血泪“客观”地记录下来,他大胆地起用黑白色调来表现这个故事,虽然简单的黑、白、灰不像彩色那样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但黑白的画面更像是经历过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而残留下来的,给观众心灵上带来的冲击超过了彩色片。

七、结语美国战争电影注重捕捉具有真实性的战争历史事件,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精炼细节,
糅合英雄主义的叙事、激烈的动作场面、复杂的视听语言技巧和男女明星,制造波澜起伏的气氛节奏,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按照类型电影的规律结构影片。

在人物关系上注重选择、排布主要人物,挖掘他们之间使命,性格间的冲突,让不断出现的战斗危机随时成为情节推进的催化剂;通过战争场面和情感关系调动观众潜在的对战友(兄弟、父子.情人)、竞争、生存、忠诚、规则的心理诉求,完成最终的视听消费。

美国电影擅长将平铺直叙的神圣化理念转化为容易被观众理解、接受的世俗化的情感和行动,通过这些引发观众的共鸣,最终巧
妙地完成主题讲述。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了21世纪的时候,似乎各种各样对人类的挑战接踵而至。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十分畸形,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疾病在各地蔓延,尽管国际援助在支撑着某些地区,当仍然不能治其本;战争不断,恐怖分子更加猖狂……
2004年,当新闻中传出了美国军方的“虐囚事件”后,我感到这印证了我个人
对美国军方和美国社会的认识和猜想,因为在几年前的学生时代里痴迷于好莱坞战争类电影的时候,又听着新闻播报的各种战况,隐隐中我似乎已经认定美国在今后所必然面对的便是其海外驻军问题。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有200年建国历史的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的近代50年里,进入了长期的冷战时期。

查阅资料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在其冷战与冷战结束至今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国家曾经颠覆了46个国家,向62个国家发起过战争,在各种战争中杀戮了100多万人;而如今美国那庞大的军用开支是俄罗斯的50倍,是中国的30倍……
且放下这些数字,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我们确实对美方军队有很强的羡慕感,羡慕人家军队的管理、军需、装备、武器等等等等,相信我们的军迷也对美方的各种武器资料很熟悉,而影迷更是对好莱坞拍摄的各种战争片了如指掌。

既然说到了电影,难道我们不能从电影中看到各个时期的美国军方的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军正在慢慢地蜕变着。

就说我和很多影迷们都非常喜欢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故事讲述了美国军方为了保护一位培养了四位战士的母亲不再失去她最后一个儿子,而派出专门的战斗小组在战场上寻找瑞恩的感人故事。

在这里,我们不去说电影如何真实地反映了惨烈的诺曼底登陆战,而是去深刻地体会当汤姆·汉克斯说着那以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时,
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的美国军人的真心和热血,那时确实是纯粹的爱国,尽管有些士兵有这种那种的异议,但仍然选择了救援。

当时的人们是比较单纯的,突显了美国人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态度,就笔者的感觉,这个背景时期的美国士兵从上到下都是爱国者,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同胞而去不惜生命地付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在变迁,而人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洗礼。

在此笔者再次声明我们不是从电影上映时间看问题,而是从影片的背景时期来看问题。

搞清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由小见大地看看近年来美军的变化。

美军士兵的生活作风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美军士兵的生活作风问题,这是与今年“虐囚事件”紧紧相关的。

在后来的《珍珠港》中,我们同样不说其中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我们只说影片中三角恋爱的戏,这段剧情确实遭到过很多极度的攻击,但深刻理解后却仿佛发现这段戏恰恰标志着了美军士兵的思想已经渐渐地开始变形,变得如电影一样陈腐。

同样的影片还有1986年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壮志凌云》,不是说战争电影中不能有爱情成分或者性暗示,但不可否认,电影中再次让观者感到美军士兵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和“浪漫”。

曾看到过很多新闻写着,当一些美国驻外基地撤离时,当地的妇女会哭泣着痛骂其不轨行径。

事实上,如果我们翻阅一些资料或细看电影就可以看到近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征兵广告,“你想到外国去浪漫地旅游吗?”、“你想领略海滩的
美好景色吗?”、“你想与异国美女邂逅吗?”……这到底是什么?是征兵广告吗?还是打着征兵的牌而实质却是嫖娼呢?
我们不能说像《美国派》等等类似的电影拍得不好,但是这些如今充斥在美国各地的性喜剧以及这个人种来源十分混杂的国家对性问题的轻视、淡化,其实是美军士兵生活作风问题潜在的重要威胁。

美国军方高层的政治问题
之后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美国军方高层的政治问题,这是权利带来的不良后果。

如果观此文者说《珍珠港》的背景时间还是在二战而认为我的说法没有说服力,那么请再回溯到1999年的作品《西点揭密》,这里的性问题、晦涩阴暗的腐败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的,军队是最能隐藏秘密的地方,当人们想真正接触到丑陋事件真相的时候,却看到了那用所谓的荣誉编织的一扇大网……
《深入敌后》上映于2001年,应该说是近年来又一部经典的战争题材电影。

其中,又深刻地讽刺了美国军方中高层人士以权威控制着战争结果,曾经《拯救大兵瑞恩》的二战背景时期美军全力保护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好像在慢慢地消失,金·哈克曼所扮演的军官只是在最后的时刻被编剧放到了英雄的角色,拯救了欧文·维尔森所演的士兵。

也许又有人会说影片中权利的象征是个北约的司令官,
但这是一种强烈的映射,没有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就没有屏幕上的故事。

近年来美军发动战争的正义性问题
又回到上文中曾说过的数字:“在二战结束后的近代50年里,进入了长期的冷战时期。

查阅资料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在其冷战与冷战结束至今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国家曾经颠覆了46个国家,向62个国家发起过战争,在各种战争中杀戮了100多万人;而如今美国那庞大的军用开支是俄罗斯的50倍,是中国的30倍……”有些时候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美国人什么能解释清楚在这些战争中有多大比例是出于正义的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几任美国总统都想逃避的问题,但是逃避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非正义的战争其实也会让士兵厌烦、倦怠。

说到这个问题刚巧又有一个典型的影片——《黑鹰降落》。

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也是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

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马克·鲍顿敏感到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亲入摩加迪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成了内容详实、广受瞩目的纪实报道《Black Hawk Down》。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有部分美军是作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为完成人道主义使命进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骑兵部队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干涉政策,希望通过捉拿索马里高级军事将领,削弱阿迪迪军政府的实力,并最终达到推翻阿迪迪的目的。

这也是在美军遭到围困后,联合国无法及时派遣救援部队,最终导致对峙双方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

这次事件的悲剧结局促使许多美国人反思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

其实,还是美国政府自己检讨最好不过,这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在很多时候充满了其霸权主义思想,而深受其害的不仅是战区里无辜的百姓,更是那些喊着“Leave No Man Behind”的士兵。

从哲学上思考美军的蜕变
如果从哲学上理解美军的这种蜕变,我们可以说是美国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冷战结束后,前苏联最终的解体使得美国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无主要的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对手。

这其实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但美国并没有正确面对这个事实,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了从美国政府到美军一次次进行着错误的行动,一次次遭受了国际上的批评。

从美国人种和社会问题看美军的蜕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