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空城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空城计》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七下《语文》第五课的教学内容。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演义》内容相对比较熟悉,初步了解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学习习惯很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析引导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简介《三国演义》。(可说故事情节,可说喜欢的人物形象。)
二、走近作者:
1、“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3、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
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遁.(dùn)隐匿.(nì)骇.然(hài)麈.尾(zhǔ)城铺(pù)懿.(yì)抚.掌(fǔ)纶.巾(guān)鹤氅.(chǎng)言讫.(qì)模样(mú)
焚香(fén)旌旗(jīng)妄行(wàng)擅动(shàn)笑容可掬.(jū)
2、理解生词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
分拨:分派。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骇然:惊恐的样子。
言讫:说完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4、理清条理:
全文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主要写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第二部分(2):故事的发展,写诸葛亮临危不惧,巧施空城计。
第三部分(3、4):故事的高潮,着重写司马懿中计。
第四部分(5、6):故事的结局。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
明确: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二、分析诸葛亮形象:
1、从情节入手来看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明确: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教师点拨(“忽然”“十余次”突出了事态紧急而突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十五万”“二千五百”显示力量对比悬殊,从而突出军情万分危急。众官的表现烘托了形势之严峻。)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明确: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教师点拨(诸葛亮临危施计,真可谓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对诸葛亮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孔明举止悠闲、轻松自得,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