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

荀子人性论思想是特殊的“百家争鸣”时代的产物。

荀子深入发掘人性的特点,性论的精髓是“伪善”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伪善”论
一、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因“荀”与“孙”字音相近,西汉时亦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采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位“儒而不纯”的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作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冲击。

原有的生产关系己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瓦解,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礼崩乐坏。

新兴地主阶级养士成风,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士人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新思想新学派层出不穷,各门各派的思想开始涌现并产生激烈的碰撞。

虽然人们的生活遭受着战乱与动荡,思想却第一被
解放出来。

许多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各种思想都能在此找到源头,人们把这个思想发达,文化繁荣的学术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

荀子上承孔孟,兼修法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君主集权理论,其中许多论断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李泽厚先生指出:“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1]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独具特色的时代背。

(一)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政治与经济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诸侯各国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发展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在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下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程度的逐进行。

诸侯各国纷纷自愿和不自愿的改革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随后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瓦解着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动摇着大厦的根基;另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农民比起奴隶人身依附减轻,劳动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封建经济因素更快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交换的频繁,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人民对财富有了新的认识。

土地成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逐利成为生活的主题,争夺就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对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争夺也就成为生存的技能。

利益的争夺使信仰彻底崩溃,无边的战乱使仁义荡然无存。

上自君主,下至黎民,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各阶层内心深处的呼唤。

荀子正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即是“饥而欲饱,寒而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温暖,劳而欲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荀子·性恶》天生贪利,天生憎恨这些本能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性恶论”较之于孟子更多地具备了经验的性格,而且显得更为具体和现实。

为巩固新建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保持社会安定,荀子的“礼治”主张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荀子·礼论》性恶论正是“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政治
夏朝商周的社会组织继承了氏族血缘特征,社会中各种存在单位均是以家族
宗法为基础。

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就决定了社会思想及社会政治的特点: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告子下》,儒家思想集中在对尧、舜、禹、文王、武王的统治思想的总结与提炼中。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也受到了上述影响。

在儒家学术“迁远而阔于事情”,儒家得不到当权者重用的同时,法家,兵家,纵横家们却得到诸侯们的青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当是之时,秦用商教,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奇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而朝齐。

天下方物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已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人们的思想也处于混乱和焦躁状态之中,相反社会各个阶级阶层迫切的需要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国家制度的权威肯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得到的成果。

荀子一生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尤其是在齐国稷下学宫成为领袖人物和敢于打破“儒者不入秦”的常规,这两件事情可以证明荀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高的,同时也为其思想的形成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荀子人性论思想
(一)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渊源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了人性的问题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是指人的本性,“习”是指习俗习惯,孔子只指出了人人有相近的本性,并未明确性善性恶,但实质上也包含了性善性恶两种可能。

正是“性相近”与“习相远”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之争。

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扬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从而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论基础;荀子则认识到常年的战乱与社会斗争,在这样一个诸侯割据礼乐崩失的社会,由于各个阶级对于利益的攫取和掠夺,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先天性中的种种“恶”
暴露出。

来孔门后学往往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理解为人性有善恶, 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恶”。

种种这些都是时代的时代的反映。

(二)荀子人性论思想
1、关于性恶论的论证
荀子把“性恶”中的“性”的内容确定为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那么荀子是怎样对人性恶进行论证的呢?首先是“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3]这里的“生”同“性”,人的本性,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充满了小人的欲望的。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4]其次是:使人归于善的礼义不在性中,不出自人性,是外在于生命主体自我的东西,是有待外求的东西,善是外在人为的。

人们之所以求善是因为本身之性恶。

荀子是这样论证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

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

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固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之也。

然则生而己,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仪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5]再次是人之所以能够合乎礼仪而归于善,是由师法教化而成。

如果人性本善,人顺从自己的本性自然就会行善,用不着师法教化而治,用不着圣王制礼义而理正。

但是事实上,人们却必须要有圣王师法和礼义教化。

荀子认为,只有人性恶,才有礼义教化和治理人民的必要。

所以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义,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

使皆出于治,合于道也。

”[6]最后是:君子小人其性一也。

性是人生而有之的,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的,所以人生来性是同一的。

“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
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7]君子和小人的所生而即有的性都是趋恶的,没有差别,差别在于能不能化性起伪,能者为君子,反之为小人。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积伪礼义,小人则只是顺从自己的本性而不知道积伪。

礼义之善是人为之伪,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小人就在于能不能积习礼义,而其性是一样的。

2、人性论思想的内容
就整体而言,以性“恶”说为理论基石、以隆礼师法为修身养性之方、以“天人相参”的天人合一为理想人格模式,是荀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1)荀子性恶论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所讲的性是什么呢?他认为,性是指自然所生就的东西,是不可学习和不可人为造就的东西。

将他诸多对人性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①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荀子·性恶》
②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
③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
④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

《荀子·荣辱》
由此可见,他所谓的性至少包括着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即材性知能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见;二是指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自然需要,即本能欲望,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如声、色、味、利;三是指君子、小人都具有自然生就的属性。

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是为了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的,李明顺先生认为:“性恶论并不是荀子人性论中的全部思想,而只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评价,同时,荀子对人的自然属性作出‘恶’的判断也有独到之处”。

[8]首先,荀子对于善恶的区别有自己的标准,即“凡古今之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己。

”《荀子·性恶》其次,他认为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然导致偏险悖乱,所以说人性是恶的”。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矣;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他又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
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荀子反复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教化改善作用。

[9]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师法教化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就会沦为禽兽,所以人性之中虽有性恶的成分,但还会有善的一面"善的方面不是来源于生性,而是来源于人为的因素,即“善伪论”。

(2)荀子人性论的精髓是善伪论
荀子在承认“性恶”的同时,特别突出地提出了“善伪”的观点"古人对“伪”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①杨京《荀子注》:“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

②郝懿行曰:“伪,作为也。

伪与为古字通,杨氏不了而训为‘矫’全书皆然,是其蔽也。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荀书‘伪’皆读‘为’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尤其明证。


④“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荀子·正名》
⑤“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生于伪。


⑥“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

”《荀子·性恶》
⑦“伪者,文理隆盛也。

”《荀子·礼论》
综合上面几条对“伪”的解释,不难看出荀子所讲的“伪”:一是指人为的活动,是与天然成就的东西相对立的,它有矫饰天然本性的作用;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或所作所为,其根本特征是指人为性;三是指文化创造,即所谓天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四是指“情然而心为之择”、“心虑而能为之动”的活动,即个体情感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或作为;五是指可学、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六是指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荀子对“事”也有明确的界定,即“正利而为谓之事”,这显然是为了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七是指文理隆盛,即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伪”相当于“人为性活动”、“实践活动”、“文化创造”,“有意行为”、“非本能行为”与“社会文化活动”等等。

[10]荀子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性与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的关系,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四、结束语
荀子所说的“人性恶”不是说人性的自然属性是恶的,而是说人性中的本能原始欲望是产生“恶”的根源,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原始欲望就会去放纵自己的本性,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被限制,社会就会出现暴力横行,倒行逆施等等混乱现象。

荀子肯定人性恶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允许被满足的,但是一味的放纵欲望必然导致恶果。

[11]
总之,荀子以先天自然之质规定人性,认为人之性恶。

他又强调后天人为努力的作用,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这对我们认识人性的社会本质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什么天赋神灵的产物。

人由此走上一条现实的、实实在在的道路上,凭自己的作为来充实、填补先天之不足并完善自己的人格、道德修养,这无疑是荀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1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2343.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34.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56.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39.
[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7.
[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36.
[8]李明顺.论荀子“性恶论”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J].兰州:兰州学刊,2005(5).
[9]李艳娇.荀子的政治思想[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3.
[10]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李立群.中国传统社会性质及特征研究[J].石家庄.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