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壁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的石窟壁画像魏晋南北朝一样,仍集中在西北丝路上,即甘肃、新疆两省区。甘肃石窟壁画

甘肃石窟壁画仍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保存也最完整。

敦煌莫高窟现存隋代洞窟70个,唐代洞窟228个,五代洞窟30多个,合计300多个,占全部洞窟的五分之三,盛况空前绝后是莫高窟的黄金时代。

这时的壁画已经变画为主,内容丰富,场面宏伟,工笔重彩,勾线、上色、渲染,各方面都已成熟,线条流畅,色彩瑰丽,艺术水平极高,民族特点很强,不但摆脱了西域影响,而且还影响了西域,例如龟兹晚期(7~8世纪)库木吐拉石窟就受敦煌影响。

隋代敦煌壁画画

敦煌石窟隋代洞窟现存70个,壁画以第302、303、419、420等窟为代表。壁画的内容主要有:

隋代出现了经变画,经变是佛经变相,图解宣传。隋代经变还不成熟,画面不大,内容简单,却为唐代巨幅经变打下了基础。例如第420窟窟顶四边的《法华经变》,第432窟的《维摹诘经变》就是这样。

本生故事继承北周传统,数量增多,画面缩小,移至窟顶,采用横带式连环画构图,画幅之间用山、树、房屋分隔联系。例如第419窟和423窟的《须达那太子本生》就是这样。

东王公、西王母(一说是帝释天与帝释天妃)也很多,第296、305、401、423等窟中都画这一题材,云车飞驰,旗帜飘扬,飞天散花,仙人骑龙,线描飞舞,满壁生风,色彩鲜明,轻快清新。整个看上去,生动豪放,气势很大,完全是中国传统画风,说明隋代佛画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此外,还有说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共五人)、佛传、飞天、供养人等。

总之,隋代立国时间不长(581~618年),主要起了过渡作用,上承北朝末(北周),下启初唐,画风比北朝繁丽,比唐代简略。画法采用勾线刷色,线条流畅,气韵生动,色彩鲜明,蓝绿色调,整个看上去显得自由宽松,简朴清新,富有诗情画意。

唐、五代敦煌壁画画

敦煌石窟唐代经变画最盛,与两京佛寺盛行的经变壁画遥相呼应,说明敦煌深受内地影响,可惜内地佛寺壁画没有流传下来。

经变画规模宏大,把整本佛经的复杂内容画成一幅画,呈现出天国净土,理想世界。中央画坐佛说法,两侧画弟子、菩萨听讲;上画楼台殿阁(体现唐代建筑)、飞天散花;下画歌舞

伎乐(体现唐代乐舞)、水池珍禽。整个画面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光辉灿烂,宏伟壮丽,反映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世界的样子。

经变周围还穿插故事画,生动细致,反映生活,这些连环故事画分隔构图,画在经变两则,竖向排列(不像以前横向排列)。

与此相配合,还画屏风画、佛教感应故事画、祥瑞图案等。

屏风画在巨幅经变下,以补充经变内容,出现较晚,多为后期。

前期主要画净土经变,说明净土信仰流行。

后期经变种类增多,说明佛教宗派林立。

唐代变文流行,根据变文描绘变相,根据变相说唱变文,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说明宗教画与民间文学相结合,更有群众性和戏剧性(例如晚唐壁画《劳度差斗圣变》就富有戏剧性)。

初唐经变规模小,不够成熟。盛唐、中唐成熟,达到顶峰。晚唐、五代衰落。

初唐(618~704年)开凿洞窟将近五十个,并且还出现密宗壁画,画多臂多面观音,例如第334窟《十一面观音》就是这样,属汉密艺术。敦煌初唐壁画以第220窟、第321窟、第329窟、第331窟等壁画为代表。

第220窟建于贞观十六年(642年,7世纪中期,初唐),此窟壁画后被宋、夏壁画覆盖,1944年由敦煌研究所剥离出来,才得以重见天日。此窟壁画是初唐经变壁画的代表,主要有《阿弥陀净土变》、《药师经变》、《维摩诘经变》等。

《维摩诘经变》描绘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辩论,维摩诘赢弱睿智,完全是中国文人风采,已无印度居士相貌,而文殊菩萨沉静稳重,皆生动传神,而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下面前来听法的中国帝王和各国王子,皆群臣簇拥,各具情态。中国帝王可与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媲美,而外国王子又使人联想起初唐两大画师阎立本和尉迟乙僧画的外国图,此壁画很有可能是敦煌画工根据这两大画师的作品重新创作的。

《阿弥陀净土变》、《药师经变》画佛说法,人物多,场面大,上有飞天散花,下有舞乐表演,楼台水榭,花团锦簇,歌舞升平,一派大唐盛世繁荣昌盛的景象。下部舞乐表演中,既有快速如风的健舞,又有轻歌慢舞的软舞,而两侧乐队中的各种乐器,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唐乐舞情况的重要的可靠的形象资料。总之此窟壁画描绘精细,色彩华丽,装饰性很强,民族特色很浓,艺术水平很高,堪称唐画精品。

盛唐(708~781年)开窟最盛,多达百窟。其中第130窟、第217窟、第172窟、第103窟、第148窟等壁画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

盛唐供养人像开始变大,位置显著,例如第130窟《太原王氏母女仆从供养像》画的极好,王氏体态丰腴,浓装艳抹,头插花饰,衣着华丽,雍容华贵,仪态万方,非常富丽。她身后

的两个女儿和一群侍女,也都画得极美,既多样,又统一。此壁画采用工笔重彩勾线平涂画法,描绘精细,色彩华丽,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很高,决不亚于张萱、周昉仕女画,堪称中国最美的仕女画之一。(笔者认为此画写实生动,非常成熟,富丽堂皇,盛唐气派,远胜过人们常说的所谓的周昉《簪花仕女图》。)非常遗憾的是此壁画破坏严重,多亏几位有识之士早年留下摹本,才为我们保存下来这一国宝,可谓功德无量。此壁画对面是太原王氏的丈夫晋昌太守乐廷瓌(同瑰)及其侍从供养像,画得也不错。

第103窟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满腹经纶,从容潇洒,凭几挥扇,侃侃而谈,一派大唐鸿儒的风采,生动传神。此壁画采用盛唐流行的白描淡彩画法,与上述初唐第220窟壁画《维摩诘经变》工笔重彩画法画风炯异。但此画线描略嫌繁琐,不及上述初唐维摩诘简练。

此窟壁画还有《法华经变》中的《化城喻品》,描绘青绿山水,旅人跋涉,也采用盛唐流行的白描淡彩画法,而这种盛唐流行的白描淡彩画法正体现了吴道子画风。

第217窟壁画也有《法华经变》中的《化城喻品》,其上出现了工笔重彩青绿山水,人物故事活跃其中,随情设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可与传为盛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画互相映证。这两幅《化城喻品》都很好地体现了盛唐山水画的艺术风貌,一为工笔重彩,一为白描淡彩,画风炯异,而各有千秋,都极为精彩,极为罕见,极为珍贵。正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所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此外此窟壁画还有许多反映当时世俗生活情景的画面,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可靠的形象资料。

第148窟密宗壁画属汉密艺术,也是极为精彩,极为罕见,极为珍贵,与西藏藏密艺术、日本东密艺术画风炯异。

中唐(吐蕃统治时期,781~848年),新建洞窟五十多个,出现了吐蕃国王像,例如第159窟《维摩诘经变》中就有吐蕃国王前来听讲的场面。中唐壁画以第112窟、第158窟、第159窟等壁画为代表。这时虽是吐蕃统治,但唐文化却是大发展,比初唐、盛唐更加世俗化,更加本土化,更加成熟,整个看上去,工整细致,严谨富丽,富有装饰性。

中唐除各种经变壁画继续发展外,还增加了许多密宗观音,诸如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汉密艺术大发展。与此同时西藏藏密及其艺术、日本东密及其艺术也都发展起来,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此后西藏藏密和日本东密长盛不衰,而中国汉密艺术却很快就衰落下去了。可见敦煌汉密壁画是非常珍贵的。

晚唐(张议潮家族统治时期,848~920年),新建七十一个窟,以第85窟、第196窟、第156窟、第17窟等窟为代表。唐大中五年(851年)沙州张议潮起义,驱逐吐蕃,归顺大唐,统领河西。张氏家族世守河西时,大唐文化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敦煌地方特色。

第156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此窟开凿于咸通六年(865年,9世纪中期,晚唐),歌颂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功绩。此壁画高1.2米,长16.4米,呈横幅长卷构图,人物多,场面大,车马出行,旗仗卤薄,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并伴有军乐、舞蹈、百戏等,好不热闹!反映出张议潮镇守河西,威武兴隆。此壁画歌功颂德,直接描绘现实政治,这在中国壁画史上也是为数不多和很有意思的。此壁画对面是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两画画风相似。甬道两壁描绘张议潮及其夫人、侍从等人供养像。此窟壁画多为张议潮,故又称“张议潮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