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红软基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瘤具有如下恶性特征
• ①肿瘤位于颅底和脊柱 , 容易侵犯颅脑、重要神
• •
经血管和脊髓 , 易对机体产生不良后果 ; 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无明显包膜 ; ③部分脊索瘤在病变发生的若干年后可经血流转 移到肺 、 肝、肾、心或其他脏器 ,个别病例有 蛛网膜下腔内种植性 转移 , 可以播散到脊髓及 马尾; ④不易彻底切除 , 术后复发率高 ; ⑤预后差 , 确诊后患者在数年内死亡。
发生学 :
• 脊索瘤(Chordoma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
织,故称脊索瘤。在胚胎期间,脊索上端分布于 颅底的蝶骨和枕骨,部分达颅内面,并与蝶鞍上 方的硬脑膜相衔接,脊索的下端分布于骶尾部的 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当胎儿发育至3 个月时脊 索开始退化和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即所谓 髓核。如果脊索的胚胎残留在上述部位滞留到出 生后,可逐渐演变成肿瘤。因此脊索瘤好发于颅 底蝶骨枕骨底部及其软骨结合处的周围及髓尾部。 脊索瘤位于蝶枕部占35 % ,脊柱部占15%,骸 尾部占50 %。
脊索瘤
概论:
•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位
于脊椎椎体和椎间盘内,大多数脊索瘤起源于椎骨附近骨 内脊索残留物而不是椎间盘。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 年,亦发生于其他年龄。两性均可累及,发病率无差异。 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50% 在骶尾部,35%位于蝶枕部,其他依次为颈、胸、腰椎部。 骶尾部肿瘤,常见于40~70岁年龄组,而蝶枕部肿瘤则常 见于儿童。前者由于溶骨可见骶骨有破坏,罕见有成骨现 象。如果肿瘤侵犯脊柱,通常可出现脊髓压迫征,直接浸 润,累及腹膜后组织。肿瘤足够大时可以造成肠腔狭窄, 或侵犯膀胱。肛查可在直肠外扪到肿块,蝶枕部脊索瘤也 可侵及鼻咽部等,影响各个颅神经。
• 颅内脊索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平均可达3 年以上。
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约70 %的病人有头痛,常呈弥漫 性,可向后枕部或颈部扩散。头痛性质呈持续性钝痛,一 天中无明显变化。如有颅内压增高则势必加重,头痛原因 考虑与肿瘤浸润颅底有关。如头痛位于枕颈部,头颈部活 动可加重或诱发疼痛,常提示枕骨髁受肿瘤侵犯。展神经 受损引起的复视亦多见(60 %一90 % )。多发性脑神经 损害和长束损害也较常见。约一半患者可出现鼻塞、咽部 异物感和吞咽不适,原因是由脊索瘤突入鼻咽部引起。
发病率
1 脊索瘤年发病率为0.2 一0 . 5 / 10 万人
口。占骨性肿瘤的1 %一4 %。颅底脊索 瘤占颅内肿瘤0 . 1 %一5 %。 2 国内自白希清1932年首次报道脊索瘤以来, 迄今仅100例左右。(2001年)
病理
• 肉眼观察,肿瘤质地软,呈白色半透明的胶冻状;多少带
有红褐色的色调,为肿瘤变性的产物;肿瘤中间多有包膜, 将肿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叶状。肿瘤内可有出血和囊变。 肿瘤早期与周围脑组织的界限尚较清楚,晚期则界限不清, 向周围海绵窦、颅底骨、鼻旁窦腔浸润,破坏邻近骨质和 神经组织,引起颅底骨质的破坏。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以富有染色质核的小泡状细胞构成, 瘤内较多空泡细胞为其特征。近10 %脊索瘤细胞可见细 胞核分裂、细胞过多、多形现象,形成空泡较少,呈恶性 表现。
脊索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如下
脊索瘤组织内可见空泡细胞、 多突起细胞 、 非 空泡细胞及各种过渡的细胞形态 ,但典型的脊索 瘤主要以空泡细胞为主 。P a r d o - Mi n d a n等 报道其特征性的超微结构为粗面内质网包绕线粒 体而形成的复合体, 而S u s t e r 等 则描述 为肿 瘤细胞胞体较大, 形态不规则 , 胞膜表面有胞 吐小泡及微绒毛 , 相邻胞膜之间可见桥粒连接, 胞浆内有散在的核糖核蛋白体及糖原 颗粒, 高尔 基复合体多见, 微丝丰富, 空泡数量及大 小不 等 , 肿瘤间质黏液丰富。
脊索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因此
脊索瘤对上皮性抗原,如K e r a t i n (角蛋 白)、EMA(上皮细胞膜抗原) 、S - 100蛋白 等 为阳性反应,而对 Vimentin ( 波形蛋白) 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 。说明它具有向间 叶细胞分化的倾向。
临床表现
病理上脊索瘤可分为:① 普通型又称典型型,占脊索瘤总 数的80 %一85 %。多见于40 一50 岁左右的成人,20 岁 以下少见,无性别差异。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质成分。 病理上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的免疫染色阳性,电镜见 核粒;该特征有助于和软骨肉瘤区别,后者免疫染色阴性, 电镜无核粒② 软骨样脊索瘤,占脊索瘤总数的5 %一15 % ,其镜下特点除上述典型所见外,尚含有数目不等的 软骨样区域。本型发病年龄较轻。③ 非典型型脊索瘤, 占脊索瘤的10 % ,含普通型成分和恶性间充质成分,镜 下表现为肿瘤增殖显著减少,并可见到核分裂象。少数肿 瘤可经血流转移和蛛网膜下隙种植性播散。本型可继发于 放疗后或良性型恶变,常在诊断后6 一12 个月死亡。
手术入路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 1 ) Ⅰ 型:肿瘤局限于颅底单个解剖腔隙(如蝶窦、海 绵窦、下斜坡、枕骨髁等),瘤体小,症状轻微甚至无症 状。此型易于全切除,预后较好。 ( 2 )Ⅱ型:瘤体较大,侵犯2 个或2 个以上颅底解剖腔 隙,但通过一种颅底入路可切除肿瘤。临床上以此型最多 见。 ( 3 ) Ⅲ 型:肿瘤广泛浸润颅底多个解剖腔隙,需联合应 用2 种或2 种以上颅底入路才能切除肿瘤。此型肿瘤手术 难度大,疗效较差。
• ( 2 )鞍旁型:由于展来自百度文库经在颅内行程较长,且展
神经的近端常是肿瘤的好发部位,因此鞍旁型脊 索瘤主要表现为以展神经(Ⅵ)受累为主的Ⅲ一 Ⅵ对脑神经损害的症状。 ( 3 )鞍内型: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及垂体 功能紊乱。男性可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女性 则表现为闭经。
• 2 .另外,ALMeft ( 1997 )等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以及
• •
1 .根据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可分 为:
(l )斜坡型脊索瘤:主要表现为Ⅵ、Ⅷ脑神经损害的症状, 同时可伴有对侧的长束损害。其中,双侧展神经损坏为其 特征。如肿瘤向小脑脑桥角发展,可出现听力下降、眩晕、 耳鸣等症状。因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后部和导水管,使之 向后上方移位,故斜坡型脊索瘤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脑积水, 但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因肿瘤生长缓慢而不明显。斜坡型脊 索瘤常突到鼻咽或浸润1 个或多个鼻旁窦而在神经受累以 前引起鼻咽症状,如此时察看鼻咽腔,约30 %的患者可 发现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