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三章 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三章学校师生的伦理关系

第一节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一、伦理的含义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曾经说过,“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的生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够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 。毫无疑问,人类赖以摆脱黑暗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伦理智慧。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礼记·乐记》中说:“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伦” 指音乐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孟子》有言,“ 察于人伦” ,“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伦”字开始具有人际关系的意味。古人之“ 伦” 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由于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血缘伦理关系,人伦所表达的人际关系在许多时候讲的又是人的名分和辈分等。“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理”乃万物运行的成法。不过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理的涵也就自然延伸到人文领域。所以,如果就中国文化而言,伦理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伦理的英文是ethics 。其基本含义是:1)system 0f moral principles ,rules 0f conduct ;2)moral soundness 。前者的意思是道德规则系统,德行的规则;后者是指行为的准绳以及道德原则的可靠性、合理性。

总而言之,中、英文对伦理概念理解的共性是,“ 伦理” 指道德的客观法则,具有某种可以进行客观讨论的规律性。我们倾向于将人的伦理看作是人的道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类德性属于灵魂的那一个自身不是理性的却服从理性的部分。与此相对的是“ 理智德性” ,即灵魂的理性部分的德性。人的伦理德性涉及感情和行为,它是一种固定的品格倾向,经常自愿地做为社会所敬重的事。它的获得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养成的某种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伦理德性它便不可能是一完善的德性。

教师的职业伦理还带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二、教师人际关系及师生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20 世纪20 年代末提出来的,梅奥应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之邀,到该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调查研究。梅奥通过著名的“ 霍桑实验” ,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在这一伦理中强调组织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的因素是任何组织提高效率的关键。一般来说,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

信仰关系、文化关系和道德关系等各个方面。而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教师人际关系是教师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根据其职业特点,依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可划分为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在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容:

1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教师是学校对学校进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的专业人员,而学生是具有主动性、多样性的活生生的独立个体。因而,由教师与学生这种角色构成的师生关系寓于一定的教育活动之中,学生会以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对教师的劳动采取认同和排斥的态度,表现出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表现出与教师的要求相一致或相悖的行为,从而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2 .师生关系是通过多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具互动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雷曾运用心理统计的方法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

报告中总结出人际关系的多种交往形式:

(1) 由一方发生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2) 由一方发生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3) 由一方发生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4) 由一方发生的尊敬,信任、赞场、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行为;

(5) 由一方发生的害羞、礼貌、服从、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6) 由一方发生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行为;

(7) 由一方发生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怀疑、自卑等反应。

尽管这一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以说明人际关系中的一方某种刺激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而师生关系的双方更是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云晓(1998) 在研究中也发现: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不仅受教师等成年人的教育,他们也在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教师等成年人思想和行为,师生关系具有一种互动性。

3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一般的人际关系常常以双方互惠为原则,而师生关系则高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从构建师生关系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师生相互作用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教师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指向的是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某种利益,师生关系是在这个不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认知、情感的沟通行为与目标的协调而形成的关系。尽管师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它必须首先服从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师生关系是以别无选择地相互接纳为前提的。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精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既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又有一般人际关系所不可比拟的崇高目标指向和科学交流方式。

三、师生交往关系的特点

交往,是人们在一定态度的支配下,为了彼此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相互沟通的过程。它具有信息传递、组织协同、个体保健和相互认知等功能。交往过程的实现,是由交往者、交往的信息与载体和交往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

教育交往是交往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运用教育影响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情感互换的过程。教育交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师生交往最经常、最富有教育意义,最能

体现教育交往特色。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而整个学习生活则是师生交往所共有的交往环境。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是通过教育活动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对象是身心正在发展成长中的、具有各自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手段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和智慧,在与劳动对象的共同活动中影响他们。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同时,师生关系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的特点。

1 .师生交往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教学活动较之其他社会活动相对固定且平衡有序,而师生交往就是在这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即使这种交往活动已经结束了,但交往本身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延伸,保持一段时间,甚至是终生。

2 .师生交往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师生交往不仅受制于一般教育规律,还受制于相应的心理规律,师生交往的时空排列有序,线索明晰,容完整,因此在师生交往中会形成很多共同的原则。

3 .师生交往是互动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