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教育评价模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忽视对目标合理性的判断。 只关注某些行为,内容不全面。 某些目标难以行为化。 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 注重目标统一性忽视学生个性。
二、CIPP模式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美国着手 教育改革。1965年通过《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法 案》(ESEA),联邦政府要求对接受该法案的项 目进行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及其同事开始是使用目标模式对改 革方案进行评价,后来意识到必须突破目标模式。 1966年,斯塔弗尔比姆首创CIPP模式。
优缺点
优点: 考虑目标的合理性。 评价贯穿教育活动始终。 评价内容广泛,发挥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作用。 缺点: 为决策服务,对过程的评价主要为实现目标服务,有 一定限制性。 对信息资源、经费、分析方法等要求比较高,操作起 来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游离模式
美国斯克里文针对目标模式的缺点于1967年提出 目标游离模式。 基本理念:教育目标是预期效应,而教育的结果 并不如人们的预期,会产生非预期效应,评价者 应该注意教育活动的实际效应,而非预期效应。 在评价中,要把重点从“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 “方案实际干了什么”。
基本内容
与当事人、计划人员商谈 确定计划评价范围 纵览评价结果 寻找评价目标和重点 问题概念化、具体化 确认需要的资料 选择观察的对象和工具 观察先在、实施和结果等因素 准备描述或个案研究 检验资料的有效性 筛选组合 收集或展示评价结果
优缺点
优点: 强调价值观的多元。 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尊重被评价者。 缺点: 费时费力,不够经济。
基本步骤
搜集信息。评价者在不受方案目标干扰情况下, 直接全面收集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 评价方案的实际效果。根据教育的内在价值,对 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实际效果。
优缺点
优点: 突破目标限制,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 强调评价相对于目标的独立性,考察所有结 果,重视目标效应以外的非预期效应,拓展 了评价的视野。 缺点: 不考虑预定目标,评价者缺少评价准则,可 能会用评价者的目的替代方案管理者的目的。 不是完善的评价模式,操作有难度。
第十六章 教育评价模式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教育评价模式
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或特定的教育评 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目标模式
泰勒模式 产生于美国的八年研究(1934-1942) 基本理念: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学 生的行为变化程度是判断实际教学活动效果的依 据。 目标评价以教育目标为准绳编制测验工具,针对 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判断学生行为结果的 达成度。
基本理念
评价的最大目的是改善教育方案,应该对教 育方案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作出 调整,评价要 为决策服务。 教育决策的类型:计划决策、组织决策、实 施决策、再循环决策 对应决策类型提出四种评价方式。
基本内容
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判断目标合 理性 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评价备选方案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方案实施的形 成性评价 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判断目标实现 程度
基本步骤
确定教育目标(细化为行为目标) 设计评价情景(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 选择或编制评价工具 分析评价结果(判断目标达成度)
优缺点
优点: 用评价来代替测验,评价目标和方法多样,克 服以往测验的片面性。 注重目标和目标分类、目标行为化,评价目标 的标准简明。 考察目标达成度,使教育活动近可能逼近教育 目标。 操作性强,容易见效,比较经济。
四发展的新趋势” 会议上提出“回应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是 为了回应被评价者的需求,服务于人。 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 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评价的宗 旨是为特定的人提供服务。强调价值观和评 价方法的多元。
基本理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同样事物会 选取不同的方面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只 有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使评价结果尽可能 的公正和客观。 评价者要与评价有关的各方面人员持续不 断“对话”,修改教育决策,满足各种人 的需要,使评价结果真正产生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