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治理研究

李彬彬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 250021)

摘 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虽然目前通货膨胀迹象有所显现,但是由于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通货膨胀的持续性不强。只有有效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才能保证我国物价平稳运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的本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对策。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实证分析;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1-0009-05

收稿日期:2010-12-28

作者简介:李彬彬,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通货膨胀测量。

①详情参见陈龙,乔晶浅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一、理论回顾——有效需求理论内涵

“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该词最早出现于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但马尔萨斯并未对其含义进行明确界定。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含义。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在现有的技术、资源与生产成本不变的条件下,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与此同时,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同时又指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需求。具体而言,当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储蓄等于投资。因此,有效需求同时又是指的在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需求。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上述两个表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二者都是将与总供给相一致时的总需求称为有效需求。在此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无法实现理论意义上的均衡,当国民收入不

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时,这就形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增长中的常态①。

二、我国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分析现代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从我国情况看,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中,货币供应的内生机制不断加强,这种内生与外生共同作用的货币金融体系为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的有效需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柳欣(1999)在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方法》中提出了一个由银行、企业、家庭三部门组成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该模型假设经济由居民、银行和企业三个部门构成。企业的成本为: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利息和利润。作为企业成本收益的重要变量工资、利息和利润又构成了居民、银行和企业的收人来源。由此将传统的收人——支出模型改写为:

Y =W +D +r +π=C +I

(1)

吉林金融研究

2011年第1期(总第348期)

N o.1,2011G eneral N o.348

9

.J .20022.

w工资,D折旧,r利息,π利润。通过企业的成本——收益模型计算,可以有效地将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流量和存量关系内化,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共性因素,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加入商品进出口和政府行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影响,进而得到:

Y=W+D+r+π+T=C+I+G+(X-M)(2)

其中T为税收收入,G为政府支出,X为出口总额,M为进口总额。

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消费函数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和消费倾向的不同来自于工资、财产、经营收入的不同,同时也受到税率和企业折旧的影响。现实中利息和利润收入的消费倾向远低于工资的消费倾向。税率的调整和折旧率的变动也可能对可供分配的收入产生挤出效应。这样,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表述为:

c=f{W/(r+π+D+T)}(3)

由此可见,消费倾向的变动与收入分配的变动直接相关,同时也受到税率政策、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总额变动的间接影响。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企业利润率提高,工资率将上升,就业也会增加;同时企业投资增加导致利息成本、折旧的增加(此处暂不考虑税率的变动)。但从企业来看,工资的上升比例不会超过利润和投资的上升比例,即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会下降。当经济衰退和企业利润下降时,企业将减少开工率、降低工资、解雇工人,企业工资支出下降,但利润可能下降的更多,此时企业投资活动减少,折旧将保持固定的比率和数额,因此税收和利息的变化将成为影响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的重要弹性因素。

如上所述,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当经济向上波动和投资以累积的比率增加时,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中利息和利润在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和工资在收人中的比重下降,从而使消费倾向下降或储蓄率提高。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价值对收入流量的比率将提高,假设折旧率和利息率不变,这将使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工资成本对非工资成本下降,即W /(D+r+T)下降,以及工资收入对非工资收入的比重下降,即W/(r+π+T)下降。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扩张,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是产品成本上升,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导致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降”。

(二)影响我国有效需求的内生变量的实际波动

1.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导致最终消费走弱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代表劳动者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 D P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已降至39.7%。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 D P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11.7%和34.9%上升到2007年的14.2%和46.1%。

2.预防性储蓄的扩大进一步压制了最终消费增长

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医疗、教育、住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对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加深,在预防性和强制性动机影响下,居民储蓄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开始超过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增速差呈现扩大化趋势(排除06-07年因股市因素影响年份),2008年二者之差达8.7个百分点。M2中居民储蓄存款构成的占比较高,已由90年代初的50%左右稳步升至近期的65%以上。

3.各部门边际需求倾向的变化

(1)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通过计算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并对数据序列作图(见图1),可以看出,自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均呈现逐步下滑的走势。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80年代后期0.8左右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的6;农村居民同期边际消费倾向的降幅也处于大体相当的水平。

吉林金融研究

1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