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介绍及运用模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 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 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 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风格
•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 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 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 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 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 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 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 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 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 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 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 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 的一大特色。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 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 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 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 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 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 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 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 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 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 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 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 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 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 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 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特点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 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 成,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 衽、带、系。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 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 斜领右衽衣。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腰中, 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 大衣。 汉服特征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 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 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 “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 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 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普通劳动 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 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 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谢谢观赏
• • •
• •
wk.baidu.com
• •
• •
• •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 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 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 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 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朝鲜 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33]李氏朝鲜中期 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34]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 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 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 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 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 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 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 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 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 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 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 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 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如1898年驻云 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1857.8.20—1935.7.4)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 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 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布料
• • • • 布料 主词条: 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织金裙袄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 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 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 豫、晋、鲁、直等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 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 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 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 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 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 制作。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 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 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 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 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 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 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
• 纹章 • 主词条: 十二纹章 •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 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 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 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 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 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 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 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 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 车服志》 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 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 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 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 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 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 和深衣制。 •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 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 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 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 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 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 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 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 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 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 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 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风格
•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 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 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 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 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 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 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 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 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 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 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 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 的一大特色。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 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 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 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 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 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 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 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 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 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 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 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 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 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 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 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特点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 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 成,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 衽、带、系。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 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 斜领右衽衣。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腰中, 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 大衣。 汉服特征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 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 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 “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 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 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普通劳动 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 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 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谢谢观赏
• • •
• •
wk.baidu.com
• •
• •
• •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 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 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 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 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朝鲜 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33]李氏朝鲜中期 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34]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 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 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 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 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 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 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 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 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 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 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 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 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如1898年驻云 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1857.8.20—1935.7.4)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 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 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布料
• • • • 布料 主词条: 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织金裙袄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 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 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 豫、晋、鲁、直等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 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 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 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 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 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 制作。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 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 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 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 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 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 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
• 纹章 • 主词条: 十二纹章 •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 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 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 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 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 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 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 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 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 车服志》 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 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 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 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 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 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 和深衣制。 •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 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 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 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 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 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 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 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 服有详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