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棉区的特点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分布:中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适宜棉花种植的区域广泛。根据棉花生产的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布局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中国棉花种植区域,20世纪年代可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三大棉区;及至20世纪50年代,又进一步划分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北部特早熟和西北内陆五大棉区;目前,北部特早熟棉区已缩减,华南棉区也仅剩零星种植,中国主要产棉区仅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目前的三大棉区自然生态条件差异悬殊、耕作制度各有特色、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千差万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优劣势:
黄河流域棉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中北部、晋南、关中、陇南、苏皖的淮北地区、京、津,其中以黄淮海平原棉花种植最集中。2004年该区棉花面积288.8万hm2,占中国棉花种植总面积50.7%。按播种面积统计,山东省、河南省和河北省分别是中国第二、第三、第四大产棉大省。冬小麦是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的轮作农作物,玉米是主要替代竞争农作物。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一般只有180 d的生长期,适宜种植成熟较早的陆地棉品种,是中国最大的棉产区,也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该区域热量充足,无霜期适宜,日照好于长江流域棉区,但是,初夏多旱,伏雨较集中,且降水变率大,易导致花铃脱落,此问题在生产上不易解决。此外,黄河流域棉区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稳定性差,旱、涝、风、冻、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因素均会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长江流域棉区:该区在秦岭淮河以南至南岭,西起川西高原东麓,东到海滨。包括浙江、上海、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苏皖的淮河以南部分、四川盆地、河南南部。按播种面积统计,该区的江苏和湖北是全国第五、第六大产棉省。长江流域棉区也是中国的水稻主产区,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比较,该区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水热同步,能满足棉花生产的水热需要,但是由于春末夏初有梅雨、秋季会出现连阴雨,所以日照时数少,会导致棉花吐絮不畅、烂铃,不利于棉苗生长;此外,夏季的高温、高湿还会引起较多的病虫害,往往影响所产棉花品级。本区一般为一年两熟或棉麦套种,适宜栽植中熟陆地棉,棉花的病害严重。
西北内陆棉区:该区主要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1/4以上,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我国的主要棉花生产基地,本区棉花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在三大主产区中它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棉花产量最高,2005年达到1614.82千克/公顷,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3.05%。自1994年起,新疆棉花生产实现了总产、单产、品级、人均占有量、调出量5个全国第一,与其他棉区相比,该区生产的棉花质量较好,棉花品级高,内在质量好,是重要的出口棉基地。该区具有发展棉花产业的生态资源比较有优势,气候干燥、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极为有利于形成棉絮洁白、富光泽的优质棉花,虽然陆地的降雨量很少,但是,由于雪山面积大、灌溉水资源丰富,所以棉花生产的水源供应比较稳定,四季干燥、冬季严寒的气候使棉田的病虫害种类较少,同时,由于种植结构较为单一,较少为棉铃虫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棉铃虫发生世代少,为害程度轻。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棉花生产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在三大棉区中,长江流域棉区棉纺工业发达、运输条件优越,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黄河流域棉区纺纱工业的基础也很厚实,棉花生产也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和利于高产的气候条件,但是,劳动力资源不足、收获成本高,远离消费区、交通运输不便等因素,导致其市场优势度不高。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该区棉花生产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并不具备。
中国棉花三大主产区发展战略探讨:以恢复、增加棉花播种面积为基础,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支撑,以提高单产水平和纤维品质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棉花种植效益,提升棉花综合生产能力,为满足纺织工业发展原料需求和保障棉花产业安全做出贡献。具体的战略部署则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稳妥地发展西北内陆棉区。该区植棉条件好,效益高,但是,由于地处偏远,棉纺生产能力有限,再加上耕地和水资源的限制,面积应保持在全国总面积的20%左右,总产应占到25%,二是积极恢复黄淮海平原棉区。该区棉花布局效益好,扩大棉田面积,有利提高全国耕地综合生产力,黄淮海棉田的面积应保持在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总产应占35%以上;三是适当增加长江中下游棉区。该区棉花品质较好,适当增加棉花种植有利于增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新形势下,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国棉花整体生产水平,增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努力提高棉花生产单产水平引进与培育高抗棉铃虫、棉盲蝽与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解决非生理性棉花烂铃问题。大力推广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发展超早熟短季棉,加大杂交棉与高品质棉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能。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我国棉花的单产水平。
2.着力改善棉花纤维品质只有不断改善棉花纤维品质,才能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着力推广适纺高支纱和中支纱原棉品种。推行棉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统一品种布局,提高原棉品质的一致性。通过多种方法和措施,切实改善我国棉花的纤维品质。
3.建立健全棉花补贴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棉农增收为首要目标的棉花补贴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收入对棉花生产的双向激励作用。防止棉花生产剧烈波动。以棉农增收为中心,设置增产补贴和休耕补贴。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启动增产补贴,起到激活生产潜力、增加产量的正向激励作用。当棉花供过于求时,启动休耕补贴。通过增产补贴和休耕补贴对棉花生产的双向调节作用稳定棉价,保护和调动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棉花战略安全。
4.完善宏观调控农业部门应及时引导棉花的生产和流通,倡导并推动棉纺企业与县、镇、村签订协议,通过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满足自己的生产所需,实行真正的“订单农业”,从而有效避免棉价大起大落,更好地促进中国棉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