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音乐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

下来的音乐形式与音乐作品。

关键词:容县戏曲;传承;创新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

数以万计。而当今社会,国门大开,西风渐进,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关注程度大不

如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也不再是人们唯一娱乐放松、反映社会的方式,人

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戏剧也越来越小众化,只有少数像京剧这样的国粹才有机会

被搬上大舞台,呈现在荧幕中。但即使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

消遣方式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五大戏曲剧种的境困况尚且如

此惶伦其他的地方戏剧剧种。因此,如何保护好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

下去成为了当今社会都值得思考并为努力的问题。

1民间音乐的特点。

(1)有着极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2)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结合。(3)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2容县民歌的调式

建立在民族五声音阶基础上,尤以徵调式和羽调式的偏多,调性分明。由于

民歌朴实无华,所以音调的进行比较简单,旋律起伏平稳,因此它的旋律进行多

以级进为主。容县民歌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唱法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儿歌。山歌一般一人唱众人和,山歌多是与生产、生活相关,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如:一、1.《四句七句》山歌一唱好清风,山歌唱出乐融融。唱得一禾生九穗,

唱得深夜太阳红。2.打开喉咙唱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唔怕

滩险弯又多。二、《三字七字》难又难,麻篮担水上高山。麻篮担得几多水,肚

饥抵得几多餐。

3容县民间戏剧

容县民间戏剧,根植民间之中,一般逢年过节都会有演出,后来有了电影,

它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记得八十年代前,容县成立有采茶队。容县戏剧有

两种,一种是采茶剧,一种是木偶剧,这些戏剧都是以讲古的形式出现,戏剧内

容都是历代流传的一些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西》等等。

采茶剧是本地语言编演的地方剧种,广西各地都有采茶剧,桂北地区称之为彩调,桂东南地区称之为采茶戏,桂北地区的唱腔不同,桂东南各县的采茶剧既近似又

有区别。

4采茶剧的传承与创新

采茶戏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容县的主流文化艺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对采茶剧失去了兴趣,另一个原因是采茶剧的调子过于

单一,演的还是以前的老戏文,除了老人比较喜欢看,年轻一代则毫无兴趣。现

在提出“戏曲进校园”,对采茶剧的复苏是一个契机,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就要

思考怎样让采茶剧得到传承与创新。我认为:1.注入新内容,让它焕发生机。例

如下面这首就是2014年由覃惠霞老师作曲,陆海燕老师作词创作的《老姐妹夸

计生》,既有采茶剧的味道又有不同于采茶调的地方。

5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地方戏曲也是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之所以能一直发展流传下来正是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苏绣艺术特色及其对吴文化的传承

苏绣艺术特色及其对吴文化的传承 1、苏绣的历史由来 苏绣的全称为“苏州刺绣”,发源于我国苏州吴县地区,该区域从古至今就一直是刺绣 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而苏绣的历史起源也很早,早在西汉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就已经有了对苏绣的记载。此外,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苏绣就已经被用于服饰了。而苏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很早以前其艺术水平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这点从北宋史料 《清秘藏》中就已经对苏绣做出“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 并且,苏绣的发源地苏州又有“人间天堂”之称,苏州素有的古典美、诗意美早已融入 到了苏绣的精髓里面,这也是苏绣能够闻名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明代的苏州地区,当时的苏绣已经发展成一项广泛的百姓副业产品,基本上可以说达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景象。到了清朝,朝廷还专门设置了和刺绣有关的织造衙门。比如创作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父辈均在江南地区担任织造职务。而清代可以说是苏绣发展最盛的时期,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受到当时一些西方文化东流的影响,苏绣也开始不断创新,发展出更多的表现形式。 2、苏绣艺术美和特色 (1)苏绣表现的题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也在紧跟其发展脚步。现在 的民间苏绣工艺对普通民众来说不再是奢侈品,其设计理念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普通家装等范畴。传统苏绣工艺的主要表现题材大多有鸟兽、花草、风景、人物和文字等,另外部分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元素。而苏绣发展至今,已经在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定的西方绘画元素,加入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法,形成光线明暗对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独特风格。 (2)苏绣的艺术特色。苏绣的绣工可以说是非常精致的,图案往往比较细腻,色彩 搭配也十分协调,常用的针法有齐针、套针等。一幅好的刺绣作品,其对色彩的要求往往是比较高的,需要的色彩种类丰富而且富含变化。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苏绣的艺人已经能够做到“劈丝拼色”的程度,不但能够实现作品丰富的色彩,而且能够通过色彩的搭配表 现出不同形象的不同质感。此外,苏绣中的代表作品还有双面绣等,这些别具一格的刺绣作品,充分体现了苏绣精致而且富有创新的艺术特色。 3、苏绣中传承的吴文化

信阳民歌

大别山音乐文化代表——信阳民歌 一、信阳地域情况 信阳市地处豫尾、江淮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山青水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茂粮丰,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歌舞之乡”之美誉。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横贯全境,形成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信阳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地域风情和豫风楚韵、兼收并蓄的深厚文化特征,尤其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信阳民歌既有北方民歌之粗犷、豪迈,又有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不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无不生动活泼,各具风采。 2008年,《信阳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国家级名录的确定,填补了我市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空白,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信阳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轨迹 信阳民歌在信阳全境各县区广泛流传,尤其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原始。 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三、信阳民歌种类、音乐特点 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方言语韵的多样化使它既有西、北方民歌的高亢、嘹亮、奔放之风尚,又有东、南方名额的细腻、婉转、靓丽。 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体系完整,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四、信阳民歌现状

苏绣入门教程

一,刺绣工具 1.绣针 《雪宦绣谱图说》原文:针,古有羊毛针者,最细,宜绣人像之面,久不可得矣。次则苏针,锋尖锐而鼻底钝,不伤手,今亦渐灭矣,用者唯欧针,细不及羊毛针,鼻底利,易伤手,不及苏针也。 译文:古时有一种羊毛针是最细的,适合绣人像的面部,但已经好久都找不到了。其次是苏针,它的针锋尖锐而针鼻钝,不会伤手,不过现在也快没有了。目前只能用国外进口的针,它不及羊毛针细,针鼻也尖锐,容易伤手,没有苏针好用。 论:挑选绣针的时候要注意:一看针尖,细长而尖锐的适合刺绣,二看针鼻,应为椭圆形,如是长方形或尖圆形都很容易咬线(也就是把线割断)。针体应该光滑没有任何毛刺,这样才不会伤到绣线和绣布。 2.绣绷,绣架 传统刺绣绷架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绣架可长达数米,用来绣大副作品,现在一般只能在专业的绣坊可以看见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有小绷和中绣架。小绷也称“手绷”,圆形。绣架一般多为木制,宽度根据绣架的大小有限制,长度没有限制。 小绷(手绷)绣架 这个是上好底布的绣架。具体上底布的步骤会在后面的刺绣准备步骤中详细说。 3.底布 一般苏绣用的底布种类比价多,素绉真丝料,软缎,玻璃纱……等等。新手建议选用玻璃纱,因为一个是上稿比较方便,另外价格相对于绸缎类的要便宜一点。(一般苏绣中用玻璃纱来绣双面绣的居多,对图片想象不出效果的可以参考一般商店内的双面绣成品那种底料,很薄,透明度相当高) 素色软缎玻璃纱玻璃纱上的绣制成品4.剪刀 刺绣用的剪刀要求小巧,最重要的是刀锋要紧密,刀刃要锋利,刀尖上翘,这样剪线头的时候不会伤到绣面。 5.绣线 苏绣用真丝线。每束长约22米,一根线由2股并成,所以俗称“两绒”,一绒就是一根线的一半,一根线的16分之一称“一丝”,刺绣术语中讲的某个绣品是几丝绣成的,就是这个含义。每根绣线都是由无数根纤细无比的蚕丝合成的,所以很容易被刮蹭起毛。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双手的清洁和光滑。 大束的真丝绣线,每束有20小束,本店出售的均为小束线,每色有单独包装,方便顾客的使用。 二,刺绣前的准备 1,上稿 选择绣稿,往大了说就是要注意画稿的结构,色彩等等。切合初学者的实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一步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譬如说画一根曲线练习刺针,画一个小圆圈练习打籽,一个单独的花瓣练习齐针。。。。。。等等。 绣稿分2种。一种的黑白的线描稿,一种是有色彩的彩色稿,例如国画,油画等。

当代社会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班级:10汉本4班姓名:韦妮佳学号:1001040144 【摘要】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壮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得以传播,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通过口头来传承的。但是在本身传唱上存在模式化,而传统的民歌又由于地域性和语言的限制,导致了民歌不能从广度上来获取广大的市场,其光芒被流行音乐的灵活性轻而易举地掩盖掉。此外,民歌发展中的另一障碍是本民族语言的退化。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渐向城市化靠近,通过唱情歌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讯设施所取代,用山歌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随之东去。其婚丧嫁娶由于在影视媒体的影响下,日渐摒弃了原有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壮族民歌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保护发展 一、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歌的意义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它主要包括传习与教育、建立有关的机构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壮族民歌尤其是壮族山歌是壮族的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山歌包含了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一座巨大的原生态资料,有重要的科学和文献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能让一部分壮族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去专门从事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专项记忆、专门知识的学习,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继承,甚至成为他们终生的职业;再者,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纳入或安排传统民间文化的教与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人们逐渐趋向潮流,慢慢被汉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慢慢消失。如今,外国歌曲和流行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壮族山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要想保护并传承壮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将其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苏绣的演变

苏绣的演变 苏绣的演变 苏绣产生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位于长 江下游江苏南部的苏州,为什么这一民间工艺会产生于这一地区,她是如何得以兴盛的,这一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索,要么囿于苏州历史谈苏绣工艺,抑或流于泛泛而谈苏绣历史,很少甚至没有人从中国这一长河历史中,从文化的视角去穷究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 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这里所谈的文化,是从广义而言的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可以讲,从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一切东西均含有当时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知识,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作为苏绣工艺当然也不会例外。 一、针、缝纫、织具等文化标识形成,为苏绣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绣花针的始祖发现在距今至少约二万到五万年之久的 山顶洞人居住遗址。1993年,北平郊区的房山县周口店龙 骨山,考古家发现了一枚骨针。这骨针长度为82毫米,最

粗处直径约3.3毫米,是属于体积粗长型的针,应是用于缝制兽皮衣物。它尖端锐利、针身圆滑、尾部穿孔。这样的工具的发明标志着缝纫时代的开始。 在新石器时代,据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时已出现先进的纺织工具,织物并且开始染色。这时,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工艺作品以简约的表现形式,突出其形象的特征。针法以坚固耐用,有实用价值为上乘。 进入夏商时期,由于商代是典型的鬼神迷信时代,当时农业及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针法以锁绣类及其变化针法为主,加上少数平绣类针法。受宗教影响,当时主要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工艺装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到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并开始运用色彩,刺绣技术成熟及广泛运用。颜色加上优美花纹的手法,强调礼治社会中,工艺制作的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装饰布上反映显著的次序感。 根据文献记载,苏绣起源于苏州的年代也很早,而且也是始于服饰。据查考,晋平公的使节访问吴国时,苏州已是吴国国都。这说明,在公元前6 世纪,苏州已经有“绣衣”“锦衣”了。之后,见于记载的有齐梁建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从历史的记载可知,这时

民族音乐在小学传承的途径与手段

民族音乐在小学传承的途径与手段 一、民族音乐作为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条件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程资源按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资源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音乐课程,并且能够成为音乐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音乐知识、技能、经验,音乐教学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培养指导三纬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均属音乐素材性课程资源。 我国民族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并高于真实生活,而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我国,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修订的《音乐新课标》理念中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二、地方音乐如何得到有效的传承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地方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地方音乐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地方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民族音乐在小学传承的途径与手段 1.“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本质上属于口传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传心授,因而古代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属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式教育体制。音乐的传承不可能仅仅依靠乐谱传声,它更需要的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只是作为一个音乐的书面信息载体,给后人提供进行演奏的、演唱的母体形式,是与传承音乐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口传心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这种“心授”的传习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演奏学中的重要规范之一,也是东方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习乐手法之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包括音乐操作方式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精华”真正得到继承和弘扬。 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普及音乐教育,通常以校内课堂为主要形式。而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宽广,民族音乐的精华大多在民间。所以传统音乐教育,更宜实施校外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不仅学校专职的音乐教师要定时定期地深入各民族采风,

吴文化选修--浅谈苏州刺绣

吴文化选修课——浅谈苏州刺绣 作为一名外地人来苏州学习,对苏州的了解不多,或者说是很少。而心里,又对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深感兴趣。得知学校里的选修课有关于苏州的课程时,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吴文化这门课。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吴地文化有了比之前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才了解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这可让原先浅薄地以为吴文化仅是指苏州文化的我产生了一种要重新认识吴文化的想法。吴文化众多且多彩多姿,从起源到吴地的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园林和工艺等等,纷繁众多而又各有其独特之处。而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又数吴地工艺中的刺绣——苏绣。 苏绣,即苏州刺绣。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不仅如此,苏绣还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湘绣、粤绣、蜀绣齐名。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到了宋代,苏绣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 较之宋代,到了清代,苏绣更是更上了好几层楼。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当时的苏州有了“绣市”的誉称,并以“精细雅洁”而闻名。苏绣盛时,甚至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都全出于艺人之手。而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 ,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方针为指导,根据宁夏大学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开展的具体实践,从自然传承、民间传承、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对主要流传于宁夏农村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旨在挖掘和整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注重文化传承,并提出了加强宁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内容及传承现状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民间传承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歌、民间器乐、曲艺、宴席曲等。在宁夏主要流传有以下民族民间音乐。 1.宁夏回族“花儿”,又名少年,在西北地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花儿与少年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花儿”中把歌颂青春爱情的歌统称为花儿或少年。在编词作歌时,以花喻人、以花状物、以花明事、以花抒情,成为资质天成、相沿成习的传统习惯。①宁夏回族“花儿”

的代表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眼泪花花儿把心淹哈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启动以来,花儿成了首批列入国家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宁夏民间广泛流传自娱性乐器口弦(口噙子)、羌笛(咪咪子)和埙(泥哇呜)等。②2008年,宁夏民间器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受宗教因素影响,传统回族妇女有“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的说法,口弦就成为回族妇女诉说情感、心中忧伤,消愁解闷的工具。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现已成为回族女性的典型形象代表。 3.宁夏坐唱艺术,又称“银川说书”,是宁夏土生土长的,也是宁夏至今唯一一种曲艺种类。由银川艺术剧院徐明智创立,他通过多年对宁夏小曲子、眉户以及宁夏方言的挖掘整理,创造出了具有宁夏本土风情的曲艺种类。这一曲种至今仍在宁夏各地经常演出,主要曲目有《数花》《年轻的老汉》等。 二、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当代城市迅速发展,在农民“候鸟式”迁移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论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新民乐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它必然要与当代艺术文化形式有机地相结合,才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在不断地探索中求进步的。因此,我们应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对其大胆地改革与创新,使新民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更多的优秀艺术精华。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一、新民乐的缘起 新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的一种新 音乐形式。它的形成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新颖”,但它的本质还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作曲技术手法,什么样的演出形式,它仍属于民乐的艺术范畴,只不过新民乐的产生促使中国民族音乐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民族音乐在这长河中一直演变发展至今,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一笔丰富的艺术财富。一些作曲家用毕生的心血创作了经典艺术之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乐是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

不断发展,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音乐艺术也逐渐市场化。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一直希望将中国民乐推广到世界各地,然而,传统的民乐技术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需要。首先,民乐要争取更大的文化市场,就必须改变原有传统的创作技术和编配形式,特别是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几乎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舞台音乐形式,这样,多彩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给大家带来了特别新鲜的感觉。其次,在乐器的编配上、在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中,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特色,充分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新型民族音乐与时代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充分表现出了音乐的时代性,将中西方艺术文化有机地相结合,使中国的民乐逐渐趋于国际化。但有人认为,新民乐仅仅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一种扭曲,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事物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必然性的。“新”就是创新,改变原有陈旧的规律。音乐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艺术,最终是要表达人们的最丰富的内心情感,具有一种宝贵的艺术生命。“新民乐”这一新型的音乐概念便由此产生。 二、新民乐发展的价值 新民乐的产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体现,有着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音乐,而是将传统音乐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在保留传统的民间民乐的同时,大胆地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关键词:刺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912116120104 顾梦鸽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及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十分雄厚的“家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 中国无疑在传统音乐方面享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 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自卑阴影, 也恢复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

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 >艺术教育30ART EDUCATION 2012 · 08河南传统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因 受到河南地域广阔因素的影响,南北方的音乐风格有一定差异,加 之河南豫剧的影响,使很多河南传统民歌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戏曲特 色。除此之外,演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百姓日常和情感生活、 社会现象、历史典故、重要事件、人物性格等,犹如河南大地一幅 鲜活的、通俗而生动的美妙画卷,在歌词结构、韵律上体现出极强 的口头程式;曲调上韵味奇特,既有乡土气息的质朴情感,又婉转 含蓄地体现出歌曲的艺术性。河南传统民歌是河南地区人们进行文 化交流,增进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中的一朵奇葩。 一、河南传统民歌存在的危机 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文 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得到了重视,传统民歌的传 承与保护也随之被关注。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田青评 委的发言让传统民歌重新得到公众的认识,随后的青歌赛专设了原 生态唱法的比赛,其参赛的歌曲均是各地的传统民歌。令人更为欣 喜的是,原生态唱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原生态歌手也陆 陆续续走到了现代音乐界的顶端,他们用最现代化的工具把最原始 的中国文化带进了时代的浪潮,让人震撼。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河 南省文化教育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护和抢救河南传 统民歌,如召开研讨会、编辑出版河南传统民歌资料和整理研究 专著。当然一些现实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1.与其他地方民歌相 比,河南传统民歌被认知的程度不深;2.“张口即来、闭口即无” 的口传心授形式落后;3.民歌手的年龄普遍老化,后继乏人,呈青 黄不接的发展状态;4.河南省专业的音乐学院没有专门设立的教学 课程以供发展传承。此外,从河南省举办的各种音乐类比赛中可以 发现,河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少之又少,更缺乏专业歌手去演唱河南 传统民歌。没有好的作品,没有歌手演唱,也是河南传统民歌陷入 危机的原因之一。 据调查,目前河南民歌的存在现状是,多数河南大众知道豫 剧但不是很了解河南传统民歌,会唱豫剧不会唱河南传统民歌的大 有人在。以河南省定期举办的声器乐大赛和“金钟奖”比赛为例, 参赛选手普遍是音乐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甚至更高层次的毕业生, 还有专业教师和演员,但演唱河南传统民歌的人数为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首先,河南传统民歌的基础都分布在农村,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贫乏,豫剧的影响力又有很强的覆盖性;另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生活习惯也逐步在年轻人中普及,流行的现代音乐、多元化的歌曲对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土生土长的民歌因此便失去其成长发育的环境。二、河南传统民歌创新的必要性今天,如果只认为可以顺其自然地传承,势必造成将来传统民歌演唱失传的悲哀。从当今大众的欣赏程度来看,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才更有流行传唱的动力,而歌词陈旧、缺乏新意、曲调单一、缺乏现代元素的传统民歌很难打动人心,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创新整改,不断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艺术鉴赏力相适应,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自愿接受和喜爱河南传统民歌。在第八届大红鹰杯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由河南代表队选送的参赛选手——河南省女高音歌唱家、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副教授黄慧慧演唱的新编版《编花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改编后,丰富了歌词内容、加宽了乐曲框架,既有强调河南地方语音语调的小段落,又有华彩的章节,整首作品深刻体现出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令听者耳目一新,加上演唱者淋漓尽致的精彩演唱,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例子的成功,反映出了河南省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上的能力,只要我们敢于积极尝试,加强改良,大力发展河南传统民歌,定能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河南省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以西洋音乐为主流的态势,就声乐专业来讲,美声唱法被提到科学先进的层次,连声乐演唱的基础教育也要以美声唱法为依据,如在音乐专业统考中,学生如果选唱意大利等外国歌曲,即使声音和语言较差,有些老师也会认为难度大而给出相对高的分数;而选唱民歌的学生发挥的很好,却容易被认为难度不高而得不到理想分数,这种倾向无形中就将学生引向了崇尚西洋歌曲而轻视民歌的心理。本土的民族民间唱法得不到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民族民间唱法不够科学,事实上,很多老艺人唱了一辈子仍然嗓音纯美,再看中国的戏曲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它们都有着唱腔圆润、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这些都说明,民族民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河南民歌资源丰富、风格众多,但一直以来推广力不强,加上河南豫剧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河南民歌的 光芒。事实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新音响、新音乐的不断产生,各地民歌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民间艺人与民歌库存在 数量上逐渐衰减。因此,文章提出加强对河南民歌的传承,既是河南音乐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河南发展音乐事业、建设文 化强省的必然选择。作者对河南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河南高校音乐师范类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融入河南传统民歌教学 这一思路,并研究出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展河南民歌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进行科学创新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河南传统民歌 继承 发展 ◆ 王晶晶

薛淑萍浅谈苏绣如何绣猫

浅谈苏绣如何绣猫作者辽宁鞍山苏绣名人薛淑萍

辽宁鞍山苏绣名人薛淑萍苏绣作品 因生在东北,虽比不得苏绣流派云集、名手竞秀的苏州,但自幼受得母辈熏陶,喜爱绣花,偶与精美苏绣邂逅,便一发不可收。每有闲暇便描红缀绿,绣品虽不算精美,却也把江南的苏绣注入了一丝北方的豪情。虽未得名师指点,但绣了十余载摸索参悟也得了些经验,今天写了这篇绣猫的日志,给喜欢苏绣的朋友和正在学苏绣的朋友以启迪,有不对和 不精的地方还请同行给予指点校正。

绣猫,主要用的针法是乱针绣。乱针绣的针法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方法,不拘教条,运针自由,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错综组合,以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交叉排针时要长短不一,不宜出现垂直交叉及网纹交叉线条,均匀合度、错落得当,由疏到密,乱而不杂,密而不堆。分层加色时,要镶色合理,接色和顺自然,避免色与色之间脱节、生硬及加色时发生僵硬与颜色交接处过杂。 绣猫时通常要先从猫爪绣起,趾的部位小、呈弧形,绣时针脚宜短,排列宜密,在连接腿部处的毛丝,丝理宜凹进一点,绣腿部时可按照由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从外缘绣起,根据毛的走向来绣,要提醒大家的是,乱针绣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用稀疏的针脚来回绣三遍,每一遍都要与前一遍的针脚交错进行,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第二层做细,第三层再做精细艺术加工,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 绣猫的尾巴时,与绣腿部的针法相同。先将尾巴的轮廓绣出,并且,尾巴边缘的针脚要相对长一些,绣线要细,用一丝或半丝,排针要疏,不要太整齐,下针处要高低不一,长短参差,交叉角度不一,相互交错,疏渐渐加密,绣线可逐渐加粗,根据绒毛的走向和毛丝变化的规律掌握丝理,避免走线僵直生硬。叉叠次数不拘,直到形似为止。 绣猫的身体部位时,线条要比边缘的线略粗,用排针密集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身体的浑厚感。要按照猫的各部位毛丝的生长规律,并根据它在活动时的动态来辨认丝理。绣制猫身的花纹时颜色交接处用线要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了道德、艺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沉淀、积累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艺术 叙述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许多审美品格,也是有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绵延几千年中,民族音乐文化占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的

音乐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各种音乐元素乐器、乐谱、乐律、乐理、节拍、调式以及每个民族的风格、习惯、观念、语言、情感、气质等的集中反映。因此可见,民族音乐是最美、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尊严、民族本性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该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数千年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识的改变,民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和变化,不管民族音乐如何变化它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都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变化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才能真正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 我国将传统音乐将划分为五大类:舞蹈音乐和歌舞、古代歌曲和民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

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维

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维 一、信阳民歌的发展现状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端,被誉为茶都。世代居住在这片沃土上的信阳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信阳民歌就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灿烂的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民歌依赖的文化土壤慢慢消失了。但演唱民间歌谣和信阳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例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正月社火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习俗,届时在信阳的大街小巷、各村各社都有各种耍社火的。在耍社火时会说上一些吉祥的話,而这些吉祥话就是信阳民歌中的小调。耍社火的民间艺人们大都年过半百,他们趁着村民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在家闲着,便自发的组织群众参与排练并出去表演,这不光光是出于喜爱,而且出去表演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这种正月里闹社火的形式也就延续了下来。民歌借助于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着,如若连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不复存在,那么发展和传承信阳民歌就会显得更加困难了。近几年来,年轻人更喜欢当下流行的音乐形式,他们不愿意学唱看起来老掉牙的传统精粹,信阳民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存在和今后的发展着实令人堪忧。 自2021年信阳民歌进入第二批我国“非遗”名录后,它的传承和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搜集和整理信阳民歌,并且涌现了一批创作新民歌的作家,然而信阳民歌的生存状况仍然是不容乐观。 二、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信阳民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由一代一代的民间歌手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其生存空间也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信阳民歌历史悠久,历久弥新,需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