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拓展
【课文内容】本课描写了“我”在打猎归来的路上看到的发生在大猎狗和小麻雀之间的一件事。
【知识链接】在动物世界里,就像人类一样,很多动物宝宝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但也有不少动物宝宝,从一开始就要独立生活。在这个知识单元里,我们向读者介绍了许多与动物繁殖相关的知识,帮助大家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动物具有求偶、养育后代的本能。这是物种繁衍的必需,是动物天生的自然属性。动物学家的野外考察表明,许多动物也过着家庭生活。大部分鸟类,以及狮子、大象、豺狗、狼以及狐狸等动物,都过着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它们雌雄结伴,筑巢建窝,一起觅食,共同养育后代。
细心的动物父母
很多动物在养育后代的时候,表现了温情脉脉的一面。许多平时非常凶猛的野兽,这时却非常仔细地照料自己的宝宝,耐心哺育它们成长。比如成年虎平时独来独往,孤独地生活,而为了哺育后代,情况就不同了。
在养育小宝宝的时候,雄虎和雌虎、母虎和幼虎生活在一起。产后的母亲,第一胎大多不太尽责,但以后会成为“慈爱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儿女,对待刚刚出生的小虎小心翼翼、尽职尽责、耐心调教。在儿女的成长期间,它们甚至可以放弃再次生育的机会,悉心照料宝宝,直到宝宝两岁时,才让它们自立门户。丽鱼分布在热带海水或淡水中。亲鱼对幼鱼总是倍加爱护。丽鱼最大的特征是卵子受精以及孵化都在雌鱼口中进行。当小鱼遇到危险时,母鱼张开口让小鱼进入口中并勇敢地驱赶敌人。
雌性产婆蟾的卵会结成念珠状的长带。雄性产婆蟾将卵带缠绕在后足上,离开雌性隐藏在洞穴阴暗的湿土处,偶然进入水中将卵浸湿,约经过20天后再入水,孵化出的蝌蚪在水中发育。雄性产婆蟾可以将一长串50余枚卵缠绕在后脚上达三个月之久,直到小蝌蚪孵化并学会游泳。
母蝎会把孵出的幼蝎背在自己背上,不吃不动,全神贯注地保护幼蝎不受伤害。遇到敌害时,母蝎便背着幼蝎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实施“幼教”的父母
很多动物的父母在动物宝宝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它们进行“教育”了。它们教育后代的主要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
有的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不光是为了好玩、有趣,而且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同样的道理,小狗和老狗互咬,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死野兽的能力。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获得生存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从这一点来看,野生动物是非常聪明的。
为了让小天鹅学会捕食的本领,天鹅妈妈耐心地做示范,小天鹅则认真地观看,然后模仿天鹅妈妈的捕食动作,反复练习。
小猎豹和妈妈在一起戏耍,学习捕猎。不久,小猎豹就跟随妈妈一同出猎了,实地学习妈妈的捕猎术。
保护宝宝的父母
许多动物有保护孩子的天性。有一部分雌性动物本来并不好斗,如果起来战斗那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在繁殖季节,鲸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遇到危险,公狒狒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猫咪是非常温顺的动物,但小猫宝宝出生以后,如果有人试图靠近小猫,它就会变得凶猛异常,又抓又咬,竭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还有些动物,宁愿咬死幼仔也绝对不让幼仔被人碰到。
大雁妈妈平时总是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它们看上去很温和,但是,一旦遇到敌人,就会勇敢地冲上去,嘴里还发出高声叫喊,用坚硬的喙狠狠地咬敌人。
麝牛性情温顺,从不惹是生非,即使强敌来临(主要是北极狼群),它们也总是严阵以待,从不主动攻击。它们会围成一个圆阵,把弱小者放在中间,用庞大的躯体组成一道防护“墙”。
喧鸻是一种非常勇敢的鸟类,对于胆敢进入它们领地的狐狸甚至猎人,总是给予坚决的反击,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有些小鸟专门把自己的巢筑在喧鸻的领地附近,以便得到庇护。天敌袭来,为了保护幼鸟,喧鸻会伸出一个翅膀,装成折断了的样子,吸引敌人的注意。天敌往往信以为真,拼命追赶,结果误入歧途,被引得远远的。喧鸻于是就保护了自己的领地。可见,喧鸻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类。
没有父母照料的动物
动物世界中,主要由雌性照看后代。多数雄性哺乳动物在令雌性受孕后,就把雌性以及它们未来的孩子抛在脑后不管不顾了。昆虫世界中的蝗螂也是这样做的。螳螂雌虫能产卵鞘4到5块。卵鞘外层是海绵状物,由母体分泌的泡状物凝固而成,内藏卵约40个。雌螳螂产卵后,精力消耗已尽,慢慢死去。卵块中的小螳螂咬破卵块的包皮从卵中奋力爬出来。小螳螂就这样降生了。
记录发现
恐龙中虽有慈母龙、跑山龙的亲子行为,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恐龙父母下了蛋就听天由命了。很多恐龙宝宝没有机会钻出蛋壳就死掉了。有的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