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科学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刘晓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liuxiaoli@ )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
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学科建制化
•最近二十年,认知科学的学科建制化步伐加快:哈佛大学等院校相继建立了认知科学研究机构,
MIT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知科学系,1986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设立第一个认知科学博士学位。
•以“认知科学”为名义的期刊杂志也相继问世。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也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念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这里的基础理论问题涉及哲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的基础假设和工作范式
•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研究纲领
(一)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当代心灵哲学的研究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围绕着心身关系、意向性、意识等问题展开。
1、心身关系问题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当代心灵哲学主要涉及心的本体论研究和心身因果作用研究两个方面。
(1)关于心的本体论问题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观点是心身实体二元论。
•与心身二元论不同,当代心灵哲学家大多持有实体唯物主义立场,并试图在自然主义的框架之内对心的本体论地位和心身因果作用问题做出回答。
•20世纪上半叶以来,关于心的本体论研究经历了多个理论流派的兴衰
•以Ryle和Hempel为代表的行为主义
•以Smart和Place等人为代表的心身类型同一论
•以Putnam、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等。
•从心身类型同一论到功能主义的发展反映了由还原的强物理主义到非还原的弱物理主义的转
变。
•转变过程中,Davidson提出了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基础的心身附随关系思想。•Putnam基于功能主义提出了心理状态多重实现论题。
(2)心身因果作用问题
•心身因果作用有三个方向:身→心、心→身、心→心。
•引起较多争论的是第二和第三个方向,主要是讨论在因果闭合的物理世界中,心理现象如何具有因果效力的问题。
心身因果作用问题的理解
•以Jackson为代表的副现象主义,将心理现象看作是完全没有因果效力的,是附加在大脑的某些物理过程之上的一种“副现象”。
•以Davidson为代表的反常的一元论,以心身同一论和心身附随关系为基础。
•以Fodor, Pylyshyn为代表的符号计算主义,强调具有语义内容、同时又得到物理实现的表征(或符号)计算的因果解释理论。
•以Kim为代表的心身局域还原论等。
2、意向性问题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最为困难的两个问题之一(另一个是意识问题)
•现象学家Brentano将意向性看作是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区分的标志,“意向使心灵指向某个对象”。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不能解释意向性的。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指出
•注意某事并找出一个原因,这意味着,在其中寻找有意向者,寻找一个主体,一个行为者,每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人们习惯在一切事件中都发现有意向。
•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关于某物或某对象的,“我们清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信念、愿望、倾向等。•动物是否也有此习惯呢?
心灵的意向性
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
•意向心理状态的实在性问题
•意向内容的关系性质问题
(1)意向心理状态的
实在性问题
•对于信念、愿望等意向心理状态是否是实在的,它们是否与我们的常识心理学的概括相一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方向:
•1)以Fodor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
•认为命题态度等意向心理状态是在物理系统中得到实现的,是具有语义性质和因果效力的状态。•2)以Paul Churchland、Patricia Churchland 和Stich为代表的取消主义
•他们认为,我们关于心的常识看法是错误的,常识看法对信念、愿望等意向心理状态的错误预设,终将随着神经科学或认知科学的发展而被取消。
•3)以Dennett为代表的“拟人化的意向立场”是工具主义的:
•一方面肯定意向心理状态在行为解释与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并非真实的内部状态。
•“意向性立场把一个实体(人、动物、人造物等)看作似乎是一个理性的自主体,通过考虑自己的信念、愿望来对行动加以选择,这是一种拟人化的立场”。
•他认为,对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采取意向性立场是有效的。
(2)意向内容与外部世界
的关系问题
•Searle认为,意向状态具有内在的表达能力,即有“所指内容”,它们总能把心灵同这个世界或种种可能世界联系起来。
•1)以Block、Devitt和Lycan等人为代表的内在论主张,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对于意向内容的确定不具有实质性意义。
•2)以Putnam和Burge为代表的外在论主张,心与世界的关系对于意向内容的确定具有实质性意义。
•3)Fodor一方面主张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认为在对行为的心理学解释上,真正具有因果相关性的是不同个体心理状态的内在性质。另一方面希望将考虑语义学的外在论与个体主义结合起来。(3)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
•意向性自然化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
•1)以Dretske和Fodor为代表的因果论,将意向关系自然化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