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

张 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 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性;表现层面;翻译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1)02-0080-05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CD GZ 20100025) 收稿日期:2011-01-03

作者简介:

张耘(1964-),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翻译和英语教育。

“人的语言活动、人类语言现象本身——包括翻

译活动——乃是一个包含丰富矛盾的统一体”[1]

。语言一方面可以精确地表达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精确地传达人类的思想意识。“这种模糊性并不是刻意地使人晕头转向,而是给人们更多的选

择”[2]。语言的模糊表达是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实际需要,而且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更真实、生动地反映纷繁的客观世界,表达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因此,“必须在流变中才能真正把握

语言……以模糊达到某种语言目的”。[3]240

一、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fuzziness)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的语言学术语。19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er tr and Russell)说:“每一个词语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个模糊的语意。”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 ・A ・Zadeh)提出了模糊集合论,系统研究了事物的模糊性问题,彻底纠正了人们对模糊性的偏见。美国哲学家布莱克在《语言与哲学》中写道:“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美国数学家耶格尔给模糊性下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定义:“模糊性就是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

的否定面越远,它就越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

离它的否定面越近,这个概念就越模糊。”[4]24

陈治安先生等编著的《模糊语言学概论》中则这样界定:“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说来,它是符号的使用者所感到他使用的某个符号与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关系

的不确定性。”[5]

其实,语言的模糊性可以简明地表

述为“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模糊性几乎就是语言行为与生俱来的现象,在日常语言交往中随处可见。例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用来描写美人的几句话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与他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分不开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有多长、多短、多白,多赤,但并不妨碍作者把他心目中的美人形象传达给读者,相反还会补偿语言无法传达尽作者内心意象的局限性,使读者对作者传达出的信息进行“二次性理解”,创造出千姿百

态的形象来。[6]

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不同的语言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惊人妙语。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中

如果把握恰到好处,便可起到传神达意的神工鬼斧之功效。

二、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语义上的反映,而造成语言模糊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1.客观事物存在模糊性

人脑是产生语言的器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上,它的强大能力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它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常常根据精确的标准划分类别的界限。然而,对于某些事物,人们无法找到精确的分类标准,难以判断其类属,难以判断“girl, w oman”,“hill,mo untain”等精确类属。这种事物类就是模糊类(fuzzy class)。客观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由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元素交织起来、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画面。这幅画有其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显示出连续和运动的基本特征。客观事物的这种变化,在很多情况下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如事物形状的差异,由方到圆,由长到短,由小到大等,都是连续的渐变的,使人们难以明晰或精确地确定某些事物的性质,更难确定表示这些事物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的外延。

2.认知思维的模糊性

思维的模糊性指人们在感受、理解、提炼、表现客观事物时思维的不清晰界限、不明确状态,即指关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时显示出来的“亦此亦彼”的思维现象。对模糊信息正确认知的基础是人类大脑中存在的一种模糊的思维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使得人类大脑具有模糊思维能力,不仅能处理精确信息,还能处理模糊信息。人脑无需用精确数据对每一信息进行检测,就能有选择地迅速捕捉、处理有关信息。模糊语言的认知正是基于人脑具有的这种模糊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脑能准确认知模糊语言,灵活运用模糊语言。

3.语言存在模糊性

客观事物或现象无穷无尽,而语言符号又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每一事物或现象一一对应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因此常常存在模糊性。针对语言存在模糊性的原因,伍铁平先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4]24例如,太阳一天中在天空的位置随时改变,但我们只能用“夜”、“昼”、“黎明”“、黄昏”、“傍晚”等几个词语来描述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有些词类的性质是不确定的。专用名词的划分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35岁属于“青年”还是“中年”?谁也不能断定。一些动词特别是情态动词(可能、或许)本身就带有模糊性。形容词如“高”、“矮”“美”、“丑”等词义的外延都是不清晰的。语言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的特征。在语言中词义的模糊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三、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

1.语音、语调层面

语音、语调模糊性也称为跨语音、跨语调歧义,多半出现在口语中。语言模糊性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在双关修辞中,可以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诙谐幽默的效果。

例如:A canno nball took o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 s.(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arms”一词兼有“手臂”和“武器”两种意思。

语调的模糊性表现得更为复杂。重读是语言中常有的一种语音现象,某个句子是否重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上面直接影响到整句意义的理解。[7]例如在“He is sick”这个句子中,“sick”一词如果重读,就表示“他令人恶心”;如果不重读,意思则是“他病了”。

2.词义层面

词义具有概括性和明晰性,但有些词的意义所概括的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两个概念之间,总有个中间过渡状态。因此,反映这种过渡状态的词义也是模糊不清的,这就构成了词义的模糊性。例如,汉语中的比较、一般、稍微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含模糊词义;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形容词也都是模糊的;表示“四季”等的时间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上下限。英国语言学家肯普森(R.M.Kempso n)1997年在他的《语义理论》一书的第八章指出词的模糊性有四种类型:

(1)指称模糊:词义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词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Lincoln一词指前美国总统呢还是某一个叫Linco ln的男士呢?

(2)词义多项化:词项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

81

第2期张 耘: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