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 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
1.1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 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 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 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 1996年至 2010年的 15年中,平均每年因突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 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 120亿元 ~150亿元。特别是 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 2246人死亡、 669人失踪、 534人受伤,其中仅舟曲“ 8·8”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造成1501人死亡、 264人失踪。缓变性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据 1999年以来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 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 2010年年底, 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 24
万处, 直接威胁人口达 1359万人, 受影响人口预计 6795万人。其中,西南、西北、山陕等地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约占全国总数的 75%。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 1万多处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 4.5万多个, 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 70%。全国有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
积超过 1200平方千米,以黑龙江、山西、安徽和山东等省最为严重。另外,黄土分布地区局部出现湿陷性塌陷灾害。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山间盆地内,主要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北京、沧州、西安、太
原、阜阳、亳州等。地裂缝灾害主要分布在汾渭盆地、河北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中北部地区。
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预报预警难度大,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大。
当前我国的防灾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长期高发态势, 我国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环境基础。据预测,本世纪前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致使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局地突发性强降水
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地震趋于活跃, 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
的概率加大, 造成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可能更加严重, 未来数年内仍是地质灾害的
高发期。
⑵、山地丘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干扰破坏地质环境, 难免导致或加剧地质灾害, 使之呈不断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剧烈, 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现代都市圈逐渐形成,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采矿挖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
⑶、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国家重大工程
与城镇安全,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已发现的约 23万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在三
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区铁路干线、国家公
路主干线工程区和 400多个城镇、 100余个大型工厂、几百座大型矿山和上万个
村庄所在地, 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其中,需要治理的滑坡泥石流 28万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800多个。
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 调查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薄弱,只有 103个县(市进行了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试点, 绝大部分地区仍主要局限于较低水平的群测群防。③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历史欠账多, 许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④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意识需要进一步普及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队伍人员数量、水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⑤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程度低,未能充分利用各种防灾信息。
⑸、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 的基本要求。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 也是提高地质灾害多发区人民群众生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地下空间和地下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危害日益增大。近年来, 一线城市频繁出现地面塌陷,造成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房屋的破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面塌陷的危害在二、三线城市也呈现增多的趋势。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对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也构成极大的隐患。二是地震灾区、三峡库区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防治重点。汶川和玉树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