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作文:让习作教学回归本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作文:让习作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黄巍松

来源:《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年第01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从现状看,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任意拔高习作教学要求,加大习作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从而破坏了学生习作的“生态场”,使学生不堪重负,视习作为畏途,习作成了很多孩子的“痛苦与煎熬”。审视当下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真情缺失——作文虚假化;童趣散失——作文成人化;意境丧失——作文僵硬化。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真审视和领悟习作教学理念,倡导“生态作文教学”,还习作教学以本真。

一、珍视学生习作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习作主体

叙写学生本真的生活

描摹本真的生活就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学习、记录他们的生活,记录着成长中的普通与平凡。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活灵活现地描绘自己的童年世界,那碧绿的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鸣蝉、大黄蜂……是怎样充满童趣的生动的可爱的世界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从社会生活到节日生活再到读书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习作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抒发学生童真的情感

儿童的情最真,心最纯。儿童心灵的自我感受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认识活动,而“习作”也应当是儿童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是真实而又独特的。

在一次我班举行中队活动时,我尝试用“雏鹰奖章”表扬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很多孩子把这件事写进了当天的日记。让我内心震动的是有一位女孩在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活动结束了,老师表扬了很多同学,还给他们发了…雏鹰奖章‟。我没有听见老师报到我的名字,心里失望极了!……我想,老师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故意不给我?我心里越想越委屈……”孩子的真实情感在笔下毫无保留地展现,我在她的本子上也写了长长的一段话,用文字轻轻抚慰她敏感脆弱的心灵,也想用行动告诉她和周围的孩子,日记就是要这样写,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怀。

展现学生纯真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他们的世界里有许多成人看不透的东西。与成人相比,儿童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具有鲜活而准确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想象力,平时,我们经常能读到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但许多老师却没有以宽容的微笑去欣赏学生的幼稚、率真,也没有给予这些充满纯真情愫,闪动智慧灵光的习作以合适的评价。其实,“鲜明、生动”应该是小学生的文风。记得茅盾先生曾经说过“幼稚粗拙是壮健美妙的前奏曲。”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中,要注意表现学生的纯真的思维:宁要“个别”,不要“一律”;宁要“幼稚”,不要“成熟”,宁要“平实”,不要“跌宕”……

二、建构开放的习作“生态场”,回归本真的习作教学

走进自然,在缤纷的自然中放飞灵性

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徜徉,许多枯涩的概念可以化作可视、可触、可闻、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让孩子们在直观中感知,在快乐中体验。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实,硕果累累;冬日的飞雪,飘飘洒洒。这一切的一切,儿童极易产生心理共鸣,形成创作动机,老师如果敏锐地抓住契机,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就能较好地进行习作活动。

经历实践,在多彩的活动中丰盈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同理,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小学生生性好动,有趣的手工制作会使孩子们兴趣盎然;读书活动也深受孩子们喜爱;节日的活动也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学生积极参加了活动,才会做到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才会有真切的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

跨越学科,在相互的交融中拓展视界

小学作文教学应跨越语文学科,将触角伸至其他学科,可以更好地拓宽习作的视界。比如结合科学课程的科学实验。学生做了实验后,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再如结合音乐,让学生根据听到的一段音乐进行想象写话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求新求异思维,而且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绿色生态”方式,回归本真的习作评价

欣赏——大声读出学生习作

大声朗读学生习作,于习作者而言,是被欣赏、被聆听。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也能写,我的习作也有值得别人学习之处”的快乐,从而增强孩子在习作过程中的自信,点燃孩子的习作热情,消除习作的畏惧感,在肯定中给学生“写”的动力。

理解——在评语中与学生对话

对话式的评语不是简单地在学生的习作后面写上几句诸如“你写得真好”、“……可以写得更好”之类的话,这不是“对话”,不是“倾听”,它依然游离于儿童之外。对话式评语是理解、尊重、欣赏,是阅读者与习作者传达的信息对话,向习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话,是通过学生的习作能听见学生的“召唤”之后的回应。这种回应,能非常有效地与孩子进行关于成长的探讨,很好地推动学生的思想与文字朝前发展。

期待——给学生留足发展的空间

对孩子的常见问题——如一些错别字甚至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都可以适当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一些明显的技巧缺陷,教师可以委婉地提些建议,但如果一时还无法解决,不妨宽容地对待,假以时日,以足够的耐心期待他慢慢地“圆满”。因为,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增强,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留足发展的空间,而不能因为老是盯着这些问题而成为学生放手写作的绊脚石。

尊重——珍藏孩子们的童年

尊重、珍藏每一篇学生习作,就是尊重、珍藏每位学生的童年。我们不应该随意丢弃学生的习作本,也不应肆意修改孩子的作品,那实际上是一种“写作的绑架”。平时,可定期组织学生整理并“出版”自己的习作集,不断鼓励学生在班级网页、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大作,还可以发动家长,用保存孩子作文本、把习作存在电脑里等方式,珍藏他们的习作,建立孩子的成长档案。试想一下,若干年以后,当孩子还能找到自己童年时代的文字,看到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录,那该是怎样的激动和温暖!

(作者单位:金坛市唐王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