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与教学的整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与教学的整合(一)

【摘要】双语教学是现代教学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兴教育形式,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则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撑。双语教学又强调了课程与教学的紧密联合,这是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及动力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双语教学是现代教学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兴教育形式,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则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撑。双语教学又强调了课程与教学的紧密联合,这是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及动力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谈到双语教学,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只不过是将使用外文的课本内容翻译成中文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双语型”人才是指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

型双语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二、现代教育中应用的理论

(一)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纵观20世纪世界教育中所执行的理论基本是以“科技理性”为主导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相分离的二元论。从哲学认识论或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检讨,可以将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观点(或做法)大致划分为以下两种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content—processdualism)。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二元论的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并使二者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正如美国资深课程学者坦纳夫妇(D.Tanner.andL.Tanner)所言,把知识与知识产生的过程割裂开来,“恰如把游泳动作与水分离开来。”而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持这种二元论观点的教育工作者非常之少,只是在国外的个别大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可能存在这种类似的想法。所以这种观点对我们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没有影响。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ends—meansdualism)。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

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当今课程领域的众多观点隶属于这种二元论,我国的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我国的双语教学中以此为指导就出现了开篇所说的一些老师认为的双语教学就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翻译过程的错误观念。正如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人越主观化,世界就越客观化。”所以,二元论是“科技理性”的内在性格。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理念

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课程教学的整合理念形成的新的核心:解放兴趣。“解放兴趣”(emancipatoryinterest)亦称“解放理性”(emancipatoryrationality),是人类对“解放”(emancipation)和“权力赋予”(empowerment)的基本兴趣,这种兴趣使人类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构建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1]。“解放兴趣”是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它整合了自主(autonomy)和责任(responsibility)。只有通过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行为(即自我回归自身的行为)“解放”才是可能的,因此,“解放兴趣”所指向的是主体的诞生,其核心是对主体进行“权力赋予”。

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放兴趣”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课程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体验课程”(theexperiencedcurriculum)——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experienced)课程。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

变化: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2];课程是“一系列事件(events)”3]。而事件的发生就不单单是只有一个参与者,教师,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实现教学互长,“构建”课程。教学也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对于我们的双语教育,“兴趣”在这个地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使用的教材、授课语言甚至问题回答用的都是非母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内心深处来参与整个课程过程的环境构造,而不仅仅听老师的讲解。作者自己本身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如果能让学生切实将自己放入使用语言环境中,不再是汉语思维,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使用汉语思考系统,将课本翻译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