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教学目的]
1、熟悉描写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两幅画面,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归纳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讲讲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月9日报纸上报道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中国人谈起。许多人为了出国淘金,即使梦断异国他乡,也是不惜一切手段出国,然而著名作家丁玲在80年代到美国纽约考察,参观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出国淘金,而作家却无心在那里久留呢?我们今天就来跟随丁玲去看看《曼哈顿街头夜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②和有关资料,筛选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认定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讨论明确。
陡峻(dǒu jùn) 通衢(qú) 大亨(hēng) 伛偻(yǔ lǚ) 诅咒(zǔ zhòu)
2、初步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绘曼哈顿街头哪两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明确:夜景、老人;(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街头的夜景,
要求学生听第一段录音后用一个最能体现街头夜景特征的词语填空,学生听录音后讨论回答,明确:繁华。
三、品味语言
(1)提问:课文在描绘繁华夜景时,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高楼、街灯、汽车、商店橱窗、行人
追问: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讨论明确:建筑、交通、商店装饰、行人等方面。
(2)既然曼哈顿这么繁华,作者又从这几个方面极力描绘繁华夜景,可作者为何无心在这里久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过了今天却不知明天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形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明确: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
(3)讨论: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处处都有危险。
(4)小结: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哪怕是百万富翁,也随时有可能沦为街头乞丐,你看文中街角的老人就是一个例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老人的处境。
教师板书:街角的老人。学生朗读课文。
(6)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明确:凄凉。
(7)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比不上……比不上……等。
(8)以上的这些语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是从神态、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各种想象等三个方面来描述的。
(9)追问:在作者对他过去生活的各种想像描绘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比、排比。把老人的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更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最后学生齐读这几句,完成整体感知。)
四、问题探究(学生合作探究)
(1)既然老人已沦为街头乞丐,在繁华街头,面对流水般的行人,他为何对周围表现出这么漠然?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乞丐吗?你认为我们这里的乞丐与老人一样吗?试说明理由。
(2)由此可见,作者面对繁华的夜景,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由此总结课文)
(3)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老人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绘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的老人,无情的鞭达了畸形发展,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她在参观游览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才会发出“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的感叹和愤慨,表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六、能力迁移拓展
(1)课外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附1:板书设计
街头繁华的夜景
对比揭露社会阴暗
街角凄凉的老人
附2:
一、阅读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丁玲,原名蒋伟,别名丁冰之,湖南临澧县人。出身于没落豪门世家,幼年丧父,受母亲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五四运动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92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1928年春到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创办《红黑》与《人间》杂志。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囚禁三年多,1936年秋,逃离南京到达陕北延安。1946年至1948年到河北怀来、涿鹿等县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完成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创作。这是丁玲最成功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十余种外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出版了《丁玲选集》《丁玲短篇小说集》等。
《曼哈顿街头夜景》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丁玲于1981年11月参观美国曼哈顿街头夜景的见闻录。
1、请你从上面的有关资料中,结合课文注释,筛选出较有价值几条信息?
2、你认为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哪些词语应该值得注意?
3、作者在描绘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夜景时,为何还要写街角一个神情木然的老人?
二、拓展迁移:
阅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探讨文后几道思考题: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