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国
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在于反对社会政治革命,主张通 过以国家为中心,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 一和独立。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严格意义上说可以追溯到清末 民初。
(一)清末国民教育思潮中蕴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但是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发展为垄断资产阶级 的法西斯主义,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便发生了变 化。它对外打着“民族至上”的旗号,主张民族独立;对 内打着“国家至上”的幌子,实行集权统治。
发展:
国家教育思潮它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
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 的"理想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 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 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 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 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主义在“五四”后的中国不仅是一种政 治思潮,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潮或教育运动。在“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各种学说纷至沓来的历史 背景下,这种思潮首先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思 想界自由奔放的思想潮流,对于学生参政的高昂 热情以及方兴未艾的工农运动,国家主义派怀有
4、著名学者康多塞是吉隆特党领导人之一,他于1792
年4月20日在立法议会上宣读了一份教育提案,这一提案
后来对法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康多塞较圆满地解决了大革命以来法国人一 直担心的国家教育将会与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相矛盾 的问题。平等、自由是大革命的响亮口号,是团结一切
力量反对封建旧制度的旗帜,而国家教育也是资产阶级
根本利益所要求的,不容放弃。二者不但不相抵触,恰 恰相反,国家管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个人 的自由、平等。
其次,国家教育应分级开办,合理布局。康多塞将学校机 构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中等学院、专科
学院和全国科学艺术学会。各个级别学校之间不仅课程设
置前后衔接,互相连贯,而且在行政上,上一级学校对下 一级学校还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再次,还规定各级学校一律免费。男女儿童入学机会 平等,每个学生只要力所能及就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相对的国家主义,其要点在强调国家主义的同时,不 背世界进化原则,不妨碍个性发展。刘以钟、昊曾提认为, 当时国内教育家所论之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人道主义
气德育主义、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主义均为“内容上主义”,
1、拉·沙洛泰在《国家教育论》(1763年)中明确地指出:
"应把激起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目的",而宗教控制下的教
育远远实现不了这个目的。宗教教育的特征之一是不为儿 童实际生活做准备,也不为国家生活做准备。他指出:"教 育只能依靠国家。因为它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国家的;因为 每个国家都有不可剥夺的不可取缔的教育某成员的权力;
忧虑并颇有疑议。
但其间的言论及活动在抵御列强侵略、抑制
军阀独裁、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收回教育权等
方面,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风暴相呼应。
它的产生及其演变也是中国当时各种教育思潮澎
湃激荡,教育改革运动不断深入过程中出现的新
问题、新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 代表人物
西方
从国体上观察。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多民 族的国家,各族宗教言语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欲求民族精神的统一,非施以强固严肃的国家 教育,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国家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方针当视国家行政方针为转移。因为当时财力单薄,生计困难,
政府行政方针以振兴实业为要图,惟军国民教育与人道主义相背驰,故在 教育上主张采其形式方面,即采军事训练之精神,以养成信守纪律。
中国
西方:
1、拉·沙洛泰:作为一名政治家,十分热衷于教育,在
确定了国家世俗政权对教育的领导后,对教育的学制系统、 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及教师选用等重大问题上都发表了中 肯的见解 2、米拉博:出身于贵族,是法国作家、雄辩家和政治家。
他背叛了家庭,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
3、塔列兰德 4、康多塞 5、费希特
精神却深深地在南京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政策 中留下了印记。
四.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
因为国家与儿童应接受国家成员的教育。"可以看出,拉·
沙洛泰较正确地说明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不是宗教 的事务而是国家的事务,国家应义不容辞地办教育,管理 教育,并把教育视为维系国家存在的重要手段。
2、米拉博,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革命开 始后,他对教育问题非常关心,几次发表演讲,敦促建立 国家公立教育体制。他认为,国家要把教育管理权下放 给地方,因为"地方官吏真正代表人民,换言之,他们是
人民选出来并经常更换的。"如果国家教育过于集中管理
反而效果不好。他发表的"教育组织法方案"和"国家中学 组织"等四次演讲于1791年汇编出版,对大革命期间的教 育改革有一定影响。
3、塔列兰德,背叛教义投身革命,对教育改革十分热心, 他在教育委员会委托他起草的教育提案中指出,人民获
得平等、自由之后,还要教给他们知识。不然,平等,
(二)教育上的分析与评价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牵涉面颇大。
对当时各种教育思潮作了理论反思的工作,在各代表人物
的言论文字中往往论及较多的教育领域及相关的教育问 题,而又以“国家”为中心点加以融合,理论上有唯心的因 素,思维也谈不上精致。总体上说,对当时流行的平民教育 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了批评,但有
第二:国民道德以国家为中心,其道德目标为爱国爱群,信守纪律,勇往
进取。 第三:教育行政权集中于中央,具体分四方面: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由教育
部设立管理;省立中等及地方立之中等以下学校由教育部巡视监督而辅助之
;外国留学生概由教育部派遣;法定教育机关之组织及权限,悉由教育部规 定。
第四:小学教育为国民共同基础,故主张采用单轨制,统一教育要旨。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一切学校均须受国家监督,不得施宗教及宗教仪 式,除大学哲学科外不得有违反国定道德要旨的宗教讲演。
Leabharlann Baidu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西方:
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的国家教育思潮是继自然主 义教育思潮之后,外国教育史上又一个较大的思潮。 该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
破仑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的又主张国家意识的培养不排斥个性的发展。还有的提
出在学科教学中将国家主义精神渗透到道尔顿制、设计 教学法等新教学法中。
国家主义派所反对的“党派教育”、殖民
教育,从他们的言行来看,既指向当时开始在中
国流传的苏联式教育,也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
,因而在20年代后期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以后,
国家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思潮已偃旗息鼓了,但其
政治、哲学思想联系起来,综合评述是必须的,这样能揭示
教育的本质或基础。但是,若把它们等量齐观、忽视差异 与个性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就会导致以政治、哲学的评 判取向代替教育的具体分析,从而抹煞了教育的相对独立 性。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一)政治上、哲学上的分析与评价
在政治上,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其萌生的清末民初确 实带有为维新变法、改革封建文化教育乃至巩固和发展辛 亥革命胜利成果服务的进步性一面; 国家主义最强调的就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国家 主义派看来,“国家”也好,民族的“国性”也好,国家的 “实质”也好,“灵魂”也罢,都是不能分阶级的,而是“全 民性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集中宣传“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的观点。 对于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民族意 识和爱国热情,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处 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国家主义派抽掉“国家”的具体阶 级内容,把国家看成一种极为简单的宗教崇拜物,对中国民 主革命运动的健康发展,亦有消极影响。
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 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评价:
积极作用: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不足: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 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 工具。
中国: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教育 思潮,北伐战争以后逐渐消退。它对20、30年代我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种教育思潮,同时是社会思潮,将教育问题与社会的
为帮助家境贫寒,但聪明敏慧的学生继续深造下去,他提
议国家每年发给4000名学生奖学金。
5、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 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 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中国:
国家主义的教育含义: 一、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 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二、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
而当时中国函须揭明教育的方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 “形式上主义”的内容,后者属“国家主义”。
刘以钟、吴曾提论述民国教育应采相对国家主义的缘由:
教育理论上的考虑。从国家本位观点出发,对卢梭、洛克、裴斯 泰洛齐等所持的个人本位教育观大力抨击。认为人成其为人,并非孤 立自由,而隶属一定的社会团体。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故教育应 注重国家方面,采国家主义教育。 历史与国势的考察。他们认为清朝时代,政治腐败,在于散漫敷 衍,不在专制;人民之弱点,在于自由放弃,徒谋个人利益,对国家 社会,漠不关心。辛亥革命,就政治意义言,即在破坏庸懦无能的政 府,代之以坚强巩固的新政权;就教育言,即在改造自由放弃、个人 主义的国民,以信守纪律,富于进取的国民取而代之。因此,个人主 义教育不宜于民国,国家主义教育应谨慎选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思想概要 :
教育要为国家的复兴付出努力;
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
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
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
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
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一.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国民性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国民素乏国家思想,其原因
主要为: (1)国家组织一向未完全,政府对于人民,常取放任态度; (2)国家为一人所有物,与人民关系浅薄; (3)革命后结果,不外政权之授受,与社会组织、国民精神无
多大影响;
(4)伦理趋向,常偏重个人道德。因为上述原因,遂使我国国 民薄十国家观念,此国民性之大缺点。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则 国本易于动摇。民国成立伊始,欲组织完全国家,非使国民富 有国家思想不可。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四.参考文献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为维护军事统治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6.18世纪的德国,部分推行教育国家所有 法国启蒙运动,真正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完全 属于国家的事业,并且在理论上对国家教育提出具 体实施方案
最早提倡国家主义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 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1762—1814)。他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 上精神。
1806年,法国拿破仑率军侵入普鲁士,攻陷柏林,费希特 提出了国家主义的口号,对鼓舞德国人民抵抗拿破仑的 侵略,保卫国家主权起过积极作用。
自由只是空谈。他认为,教育上不应有特权,乡村也要 和城市一样开办学校。他提出每个乡村设一间小学、每 个县镇都要有中学、主要城市设高等技术学校或神学、 法学、医学和军事等专门学校。巴黎设中央大学。其中,
小学应为所有男女儿童免费开放。塔列兰德的提案充满
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是大革命初期较进 步的文献,然而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立足未稳,政局动荡 不安,该提案未被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