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

欢迎来到美丽的清华园!

一清华历史简介

1、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

2、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3、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4、截至2009年12月,清华大学有教职工7100余人。其中教师29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4名,正高级职务1200多人。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在校学生36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4600余名,硕士生14400余名,博士生7200余名。有来自114个国家和的留学生及进修生约2740名。学校现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

5、清华大学治学严谨,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4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

近1/4左右为清华大学校友。

6、水清木华已度过沧桑百年,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7、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百年清华,继往开来。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景点介绍

1、二校门

二校门是原清华园大宫门,是清华园内最具

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

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

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

"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

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二

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

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

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

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2、日晷

这一纪念物是1920级的清华校友赠给母校的90华诞庆礼,其更深髓的内涵

在于基座上的警句——行胜于言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日

晷用日影每一刻不同的变化,警醒着人

们时间的流逝。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日

晷,行胜于言。它正诠释着清华人的精

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清华学子埋头苦干,倡导着永远的

风范。

3、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华建校时首批四大建筑之一,在清华90年的历程中留下了

很多学术大师的足迹,其中尤以国

学四大导师为最。他们是梁启超、

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清华学

堂是二层的德国古典风格式建筑,

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精美。

入口设在转角处,上有那桐(时任

外交部部长)书写的“清华学堂”

四字。

4、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是清华早

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科学馆始建于1917年4月,落成于1919年9月。由公顺记(Kung Sung Kee)承建,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 设计。科学馆主体为

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

地坚固。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

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

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

"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

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

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建馆之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