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学校名称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姓名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
教育层次本科
入学时间2013 年9月
指导教师肖凌峰
论文提纲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一)法律监督系统
(二)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
(三)社会监督系统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舆论监督主体意识不强
(二)舆论间的法制建设滞后
(三)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
三舆论监督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这些“、”都删掉)没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二)、新闻工作者欠缺职业道德素养
(三)、报道爆出后没有下文,官员利用某些手段阻止批判性的言论发表或对发表言论的媒体人经行打击报复(这句话做标题不合适的,重新提炼,简明扼要即可)
(四)、各监督机构不能够协调配合
(五)、个人团体不能涉足媒体界
(六)、新闻媒体权利不明确
四加强舆论监督的对策
(一)、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二)、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素质
(三)、加强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责任追究(四)、完善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五)、拓宽新闻媒体范围
(六)、加快舆论监督立法进程
五总结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监督方式,在规范公共权
利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加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幅增加,我国的舆论监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的同时,舆论监督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受到权利的干涉,舆论监督不受具体的法律保护,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的滥用等等这些方面。本文对舆论监督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待舆论监督可以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所谓的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但较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舆论监督”的新概念,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现在,舆论监督已被归入我国六大监督体系中,与“党内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一同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如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揭露的一种监督。由于大众传媒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反应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因而舆论监督具有迅速,有效,广泛等特点。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与司法、立法、行政并成为国家的四大权利机关。
根据监督的主体不同,我国的行政监督由三个系统构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一)法律监督系统
共有两个主体: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检察院
进行四种功能的监督:宪法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预算监督、专门法律监督(检察监督)。
法律监督既是现代国家法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法制的重要保障,其主要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对权力的正常运行的保障和导向作用
(2)对权利偏离轨道的防范和矫正作用
(3)对权利行使者的惩戒和教育作用
(4)对法制统一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二)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
共有五个监督主体: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各地的委员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的监察部门和预防腐败局;审计署。
进行五种功能的监督:人大工作监督、党的政治监督和党内纪律监督、政治协商监督、行政监督、政府审计监督。
党的监督对于规范政府运行过程,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拒变能力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监督系统
共有三个监督主体:公民、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重要人民团体和一些影响较大的群众组织、新闻媒介。
进行三种功能的监督:普遍性社会监督、社会群团监督、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监督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其主要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监督有预防的作用
(2)社会监督有矫正的作用
(3)社会监督有惩戒的作用
(4)社会监督有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有教育的作用
二舆论监督在行政监督中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的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明显区别于其他“权利化”的传统的监督方式,就传统的监督方式中行政机关的监督而言,它的监督具有强制性的,不论被监督者是否愿意,都要接受其监督,并且行政机关的监督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其后果是直接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是监督机关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是一种权利对另一种权利进行的强制性的制约。
舆论监督则与它们截然不同,舆论属于一种大众意见,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针对某个事件,人民群众摒弃个人喜恶所产生的意见或看法,作为传
播的媒介,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报刊广播等等,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舆论监督与其他的监督方式的地位是平等的,对于被监督的对象,都有一定的监督效果,只不过舆论监督无权对被监督对象发号施令,也无权“以下犯上”。因此,舆论监督与其他的监督方式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并非强制性。从舆论监督的实施者新闻媒体监督的效力来看,舆论监督依靠的是人们的道德力量,这种监督能否生效,或者生效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分析某个问题是否具有客观性,提出的意见是否可行,做出的评判是否公正,而并不是依靠言辞尖锐,愤世嫉俗,情绪激动来解决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舆论监督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现在复杂的社会状态来说,舆论监督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不强
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公共和媒体。公众作为舆论监督最重要的主体,是舆论话题的发起者和评判者,同时公众需要通过媒体来实现舆论监督。首先,我国公众虽然对舆论监督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从整体上讲,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不一,全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人们的参政议政的意识虽有提高但还不算强。公众的焦点集中于“独善其身”而不是“兼济天下”。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或关乎自己利益的事,而除此之外的事,却态度冷漠。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舆论监督的有效开展。其次,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途径,也是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之一,新闻工作者的素质高低也直接决定着舆论监督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敬业和职业道德上的修养还不到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阻碍,也导致舆论监督不能有效开展。
(二)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
任何对权利进行的监督行为,要顺利的进行监督,都需要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舆论监督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较完整的舆论监督体系,现有的法律对舆论监督的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较大。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保障,加上社会上还未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使得舆论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难以得到保护。
(三)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
舆论监督之所以难以顺利开展,关键问题是在于舆论监督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舆论监督要想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首先要有独立的财权,其次是经行权和用人权的独立。只有舆论监督的主体独立,才能实现舆论监督的独立。
三舆论监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政府在执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过失,但为了维护政府自身形象,更多的是保住某些官员的“饭碗”,常常会对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