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国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鲁迅的启蒙主义所针对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所衍生的传统意识,千百年来,中
国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推行蒙昧主义,禁锢民众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秩序,求得长治久
安的手段。在鲁迅看来,思想意识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国民是“愚弱的国民”。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其作品都基于改变人民精神面
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鲁迅认为:民族兴亡,系于启蒙。“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集外集拾遗补编》他要以自己的文字来为改变民族
命运贡献力量。
剖析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启蒙立人的思想,表面冷静,内心是充满怜爱,主要视角
是面向他们病态的灵魂。当鲁迅匿多的思考如何改造国民性格的时候,他深深的为大多数
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萎黄桔死的老百姓的处境而悲哀而痛苦。于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立人”、为“救人”、为“新人”,鲁迅以全新的反封建的价值观念,向中国封建主义
及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了最全面最有力
的批判。震动了一个时代的救救孩子的呐喊。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强烈呼唤,鲁
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
力奋斗,以他的永不消逝的文字。
一记得卢叔宁的《劫灰残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是第一个将中国
看透的人,第一个将中国的真相揭示袒露在人们面前的,人……鲁迅在生前受到无穷的攻
击和暗箭,而死后在一些人则庆喜地将其忘却掩灭。更有一些人则以尊崇他的姿态将其摆
在他们宗祠的祭坛上加以顶礼,其目的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神像来装饰自已的门面或驱斥自
己的政敌,他们何敢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揭露,入木的批判,不妥协的斗争呢?鲁迅的印着自己、他人、社会刺去的解剖刀变成了专向不祈祷、不跪拜的异教徒的威严的法剑。鲁迅在生时所无限同情又无情地憎恶的阿Q们,还有那鲁迅用厌恶与蔑视之笔画下的
聪明人们(假洋鬼子、奴才)在鲁迅死后,倒反过来将他“聪明地”“阿Q化”了。这是怎
样的一种讽刺和怎样的一种痛心的悲哀啊!而揭示这些该是新的启蒙者们的任务之一吧!
启蒙的意义目的,就在于让人民认识自己,使人民成为自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个
盲目的人类生存者。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识别一切统治者的标准:竭力掩住人民的耳目,混淆他们的视听,却将自己装扮成人民的代表者的统治者是骗子强盗。不仅相信人民
的力量而且竭力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力量、缺陷,使人民成为自觉的主人者是人民的真正代
表者,鲁迅在揭露阿Q的疮疤的时候,似乎比哪些说阿Q的疮疤有独特的美的人要遭到他
人(甚至阿Q本人)的责骂,但真正爱阿Q的不是后者,恰恰是揭露者的鲁迅。
鲁迅启蒙的任务是让患者先认识自己是病人,并进而使它认识自己的病因病根,使它
震醒。鲁迅作为一个社会医生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务,但是病人应该怎样和自己的病,尤
其是怎样和产生这种病的环境条件进行自觉的斗争,这便是鲁迅后人所应当完成的,这就
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鲁迅的遗业,将对社会恶症的揭露,对社会给人们打下的烙印
的揭露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则要将如何更自觉地根治这社会与人们病症的方法昭示给人们……使他们明了自己不是被施恩者,不是单纯的被疗救者,他们自己同时是创造者,创
造物的所有者。这便是现今启蒙运动的(如果有的话)任务。”
我情不自禁的抄录了这么多,因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启蒙正陷人
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我们不能对现实进行简单的否定,对当前兴盛的物质文明也应肯定
他的存在意义。但毫无疑问,当前现实社会和文化中的不健全处还是很多的,尤其是现实
体制中的积弊,以封建文化的实质和物质文化的合流,促进了社会的腐败和动荡。使金钱
为中心的消费主义彻底占据了社会文化领域,刺激了各种欲望的畸形膨胀。当前社会各种
犯罪率的上升和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是不良文化刺激的直接结果,可以说在当前的社会中,时代精神和思想信仰正陷入迷茫和漂浮的困境中。
大众是如此,知识分子自身也是如此。作为知识分子的真正表率,鲁迅先生倡导知识
分子应有一种“青皮精神”,但许多曾经参与启蒙的知识分子,在90年代已经彻底放弃了曾经持守的启蒙精神,成了现实物欲的追随者甚至推波助澜者。小说《沧浪之水》中的池
大为、刘跃进等可说是这类人的代表。还有人则回归到宗教中或成了宗教的臣服者,当前
泛滥的嘲讽和解构知识分子责任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更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精神
的彻底放弃。
我们反思“五四”以来的启蒙,事实上都说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因为已经进入一个
新的世纪的中国大众文化,比较八十多年前,在思想文化更新上到底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今天的“国民性”与从前相比到底有多大差别,是可疑虑的事情。即使是两个时代间表现
出来的一些差异和发展,到底能不能完全算是“五四”文化批判的结果,还是因为生活方
式本身的变革而产生的自然变迁也难以明断,而作为启蒙主导者的知识分子,比较鲁迅一
代启蒙者,至少在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上,表现出明显的衰退。
“五四”后中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逐步被迫或主动地放弃了对实践启蒙的新的尝试,除了少数知识分子表现出对“五四”实践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多的知识分子屈服于各种
制度体制下,只表现出服务的态势,却没有任何新的实践理想和行为。于是许多中国知识
分子逐步成了崇尚空谈的“文化清客”,却少有身体力行的启蒙实践者,至于后来进行的
漫长的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结合,己经不能叫做实践启蒙,因为知识分子在其中承担的事实
上被改造的角色,他们失去了自我主体精神,也就完全失去了实践的内核。
马克思说:“人们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而不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鲁迅远行
以后,我们该怎么做?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2: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代表,被学术界认作是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一。鲁迅小说有三十三篇,其中二十五篇是近现代题材,收集在《呐喊》、《彷徨》
两个集子里。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彻底地反封建,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鲁迅的小说
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
赋予了小说的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由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他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把传统的手法和外国的良规融合再造,创作出崭新的现代新
小说,把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阶段。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
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
为人生,先是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来又是与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是同
他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对现实的锐利透视、敏感的反映和严密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这就使
鲁迅的小说把握了重大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熔铸了博大精
深的作品内涵,真实反映了中国人们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
群体人格的特性。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
和群体性特征。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
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
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
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他们沉痛地思考过关于国
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一有可能提高的问题,这些无疑都是
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鲁迅继承前人,并从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国民性”做出了深刻剖析。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
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
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
“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