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特点与发展为例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发展与社会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两地文化的一种集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从各自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其现当代发展的路子谈起,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可见一斑。香港文学——中国文学中独特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展开论述的一个前提是,尽管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文化存在诸多不同,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没有游离于中国的香港文学可以独存。”现代香港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香港文学不可能脱离了中国文学而独立发展。其具体表现为:

1. 尽管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占,但香港居民的构成中绝大多数仍然是

中国人,在各方面都跟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文学当然不例外;

2. 进入现代以后,香港的新文学同样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学运

动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 长期以来在香港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工作者,经常往来于内地与香港

之间;

4. 文学书刊更是相互流通,两者之间的文学也就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和

区别;

5. 两地的文学发展所存在的土壤都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面向的是同一

段历史,同样的发展基石。

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内地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香港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制度等种种原因,与祖国处于暂时隔离的状态,香港的文学由此也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特殊形态,与内地的社会主义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香港的文学仍然是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所反映的也仍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香港与内地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对比分析

一.1919-1949,香港文学拓荒期与内地文学产生发展成长期

1928年第一份由香港青年作者创办的文艺月刊《伴侣》的创刊和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由古代性质到现代性质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体现的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带有很明显的社会阶级色彩。中国内地现代文学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19年到1928年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觉醒与奋争中与世界文化全面碰撞沟通,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开创中国形象的文学,广泛借鉴外国文学范式与手法,确定白话文的地位,探索关于人生关于现实关于社会的重大问题;

1928-1937是第二个十年,这一阶段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带领下,理论和创作思潮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同

时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雷雨》、《骆驼祥子》等又展示了此时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生动性;1938-1949是现代文学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并进,爱国主义明显,更多强调民族统一性。

大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青年从内地来到香港,给香港文坛带来一股朝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沦陷,大批爱国进步的文化界人士来到香港,一时之间,香港与延安、重庆、桂林等地一样,成为中国抗战前期的文化中心之一;1946年夏,第三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当局加紧镇压内地的民主运动,大批进步人士又陆续移居香港。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主要受到大批南下作家的影响和推动,开始逐渐成形,将“五四”时期形成的占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扎根于香港,产生了一大批反映战后香港社会变化的长篇小说,如夏易《少女的心声》等,大批香港本土作家也由此产生。所以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是内地文学的延伸与互补,基本叠合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轨迹中。

二.50,60年代香港文学自主期与内地文学的曲折发展期

1949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香港文学也出现了另一种局面。东西方的对峙,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波动造成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血脉暂告破裂,在这种隔离的状态下, 迫使香港文学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随着反共的“美元文化”的退潮和内地南下作家们对香港社会生活的逐步深入了解,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突破了以前的局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60年代前后,香港的文学走上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现实主义在香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但是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却是相当曲折的。这一时期内面临着喧嚣一时的反共文化和泛滥成灾的黄色文化,曾经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状况。

大陆文学也在建国后的17年曲折前进,顺应时代的需要,迅速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转移到社会主义的新文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和人民的作品。但同时过于强调而导致了最后“左”

倾思想带来的文化革命时期的万马齐喑。

三.70,80年代香港文学繁荣期和内地文学转折期

70 年代后, 香港的经济出现了腾飞, 香港由一个小渔村, 迅速地成

为繁华的国际性金融和商贸中心。现代都市的出现, 推动了都市文化形态的发展, 使得作家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都市文化的背景下, 香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出现了金庸、梁羽生为代表创作的新武侠小说, 对传统武侠小说起到了冲击、引导的作用。同时一些实验小说也开始出现。自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香港前途会谈的序幕以来, 香港便有“九七”问题, 对香港的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大批以“九七”为题材的小说。与内地文学发展条件不同的是,香港文学的发展不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内地文学拥有政府强大的支持,于是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因素,香港作家将创作形式多面向商业化的社会,通俗小说成为主流。

此时的内地文学经过文化大革命与后期的逐渐拨乱反正,在新时期的序幕中逐渐发展开来,前期多强调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伤痕”文学的出现,后期更加注重“走自己的路”。但这一期间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遭遇严重挫折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所以文学发展到80年代末都还处于转折期的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